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有你2 》—— 解構偶像符號背後的價值觀

自在愛奇藝播出以來,《青春有你2》在網絡上迅速走紅,粉絲更是各種花式為偶像打call和pick偶像。

這種偶像養成類綜藝節目,不僅一次次刷新平臺的數據流量,而且還創造了許多流行熱梗。

“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這一話題在微博上的瀏覽量高達8.3億,話題討論32萬條,引起一眾明星和年輕人的模仿以及各平臺二次創作的熱潮。

在2020年3月12日至2020年4月5日,為期僅25天的第一輪投票中,選手虞書欣助力值最高,得到了3300多萬票,第二名選手許佳琪則獲得了2600多萬票。

這些龐大的數據背後,不只反映出了年輕一代參與偶像養成的巨大熱情,而且輸出了年輕的價值觀:為了夢想而努力的“偶像符號”背後隱藏的,是年輕人追求美好願景的縮影。

這檔節目如此成功,它背後究竟蘊藏了什麼樣的價值,才能讓粉絲們不遺餘力地日夜衝榜,締造令人咋舌的數據神話?

《青春有你2 》—— 解構偶像符號背後的價值觀


01. 參與式娛樂

首先讓我們從養成類偶像節目開始說起,此種節目是參與式娛樂的典型代表。

回顧選秀節目的發展歷史,從《超級女聲》的短信投票到如今的《青春有你2》的打call、pick,觀眾參與度是越來越高的。

這裡我們以《青春有你2》為例,參加節目的百來人中,最後獲得觀眾助力值最高的9人將以團體形式出道。

觀眾在節目中被稱為“青春製作人”,即觀眾獲得了決定誰能出道的權力。

《青春有你2 》—— 解構偶像符號背後的價值觀


這種以網絡平臺為基礎,受眾參與媒介文化的創造和生產過程的便是參與文化,最初由美國傳播學家Henry Jenkins於1992年提出。

隨著技術和互聯網發展,新媒體環境下,參與文化把重點放擴大大眾文化權力的途徑上,也就是擴大受眾實現文化參與的途徑。

放在節目中來說,即是粉絲參與養成的過程,或者我們也可稱其為粉絲文化、偶像養成文化

粉絲樂於加入此種偶像養成文化,他們在其中獲得與偶像更近距離的接觸,也獲得情感滿足和成就感。

而更多的粉絲參與意味著更多的數據、更多的流量,這兩項是在今天的互聯網大數據時代評判平臺和節目的標準。

所以我們不難理解類似《青春有你2》這種養成類偶像節目的走紅,因為它既迎合了平臺的需求,又滿足了粉絲參與偶像養成的需求。

在參與文化風行的網絡時代,未來綜藝節目的走向也勢必會朝著努力吸引更多受眾參與的方向發展。


02. 粉絲經濟

張嬙在《粉絲力量大》中對“粉絲經濟”做出如下定義:“粉絲經濟是以情緒資本為核心,以粉絲社區為營銷手段的增值情緒資本。

上文提到在養成類偶像節目中,粉絲參與到明星的製造中,甚至可以通過投票決定明星是否出道。

也就是說,偶像的前途將完全依賴自己粉絲的努力

《青春有你2 》—— 解構偶像符號背後的價值觀


粉絲為了捧自己喜歡的偶像出道,將會在自己能力範圍內不辭辛勞地花費大量精力宣傳、安利、投票、打榜,同時付出金錢去支持偶像也是常見的。

這將粉絲的地位大大提升,同時也加強了雙方的情感羈絆。

在此過程中,明星與粉絲的粘性越來越強,利用偶像去刺激粉絲消費,從而誕生了大家常聽到的新經濟模式之一——粉絲經濟。

比如《青春有你2》中愛奇藝VIP會員有普通用戶的兩倍票數,有些粉絲為了讓自己支持的明星出道,就會發動身邊的朋友開通VIP併為偶像投票,由此為平臺帶來流量和收益。


03. 建構“偶像”符號

《青春有你2》的爆紅,正體現了讓·鮑德里亞筆下消費社會的典型特徵“符號化的消費

”。

在粉絲的參與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便是建構“偶像”符號

偶像在公眾平臺出現的形象都是媒體包裝後呈現出來的,他們在鏡頭下的行為都是自己業務運營的一部分。

這些行為或許出於精心設計,或許出於不經意的流露,但都被偶像完美的展示,這是身為偶像重要的職業素養。

《青春有你2》通過剪輯,將各位選手生活的點滴展現在觀眾面前,從而賦予偶像特定的人設。有些人設討喜,有些不討喜。

比如節目中唱跳俱佳,收穫一致好評的安崎。通過節目內容,我們看到她不僅在舞臺上魅力四射,臺下也是認真溫柔、樂於助人,再加上過硬的業務能力,這樣的人設極易引起觀眾的喜愛。

她在節目第一次公佈排名的時候,說曾經刷微博,發現自己的超話有24個粉絲,這些粉絲到處推薦自己,覺得非常的難得和知足。

《青春有你2 》—— 解構偶像符號背後的價值觀


而粉絲在看到這裡時,也作出了自己的情感回應,更加努力地為安崎在各大平臺上打榜宣傳:


