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朱然篇(上)——呂蒙的繼任者

三國良將系列之朱然(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很長時間之前有讀者留言說想看朱然,我回復說肯定會寫到,不過拖了這麼久確實也沒想到。因為各種其他事情變多了,所以更新頻率有所放緩,還望大家包涵。言歸正傳,咱們聊聊朱然。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朱然篇(上)——呂蒙的繼任者


朱然重大事件之一——被迫改姓

朱然(182—249),原名施然,字義封,丹陽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朱然是朱治姐姐所生,原本姓施,因為朱治長期未能有子,所以將朱然過繼給朱治為養子。

《三國志·朱然傳》載:初治未有子,然年十三,乃啟策乞以為嗣。策命丹楊郡以羊酒召然,然到吳,策優以禮賀。

興平二年(195),孫策剛剛來到江東。筆者在朱治篇介紹過,孫策能夠拿下江東,朱治居功至偉,所以對朱治提出的要求孫策都會盡量滿足,過繼兒子這種事當然孫策願意幫忙。

當時施然已經十三歲了,因為社會的殘酷,生存的壓力等因素,古時的人成熟得要比現代人早,這個年齡的孩子其實已經有自己的想法了。為什麼要強調這點,我們可以仔細閱讀一下上面的史料,可以明顯感覺到施然自己並不願意被過繼。

首先,假如施然自願,朱治沒必要拿這種事去請示孫策,這是自己的家事。顯然朱治遇到了阻力,已經懂事的施然不願意平白無故改姓,這是人之常情。其次,孫策“命”丹陽郡官員帶著禮品“召”施然,施然才前往吳郡。這種措辭明顯帶有強制意味。

十三歲的孩子終究胳膊擰不過大腿,在當時宗族內部的過繼也很常見,於是施然改叫朱然,從朱治的外甥變成了兒子。不過這件事對朱然來說始終是個心結,三十年後朱治去世,朱然向孫權請求改回施姓,孫權竟然不許。其實朱治後來有了四個親生兒子,朱然在給朱治料理完後事改回本姓也無可厚非,不知道孫權為什麼不許。

朱然終究沒能改回施姓,直到孫權死後,朱然的兒子朱績向新皇帝孫亮上疏請求改姓,在孫亮的批准下朱績才改回施績。可以想象朱然恐怕一生都在糾結於自己的身份認同,這種糾結也強烈影響到他的兒子。而因為改姓是在孫策主持之下,是君主的命令,也只能由君主同意才能改回來。

當然,朱然到底姓什麼或者他想姓什麼,並不妨礙他作為東吳重要將領的存在。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朱然篇(上)——呂蒙的繼任者


朱然重大事件之二——孫權同窗,嶄露頭角

朱然跟孫權同歲,又是孫堅舊部、江東元勳朱治的養子,於是被孫策挑中讓他陪孫權一起讀書。朱然與孫權很快成為好朋友,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建安五年(200),孫策遇刺身亡,孫權接管江東,任命朱然為餘姚縣長。這時朱然才剛剛十九歲。

後來朱然改任會稽郡治所山陰縣令,加折衝校尉,總督五縣兵力。朱然不負孫權期望,在任上成績突出,孫權更加欣賞朱然,於是分丹陽郡一部設置臨川郡,以朱然為太守,授予兩千兵力。

結合裴松之注可以得知,這個臨川郡只是臨時短期設置,與幾十年後設立並長期存續的臨川郡並不是一回事,可以理解為專門為朱然設置的郡。其實臨時設郡又旋即撤銷這種事孫權幹過不少次,包括全琮等人也得到過這種待遇。與其說是待遇,不如說是孫權為了應對山賊、叛亂等內部動亂而採取的應對措施,把發生動亂的幾個縣單獨拿出來臨時設郡,確保前去平亂的將領能夠軍政大權一把抓,集中調集該地區的所有人力物力。

《三國志·朱然傳》載:權奇其能,分丹楊為臨川郡,然為太守,授兵二千人。會山賊盛起,然平討,旬月而定。

這場山賊帶來的動亂一個月時間就被朱然平定,而臨川郡也隨之撤銷。不得不說這是孫權在江東政權內部管理中的一個特色,其他勢力也有類似做法,但孫權用得最頻繁。包括不設新郡而設置都尉專管兩三個縣的方式,大膽放權給駐紮在地方的將領,這也是孫權能夠在與江東山賊、山越等錯綜複雜的勢力較量中不斷擴張實際影響力的重要因素。當然這種放權跟東吳的私兵制傳統也相得益彰,成為東吳政權制度上區別於其他勢力的特點。

朱然年紀輕輕就展露才能,不過同時期江東大批才俊集中湧現,孫堅、孫策時期的將領佔據著重要地位,作為晚輩的朱然還需要等待。此後十多年史料上並沒有關於朱然的記載,包括赤壁之戰、南郡之戰乃至合肥之戰,朱然都沒有參加,看來是一直作為儲備幹部留守後方了。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朱然篇(上)——呂蒙的繼任者


朱然重大事件之三——呂蒙臨終舉薦,出鎮江陵

建安二十二年(217)初,曹操集結大軍進攻濡須,朱然這才又有了記載,被孫權拜為偏將軍,派到濡須塢負責塢內及周邊三座關城的整軍備戰。

曹操與孫權幾番激戰下來誰也佔不到便宜,於是孫權派人請降服軟,曹操有臺階可下便撤軍了。能擋住曹操攻勢對孫權來說也可算是勝利,於是濡須督蔣欽便被提拔升遷,孫權任命周泰繼任。朱然、徐盛等人意見很大,覺得周泰好像也沒有比自己強到哪去,憑什麼他來當濡須督呢?

