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葆玖對“梅派”及對中國文化的意義

梅葆玖對“梅派”及對中國文化的意義

梅蘭芳與梅葆玖(右)合演《牡丹亭》

梅蘭芳用他64歲的生命創造了偉大的“梅派”藝術,梅葆玖用82歲的生命傳承和傳播了他父親的“梅派”藝術,兩代人一同傾心、戮力完成了一件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中國道德、中國精神的創造與弘揚,功莫大焉。其功德使人想起歷史上的“三曹”“三蘇”“二王”和“大小米” ,“雙梅”亦當可以並稱。

曾有人說,梅蘭芳走了,“梅派”也被帶走了,“梅派” 、京劇乃至“梅派”之美從此終結,我曾駁議。而今肩扛“梅派”大旗的葆玖轟然西去,卻聽到許多人表示:梅葆玖大師走了,“梅派”不會消失或式微,反而後繼有人。兩位梅大師——一位創造者、一位傳承者先後魂歸天界,人們卻一致認為“梅派”後繼有人,梅葆玖之後,會有更多乃至無數“梅派”藝術的傳承者、心儀者、認同者承前啟後,矢志追隨,因為,梅葆玖一生的努力耕耘,已將“梅派”藝術及其中國文化之美播撒於全中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心中,讓人們更加深刻地理解梅蘭芳和“梅派”藝術之於中國和世界的不可或缺的意義,從而更加發自內心地去做一名“梅派”藝術的守護者、傳承者、發揚者。這就是梅葆玖的意義,一個兒子對於父親的意義,一個兒子對於祖國母親的意義,一個傳承者對於傳播、發揚創造者功業的不可或缺的意義。

2015年,梅葆玖以80多歲的高齡出訪美國、俄國和日本,完成了此生重走父親當年走過的將中國京劇傳播於世界的宏圖偉業之路。梅蘭芳將無與倫比的東方之美楔進西方人民的心裡,為中國人民和中國文化爭得了無上的榮光和認同。作為世界性的重大事件,梅蘭芳訪問國外已過去近一個世紀,而鍾情、懷念梅蘭芳的美國人民、俄羅斯人民及日本人民仍念念不忘這位給過他們難以名狀藝術享受的中國使者的音容之美,更想從他的繼承者身上重睹芳華。他們知道,梅蘭芳後的中國京劇有過很多創造,一如梅蘭芳曾經給過他們的創造之美;他們更想知道,這些新的創造體現了對梅蘭芳之美怎樣的繼承,乃至發揚?一句話,他們既要看他們認知的地道的梅蘭芳,又要看他們期待的允新允美的梅蘭芳。梅葆玖心裡很明白,他要重走的父親之旅,一點不比他父親走過的路容易、好走。梅蘭芳的訪美之旅,實際是梅蘭芳一生勇於創新、勇於超越的圓夢之旅。

為國爭光,是梅蘭芳一生最偉大的藝術品質。有了這品質,才造就了偉大、美麗且勇於闖蕩前人未涉足的艱險之旅的梅蘭芳,正如他創造過的其前人未曾企及的絕代芳華般的“梅派”藝術。於是,梅蘭芳到過的美國、俄羅斯、日本人民看到了梅葆玖弟子胡文閣奉獻的梅蘭芳晚年創作的《穆桂英掛帥》 ,欣賞了從未見過的梅蘭芳一以貫之的豪情與美蘊,領略了“梅派”之所以叫“梅派”的藝術真諦。這是梅葆玖不負今生、亦無愧於其父的對國家、對民族的重要貢獻。這般的身教也將梅蘭芳的精神進一步楔進梅氏幾代傳承人的心裡。

梅葆玖對“梅派”及對中國文化的意義

2015年,梅葆玖在美國林肯中心大衛·科赫劇院演出後謝幕

梅葆玖對“梅派”藝術的傳承強調“準確”和“不走樣” ,具體詮釋並體現了梅蘭芳對藝術創新要遵循“移步不換形”的藝術法理。他作為新戲《梅蘭芳華》和《梅蘭霓裳》的藝術指導,不僅保證了深蘊其中的“梅派”意蘊的張揚,且不擇細流,海納了現代影視、音樂、舞蹈、燈光、佈景、服飾的現代創造。他親自參與創作演出的《大唐貴妃》將國人喜愛的楊玉環的貴妃形象進行了精確演繹,讓貴妃之美進一步成為國人永不磨滅的美的印記。梅蘭芳的《海島冰輪》經世代傳承,幾成國人隨口可唱的通俗金曲。而《梨花頌》則成為梅葆玖對其父、對“梅派”經典、對美、對他鐘情的京劇梨園、對所有梨園人和戲劇人的特別奉獻。梅葆玖是一位與其父一樣樂於和勇於創新的藝術大師,然而,更多的、更主要的,他還是把畢生經歷都奉獻給了對父親和“梅派”的傳承。他義不容辭地扛起了“梅派”藝術的大旗,造就了幾代堪稱“梅派”藝術優秀傳人的當代翹楚。

李勝素、董圓圓、魏海敏、胡文閣已是深受今天觀眾青睞和追捧的“梅派”青衣。梅葆玖以80高齡堅持登臺獻演久未演出的“梅派”劇目,是為抓緊有生之年留給弟子們更多更準確的“梅派”經典,使他的弟子們在演出和再傳承的努力中更能“不走樣” ,可謂鞠躬盡瘁。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道義,是對梅蘭芳精神一絲不苟的身體力行。

自然,梅葆玖之於梅蘭芳,梅葆玖弟子之於梅葆玖,每個人的條件、氣質及對於藝術的理解,深淺、角度、把握,不盡相同,對他們的要求也會有差異。正因如此,梅葆玖對弟子的選擇、要求不盡一致,但都非常嚴格,以保證“梅派”藝術代代傳承,美韻長久。儘管梅蘭芳親傳弟子杜近芳綻放出了自己的別樣梅香,成就非凡,但梅葆玖還是要求自己的弟子儘量接近梅蘭芳,要像青年時期的梅蘭芳。我們自然理解和贊同他對於傳承“梅派”藝術的忠貞與精誠。

我們應認識到,流派創造十分難得,十分寶貴,一脈相傳更為難得,大海始能匯成,大樹始能成蔭。沒有準確而執著的傳承,創造留不下,幾代或許就會湮滅。要用傳承留住創造,需一代乃至幾代人的努力。如孔子,經數代學生傳承,越千年直至當代。儒家、儒學,傳播了幾千年仍在傳播、研習、應用、發展。對“梅派”的理解,亦未有盡頭,總會生出新的認識和體味。“梅派”的藝術美麗鮮活,“梅派”的精神中正謙和。認知“梅派” ,需多個傳承者一生的投入。同樣,任何流派的發展,也需幾代人的傳承,直接傳承者責任尤其重大。如趙榮琛、王吟秋、李世濟之於程硯秋;孫毓敏、劉長瑜、宋長榮之於荀慧生;薛亞萍、王蓉蓉之於張君秋等,前赴後繼,戮力發揚,始能造就中國京劇和中國戲曲文化的崢嶸向上,長盛不衰。

創造,偉大;傳承,亦然。流派,要流,傳承,即流。傳承者,需更有責任、更富遠見,能撐起大樹,養樹成蔭。梅葆玖的意義不僅在對“梅派”的傳承,更在對人生意蘊的徹悟與堅守。梅蘭芳的美,因梅葆玖的傳承而愈加為人們所認知、所景仰、所廣播、所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