《青春有你2 》—— 解構偶像符號背後的價值觀


這裡,我們可以說偶像符號是粉絲在消費綜藝節目時賦予明星的

但這個符號也十分脆弱。

為了把偶像捧上神壇,粉絲們日以繼夜,不辭辛勞。

但前提是這個符號能夠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即這個偶像值得被喜歡,在他身上能夠看到閃光點,能夠投射自己一些無法滿足的美好願景。

而當偶像不能滿足粉絲的需求時,比如偶像公佈戀情、觸犯法律等,偶像就會跌落神壇,出現大規模的脫粉。

比如節目中的四胞胎姐妹“冰清玉潔”,在錄製節目時就有不討喜的抱團行為,後來更是因為大姐申冰爆出“做小三破壞別人家庭“的醜聞,事業徹底跌落低谷。


04. 解構養成類綜藝節目

首先,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追星,追的是什麼?

生活中,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其實大多數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追星。

有些粉絲通過觀看影視劇,喜歡上一個人的溫文爾雅,風度翩翩。

有些粉絲通過閱讀,喜歡上一個人的滿腹詩書,博古通今。

有些粉絲通過進行學術研究,喜歡上一個人的慮周藻密,精益求精。

而在《青春有你2》中,粉絲通過觀看選秀節目,喜歡上偶像的勤勉刻苦,與眾不同。

那麼,為什麼偶像會對粉絲有吸引力?

這裡要回到“偶像符號”上面去,

粉絲追捧偶像,是因為偶像身上有粉絲想成為的樣子,有粉絲崇拜的美好品質

《青春有你2》正是牢牢抓住了這一點,通過屏幕展示偶像們在節目期間的成長經歷,展現了一群女孩的天資卓越、為了夢想堅持不懈的樣子。

《青春有你2 》—— 解構偶像符號背後的價值觀


粉絲中,也許有為了高考而奮鬥的學生,也許有為了不確定的未來而憂慮的年輕人,也許有一次次向夢想靠近卻屢屢碰壁的年輕人。

偶像拼命努力出道的樣子令粉絲們感同身受。

每一種社會產物的背後都反映了相應的社會生態,正如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青春有你2》這類養成類節目背後反映的正是一批年輕粉絲追逐自己理想的縮影

這些年輕人把自己對各種事物的美好憧憬投射到偶像身上,並希望她們能夠衝出重圍,實現夢想。

所以粉絲十分樂於通過媒介參與構建偶像符號,養成並支持為了出道夢想而不斷努力的偶像。


05. 《青春有你2》嘗試解構女團

《青春有你2》是對女團的一次嘗試解構,這也是這檔節目值得肯定的一點。

節目在開頭和播出過程中都在重複這些問題:什麼是女團?我們要做什麼樣的女團?

青春製作人代表蔡徐坤在節目開播的時候便宣佈瞭如下的考核標準:

“我們不定義女生,不定義女團,請你們帶著對X的無限想象,選出你心目中最能代表女團的9位練習生。”


《青春有你2 》—— 解構偶像符號背後的價值觀


筆者認為這檔節目從選人到話題,都解構了女團的單一審美,啟發人們去思考市場上的女團定義。

儘管選秀類綜藝節目數量眾多,但市場上從沒有對女團的準確定義,我們大多是照搬日韓對於女團的單一定義。

但中國的偶像市場和日韓完全不同。

我國偶像產業起步晚,發展時間短,沒有類似日韓的一套完整產業體系。

同時我國偶像市場的受眾基礎非常大,潛力也是巨大的。

所以思考女團的定義是迫切的,我們需要面向各層次觀眾的、豐富而不是單一定義的偶像。

這也是《青春有你2》讓粉絲眼前一亮的一點。

節目中有幾位選手,無論從外型還是個性上,均不符合傳統意義上對女團的定義。

但不可否認的是,她們的優秀表現,在節目播出後俘獲了大批粉絲

這裡以上官喜愛為例,她個性十足,顛覆了觀眾對傳統意義上的女團的認知。同時她出色的唱跳能力和熱情豪爽的個性讓粉絲覺得她是值得被喜愛的。

《青春有你2 》—— 解構偶像符號背後的價值觀


同時擁有爆炸頭的“張總”(張鈺),嗓音慵懶,唱功了得,再加上活潑可愛的性格,讓她從一眾練習生中脫穎而出,得到關注。

《青春有你2 》—— 解構偶像符號背後的價值觀


類似這兩位的個性選手還有許多,大家如果去觀看節目,就會發現節目是一場多元化的偶像審美盛宴。

節目選人的大膽嘗試,讓粉絲驚呼:啊,原來還有這種類型的偶像,原來外表不是評判一名女性偶像的唯一標準。

其實女團或者女性偶像並不一定非要是千篇一律的,粉絲對於這些個性偶像們的追捧,也體現出了偶像市場中的其他可能性。

而我相信,這些可能性也將引導大眾的審美朝向更加多元的方向發展,避免出現類似模特市場上骨瘦如柴的病態審美。

(作者古月望舒,感興趣的話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公眾號Futopia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