最後孫權親自當眾讓周泰脫衣服露出當年奮不顧身救自己而留下的傷疤,親自給周泰站臺才壓下眾人。能在史書中被指名道姓不服某人,那一定是朱然、徐盛有過很直接的言行,這裡也能看出朱然不甘居人下,很強的進取心。

建安二十四年(219),朱然跟隨呂蒙襲取荊州,並與潘璋分別領兵在臨沮追捕關羽。關羽被潘璋那一路兵所擒獲,隨後朱然升為昭武將軍,封西安鄉侯。

直到這時,朱然也並沒有任何特別亮眼的事蹟。然而打下荊州不久呂蒙的病情越來越重,在呂蒙彌留之際孫權向其詢問誰可接替,呂蒙給出的答案正是朱然。

《三國志·朱然傳》載:虎威將軍呂蒙病篤,權問曰:“卿如不起,誰可代者?”蒙對曰:“朱然膽守有餘,愚以為可任。”蒙卒,權假然節,鎮江陵。

看到這裡很多人不禁要問,為什麼不是陸遜?陸遜系列文章前不久才剛剛寫完,要知道攻取荊州的全過程呂蒙居首功,陸遜次之,這個毫無爭議。可呂蒙欽點的繼任者卻不是陸遜而是朱然,這個問題筆者看過一些文章,分析得好像很深入,卻往往陷入了誤區。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朱然篇(上)——呂蒙的繼任者

其實答案很簡單,陸遜當時的地位已經在呂蒙之上了。所以呂蒙的繼任者當然不能找更高級別的將領,只能從下面的將領找。

這是一種很微妙的狀況,本來居首功的將領卻官居次席,功勞稍小的將領卻後來居上,是怎麼回事?筆者詳細給您講。

在呂蒙篇以及陸遜篇筆者都講過,荊州之戰前,呂蒙稱病回建業休養,那時候不是詐病而是真病,只是呂蒙順勢回後方與孫權當面商議作戰計劃並整軍備戰。而呂蒙回到建業又碰上陸遜主動求見,交談過後呂蒙推薦陸遜接管自己在荊州的軍務。

這時候呂蒙的職務為左護軍、虎威將軍、漢昌太守。陸遜接替之時,職務為右部督、偏將軍。那時陸遜確實地位不如呂蒙,而且官職偏低也有故意讓關羽輕視的因素,總之呂蒙現在地位明顯高於陸遜毫無疑問。

《三國志·呂蒙傳》載:以蒙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

《三國志·陸遜傳》載:遜徑進,領宜都太守,拜撫邊將軍,封華亭侯。

《三國志·陸遜傳》載:權以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

上面史料為首功的呂蒙與次功的陸遜在荊州戰事結束後的封賞情況。拿下荊州後孫權大封群臣,首功的呂蒙任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詭異的是在最關鍵的將軍級別上,並沒有變化。再看陸遜,短時間內連升兩級,從偏將軍到撫邊將軍再到鎮西將軍,已經高於原地踏步的呂蒙虎威將軍了。而且職務上從右部督升為右護軍,與呂蒙的左護軍也持平。

不必考慮左與右到底哪個大這種爭議,單就鎮西將軍比虎威將軍高,這點不會有爭議。更重要的一點,孫權還大費周章讓揚州牧呂範徵辟陸遜為別駕從事,再舉為茂才,這一點意義更為重大。標誌著陸遜將正式獲得漢朝體系下的士人晉升通道,這是最名正言順最正統的文官身份。

孫權的目的很明顯,在漢朝還存在的情況下,任命一位符合漢朝“政治正確”身份的官員來管理荊州,人選孫權已經明顯傾向於陸遜這個文武兼修的後起之秀。

一系列職務、身份加持之下,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陸遜的地位之高。

所以問題的核心在於,呂蒙是鎮守南郡即江陵城的將領,孫權問的也是誰來接替鎮守江陵,而不是整個荊州。

至於為什麼孫權沒給呂蒙更高的職位,其實也好理解。呂蒙長期患病而且越來越嚴重,實在沒辦法承擔更多重任了。畢竟東吳人才還算不缺,趁著呂蒙還在世平穩過度總比什麼都依靠一個重病患者強得多。

接續上面的觀點,即便是隻有南郡,這裡也是戰略要地,所以孫權必須慎重選擇守將。江陵的重要性只要看曹仁與周瑜之戰,以及麋芳開城投降的嚴重後果就知道。

呂蒙推薦朱然的理由也很直接“膽守有餘”,就是朱然有膽略善防守。對於鎮守南郡抵禦北方強敵來說,最需要的自然就是防守能力,至於戰略級別的方針,那是陸遜跟孫權考慮的事,朱然只要確保能守住江陵就可以了。

對於呂蒙的臨終建言孫權當然聽從,於是孫權在呂蒙死後授予朱然假節,鎮守江陵。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朱然篇(上)——呂蒙的繼任者


事實證明呂蒙對朱然的推薦非常合適,在後來的歷史中朱然充分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在守衛江陵的戰爭中大放異彩。至於詳細經過,咱們下期繼續聊。感興趣的話敬請點贊關注吧,同時也歡迎翻閱往期三國人物文章,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