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 課程性質


最新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      課程性質

什麼是‘數學’呢?

一、定義: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

什麼是數量關係呢?

數量關係就是兩個和兩個以上的數(或表達式)之間的關係。比如大小、倍數、互為相反數等。

什麼是‘空間形式’呢?

空間形式就是‘幾何’不同維度的圖形關係。

二、數學的重要作用: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數學教育是使學生掌握現代化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是培養人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的有作不可替代作用。

三、課程性質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的數學課程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數學課程能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發展。義務教育的課程能為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

情感: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是人對現實的一種比較固定的態度,它表現為與人的個性、道德經驗等有關的各種體驗之中。

態度:

態度是個體特定的對象(人、觀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穩定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蘊含著個體的主觀評價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傾向性。

價值觀:

價值觀是指個人對客觀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對自己的行為結果的意義、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總體評價,是對什麼是好的、是應該的總看法,是推動並指引一個人採取決定和行動的原則、標準,是個性心理結構的核心因素之一。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