山东人的“厚道”,把“厚”与“道”结合得很完美。你对此怎么看?

老孙遁世无闷


山东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山东人更是实诚厚道。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重师长,说话要谨慎有信,友爱众人,亲近仁人。在完成本职工作后如果还有精力,就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

孔子为什么出于鲁?时下"段子"飞,但不管什么"段子",对山东人的整体评价,为什么又大都是正面和肯定的?

讲到中国传统文化,有两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周公是一个,孔子是一个。周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编辑。武王灭商统一中国后,周公亲自制礼制乐制典,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大模大样。

周公,姓姬,名旦,封于鲁,但因忙于国政,无暇赴任,就派其长子伯禽代为执掌鲁国。临行时,周公对儿子说,我作为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然而我都能"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我正在洗澡,客人来了,我挽起头发就见,常常如此几番才把澡先完;我正在吃饭,客人来了,我赶紧把饭吐出来,常常如此几番才把饭吃完,"犹恐失天下之贤",你到鲁国可要勤政可要礼贤下士啊!

成王十三岁即位,由周公辅政,实际上就是代政,当时谣言四起,商朝遗臣也趁机作乱。周公一边应对谣言,一边平定叛乱。天下平定了,成王也二十岁了,周公也还政于侄了。曹操有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的就是这段史实。

周公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还是中国传统人格的集大成者。伯禽作为鲁国第一任国君,得其父周公真传,鲁国也真正继承了周朝的文化,所以孔子出于鲁也就顺理成章了,儒家文化源于鲁也就水到渠成了。大概鲁人的正直和忠厚,其基因也源于此。


将门府


回答:山东是孔孟之乡,山东人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良好教育。为人正直、淳朴善良,大气豪爽,助人为乐,慷慨无私无畏的精神到处体现。

《厚道》是齐鲁大地的老祖先们几千年积累下来伟大的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让今天的山东人依然在受益,在传承。信奉“君子以厚德载物”,认为厚德者能受多福,同时讲究“言必信,信必果”,说到做到,做人厚道。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是一种厚道,更是一种心灵美的品质。在现实经济大潮中,做生意的都原意找山东人合作,就因为山东人讲诚信,守信用。因此《厚道》在为人处世和生意兴隆与否致关重要。





碧海蓝天193978532


作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山东人可谓“厚道”的代名词。山东是国学文化的发祥地,传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能够把厚与道结合发挥得淋漓尽致,《老子》中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待人之道,精明不如厚道。山东人似乎有一种化繁为简的能力,任何困难放到他们面前,他们都会说“哪来那些事儿,你交给我不就完了么”。我还记得电影《疯狂的石头》里,黄渤扮演的山东人老三,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废那事儿干嘛?”这折射了山东大老爷们的三个人生信条:1、你别说这些废话。2、别整那么复杂。3、相信我,交给我办就完了。

第一次接触山东人,你或许会觉得这是狂,但后来发现他们是真有本事,一个唾沫一个钉,答应了就一定能做到。厚道,是齐鲁大地的的老祖先们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伟大的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让今天的山东人依然在受益。如今每当外地人谈及做生意的对象时,通常都会首选山东人在这种“厚道”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山东人,信奉“君子以厚德载物”,认为“唯厚德者能受多福”,同时讲究“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底就是做人厚道、实在,不能太“精明”,即使一时吃亏上当,也要“难得糊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山东人竭尽所能、倾囊相助,打出了一场漂亮的人民抗“疫”战争。因为善良,他们见不得其他人受苦;因为厚道,他们掏出了全部的存粮。请善待山东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