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是為一代新人打“疫苗”

微信截圖_20200419065908.png

到2025年,上海要成為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之一。最新出爐的上海“公共衛生建設20條”,對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每一位市民來說都是一項利好。事在人為,要把好事辦好,每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上海此次明確提出,要把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體系,推動全民健康科普行動。可以說,這不僅是這座超大城市為應對未來新發突發傳染病,立足長遠的未雨綢繆之舉,也是一次“補短板”的現實考量,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我們正在經歷的這場戰“疫”,每個人都是參戰者,每個人的戰鬥力決定了城市戰“疫”的合力。很多人在抗疫過程中,自覺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戴口罩、勤洗手、使用公勺公筷等。這些防疫舉措,已經逐漸變成大家接受的生活方式。

可以說,在這個特殊時期,我們無形中上了一堂堂防疫公開課,接受著一次次健康教育。雙手要怎麼洗才算真乾淨、口罩正確的戴法是什麼、在公共場合如何與他人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從大學教授,到退休的廣場舞大媽、快遞小哥等,面對一些防疫ABC,幾乎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從頭開始學習。

我們在戰“疫”中學到的防護新技能、健康科普知識等,都可視作一次集體“補課”。為什麼需要“補”?不能否認,一些本該在學校教育階段就要學習的衛生常識,在既有的教育體系中是不足的,甚至留有空白點。還可能因為,很多書本上傳授的知識大多時候停留於泛泛而談,沒有“落地”轉化為個人的實戰防疫技能,理論與實踐是脫節的。

循著這一現象思考,我們就能洞察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的重要性。納入國民教育,既拓展了健康教育的覆蓋面,也凸顯了其剛性:不是可學可不學,而是人人要學,必須要掌握基本的健康衛生知識和技能。

這次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或短板,該補的就應及時補。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卓有成效的教育都遵循一個規律:形式和內容並重。這意味著,在大力把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的進程中,要有“把短板變長板”的考量,既要讓一流的科學家、醫務人員、教師等充當健康科普主力軍,打好“專業牌”,同時,也要依託“互聯網+”等新形式,遵循傳播規律,在健康科普的推進過程中打好“創新牌”。

通過頂層設計,把健康教育納入中小學的教學內容,從娃娃抓起——這樣的國民教育,其實就是在為一代新人打“疫苗”。或許,在面對未來病毒的“突襲”時,他們會有更強大的“免疫力”和“戰鬥力”,內心也會少一些恐慌和焦慮。

作者:樊麗萍編輯:錢亦琛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