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杂说——天地之间,人居其中。人生路上,心当居中

天地人,是为“三才”

。这个概念在中华文化中有着一定的地位。

人,头顶天,脚立地,生活在这个世间,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一个终极问题,恐怕也永远没有终极的答案。

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也可以有自己的答案。

庚子杂说——天地之间,人居其中。人生路上,心当居中

人真的是一个奇特的物种,有着完全不同的特性,其中最大的特性,其实是孤独。

从时间的维度上说,人的出生,并没有选择的权力。

即使民间传说,亦或是宗教故事告诉我们有六道轮回,转世投胎,“今世为善来世必能托生于富贵人家”等等,但其实任何人稍微立足现实一想,就能明白,谁也选择不了自己的父母,更加无法选择自己出生时自己的天赋秉性,以及家庭所有的资源。

当然也并非像一些俗人所想的,托生在好人家就是“中大奖”,毕竟每个生命都是宇宙中最大的奇迹,这已经是透支运气的结果了。

或许只能说,人的出生是被父母选择的结果。被动的生于人世,那自然,从出发的一刻起,一切就都是逆行的挑战。

庚子杂说——天地之间,人居其中。人生路上,心当居中

从空间的维度上说,每个人都是独自的个体。

从那一坨母亲分娩出来的只会哭闹的血肉,一步步从世界上取得资源营养自己,长大成人,高矮胖瘦。然后嵌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做着理解或不理解、喜欢或不喜欢的工作,直到工作把自己同化。

终于有一天,人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身边的人为什么看起来都比自己幸福,而自己却饱受人生的折磨。

即使社会化分工再细致,对于人的社会属性要求很高,但真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从头到脚,从身体到灵魂,都是独立的。

正因为独立,所以人的悲欢并不相通。

一个时刻担心自己体重是否超标,看到肉食和碳水就感到害怕的人,理解不到身边就有人还在为明日的三餐着落而着急。一个满心愤懑早起去赶早班公交上班的人,往往也不会去理解在他睡觉的时候,已经有人更加辛苦的清扫了马路,维护了车辆,早早生火出摊,而只能拿到他几分之一的报酬。

庚子杂说——天地之间,人居其中。人生路上,心当居中

人的灵魂被禁锢在这个躯壳之中,想要真的感受到别人,似乎真的是不能。

有的人或许会用爱情来弥补孤独。“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如此浪漫的爱情,再美妙的神仙眷侣,其实也无法否认,心灵并不能真的相通。

例如伴侣手上割破一个伤口,最多能让自己心头有所感触,但却永远也无法让自己的手也感受到同样的伤痛。

人既然注定要孤独的前行,那又将行到何处?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

庚子杂说——天地之间,人居其中。人生路上,心当居中

有的人,敢于直面逆行的风,乐于去挑战视野之外的未知世界。他们努力的吸取知识,强大自己,以谋求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地方,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景色。

这样的人生注定充满奋斗的血汗和泪水,也确实会有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仅给自己的人生增添了辉煌和绚丽的色彩,也为整个人类拓展了边界,增添了福利。

当然,也有更多的人只是在征途之中,就已然逝去。这其中有的人并不后悔,他们从逆风而行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或许更恰当的表述是,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过程给自己赋予了一层意义。

当然也有不少人在最后的时刻,反而感慨起自己一生的蹉跎,进而否定了自己自始至终的一切过往。当然这种做法也无可指摘,毕竟或许这才是识破一切的通透。

庚子杂说——天地之间,人居其中。人生路上,心当居中

谁的做法就是对的?谁又能真的明白世界的安排?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人追求未知的事物,但未知的事物是如此之多。即使你再努力,也永远无法掌握身边最真实的一切细节,更何况其他?

一个已然站在世界顶端的人,他也一定不知道,自己每天经过的小河到底有多深?建设那座小桥的又是谁?有几人?他更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别墅窗外所见的公寓楼里,每日有多少普通人回到不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又需要拿出多少钱来去付那些房租水电。

一个已然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突破人类认知尖端的人,他也一定不知道今天自己的伴侣,到底是高兴还是哀伤,又走过多少距离,用了多少心思,才为他端上那份并不让他满意的晚餐。

有人会说,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事,但谁又真的能肯定,我们选择记住的,就一定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呢?

我们是否在选择的时候,就已经把真正有意义的东西给筛选掉了?谁也不能确定。


庚子杂说——天地之间,人居其中。人生路上,心当居中

曾经有个轮扁的故事: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制作车轮(战国时期的马车的车轮是木质),轮扁放下工具走上堂问齐桓公说:“请问您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圣人之言。”轮扁又问:“那么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就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生气了说:“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宽,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又会滞涩而难以插入。时间长了,我做得不宽不紧,得心应手,

虽然嘴里说不出来,但其中自有分寸。但是我儿子也学着做车轮,我既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这些,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自己做车轮。古代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从这种无法言传的东西终将灭失的角度出发,即使是直白写在书上,被奉为经典的圣人之言,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常常买椟还珠,把真正“言外之意”的精华给忽视了遗忘了,那对于世间一切以各自的形态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东西,谁又能肯定自己得到的就一定是世界的本意呢。

庚子杂说——天地之间,人居其中。人生路上,心当居中

但是既然人从出生一刻起,就是迎着逆风在行走。

除了那些迎风前行的人,一样也有人,并没有给自己设定什么使命,他们就是想顺风而走,呆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度过自己的一生,或是也没有机会看到山背后的大海,只能在狭小的圈子里度过一生。

当然,如果真的能了无挂碍的度过一生,即使平淡,倒也真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但是如果不迎风前行,只是顺风漂流的话,常常就会因为没有根基而陷入困境。

毕竟,风不总是朝一个方向吹的,而是瞬息万变,无法捉摸。此刻想顺势而为,下一刻或许就已经被卷进漩涡,飘摇不定,甚至可能覆没。

这种被“命运”和“社会”摆布而无法自主自己人生的感觉,甚至即使不想去追求什么额外的东西,但连自己现有的东西都可能无法保全的损失感,或许也就是很多人在生活中感到压抑和痛苦的原因吧。


庚子杂说——天地之间,人居其中。人生路上,心当居中

写满历史书的大人物背后,那千千万万充当背景板的普通人,如果我们去探求一番他们的人生处境,其实和我们今天也是一样的。

“塞翁失马”里,边塞的人们,日常会为一匹马的得失而挂怀,或苦恼或欣喜,但谁却也挡不住外族入侵战争带来的巨大死伤,这就是难以阻挡的命运之风。

“木兰辞”里,打破花木兰人生轨迹和家庭命运,进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生”的,也是谁也不曾预料的战争,无法抵挡的命运之风。

即使时至今日,我们稍微站在高处看一看,周边的世界上,也还有无数的人们,处在自己完全无法掌控的漩涡之中,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利比亚,还有近期的阿塞拜疆的人民,他们即使只求“不死于非命”的最基本愿望,或许都是不可求的吧。

顺着风走,容易被无常的命运之风裹挟,而面对无法承受的处境。逆着风走,却也无法确定自己的终点是否就真的有意义。世界就是如此矛盾。

庚子杂说——天地之间,人居其中。人生路上,心当居中

那么是否还有第三条路呢?似乎还确实剩下了一个给我们的选择。那就是站住。

站住其实并不容易,佛家求“八风吹不动”,其实就是说想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间,找到自己可以依靠,可以立足的东西,但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风之下,真的很难,很难。

天地人“三才”的概念,似乎给了我们一个模型。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间。

人的意义或许就在这个“中”上。

人所处的位置,才表明了最终的定义,什么是天,什么是地。那就是:处在人之上的就是“天”,处在人之下的就是“地”。

人生的意义,或许并不是为了成就什么,实现什么,而或许就是去做量子力学中说的那个“能让不确定的量子态塌缩为确定状态”的“观察者”。人处于世界的中心,以人为原点,才定义了这个世界,使这个原本混沌的世界清晰起来。


庚子杂说——天地之间,人居其中。人生路上,心当居中

进而,从人居天地之中的位置出发,或许我们就能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吧。很多寓言里说“大地的中心就在我的左脚之下”。似乎就是如此。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处在自己的世界的中央。

说起来好像是废话,谁不是在自己的世界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往外看,世界就是围着我在转。但是我们的身体或许永远逃不出这个位置,但是我们的心却总是偏移

不管求名还是求利,奔波劳碌之下,即使再成功富贵,如果心偏了位置,也会焦虑憔悴。即使只求安稳的“小日子”,日常琐碎之后,如果心偏了位置,也难免会怨艾缠身。


庚子杂说——天地之间,人居其中。人生路上,心当居中

但如何才能真正找住位置把心和身体都安定下来呢?什么才是我们能够站住的根?

这个根,就因人而异了,或许是一个人,一个爱好,甚至是一个物品,一句话,都有可能是人立身于世、超脱物外的根本。而且这个根别人也无法提供,只能自己睁开慧眼去看,去找,去求。

总能找到的。

那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找到了呢?

其实祖先早也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当你能够坦然和淡然面对那一切顺境逆境,而并不为其纠结痛苦,就说明你的根扎稳了,你的心找到了“中”的位置。

庚子杂说——天地之间,人居其中。人生路上,心当居中

如果发现自己的状态不对,如何才能纠偏呢?

或许只能从一个“不执著”上找了。人因为坚持,才会有倾向,有了倾向,就容易变成偏差。

而如果理解到你只是一个观察者,世间万物,并不因为你认定的善恶对错,而就真的善恶对错,它们存在只是它们存在而已。

恰如左与右只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左面和右面,只是相对于中的概念。

或许就能找回该有的状态吧。

天地之间,人居其中。

人生路上,心当居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