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朱然篇(上)——吕蒙的继任者

三国良将系列之朱然(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很长时间之前有读者留言说想看朱然,我回复说肯定会写到,不过拖了这么久确实也没想到。因为各种其他事情变多了,所以更新频率有所放缓,还望大家包涵。言归正传,咱们聊聊朱然。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朱然篇(上)——吕蒙的继任者


朱然重大事件之一——被迫改姓

朱然(182—249),原名施然,字义封,丹阳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朱然是朱治姐姐所生,原本姓施,因为朱治长期未能有子,所以将朱然过继给朱治为养子。

《三国志·朱然传》载:初治未有子,然年十三,乃启策乞以为嗣。策命丹杨郡以羊酒召然,然到吴,策优以礼贺。

兴平二年(195),孙策刚刚来到江东。笔者在朱治篇介绍过,孙策能够拿下江东,朱治居功至伟,所以对朱治提出的要求孙策都会尽量满足,过继儿子这种事当然孙策愿意帮忙。

当时施然已经十三岁了,因为社会的残酷,生存的压力等因素,古时的人成熟得要比现代人早,这个年龄的孩子其实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为什么要强调这点,我们可以仔细阅读一下上面的史料,可以明显感觉到施然自己并不愿意被过继。

首先,假如施然自愿,朱治没必要拿这种事去请示孙策,这是自己的家事。显然朱治遇到了阻力,已经懂事的施然不愿意平白无故改姓,这是人之常情。其次,孙策“命”丹阳郡官员带着礼品“召”施然,施然才前往吴郡。这种措辞明显带有强制意味。

十三岁的孩子终究胳膊拧不过大腿,在当时宗族内部的过继也很常见,于是施然改叫朱然,从朱治的外甥变成了儿子。不过这件事对朱然来说始终是个心结,三十年后朱治去世,朱然向孙权请求改回施姓,孙权竟然不许。其实朱治后来有了四个亲生儿子,朱然在给朱治料理完后事改回本姓也无可厚非,不知道孙权为什么不许。

朱然终究没能改回施姓,直到孙权死后,朱然的儿子朱绩向新皇帝孙亮上疏请求改姓,在孙亮的批准下朱绩才改回施绩。可以想象朱然恐怕一生都在纠结于自己的身份认同,这种纠结也强烈影响到他的儿子。而因为改姓是在孙策主持之下,是君主的命令,也只能由君主同意才能改回来。

当然,朱然到底姓什么或者他想姓什么,并不妨碍他作为东吴重要将领的存在。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朱然篇(上)——吕蒙的继任者


朱然重大事件之二——孙权同窗,崭露头角

朱然跟孙权同岁,又是孙坚旧部、江东元勋朱治的养子,于是被孙策挑中让他陪孙权一起读书。朱然与孙权很快成为好朋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建安五年(200),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管江东,任命朱然为余姚县长。这时朱然才刚刚十九岁。

后来朱然改任会稽郡治所山阴县令,加折冲校尉,总督五县兵力。朱然不负孙权期望,在任上成绩突出,孙权更加欣赏朱然,于是分丹阳郡一部设置临川郡,以朱然为太守,授予两千兵力。

结合裴松之注可以得知,这个临川郡只是临时短期设置,与几十年后设立并长期存续的临川郡并不是一回事,可以理解为专门为朱然设置的郡。其实临时设郡又旋即撤销这种事孙权干过不少次,包括全琮等人也得到过这种待遇。与其说是待遇,不如说是孙权为了应对山贼、叛乱等内部动乱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把发生动乱的几个县单独拿出来临时设郡,确保前去平乱的将领能够军政大权一把抓,集中调集该地区的所有人力物力。

《三国志·朱然传》载: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授兵二千人。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

这场山贼带来的动乱一个月时间就被朱然平定,而临川郡也随之撤销。不得不说这是孙权在江东政权内部管理中的一个特色,其他势力也有类似做法,但孙权用得最频繁。包括不设新郡而设置都尉专管两三个县的方式,大胆放权给驻扎在地方的将领,这也是孙权能够在与江东山贼、山越等错综复杂的势力较量中不断扩张实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当然这种放权跟东吴的私兵制传统也相得益彰,成为东吴政权制度上区别于其他势力的特点。

朱然年纪轻轻就展露才能,不过同时期江东大批才俊集中涌现,孙坚、孙策时期的将领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晚辈的朱然还需要等待。此后十多年史料上并没有关于朱然的记载,包括赤壁之战、南郡之战乃至合肥之战,朱然都没有参加,看来是一直作为储备干部留守后方了。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朱然篇(上)——吕蒙的继任者


朱然重大事件之三——吕蒙临终举荐,出镇江陵

建安二十二年(217)初,曹操集结大军进攻濡须,朱然这才又有了记载,被孙权拜为偏将军,派到濡须坞负责坞内及周边三座关城的整军备战。

曹操与孙权几番激战下来谁也占不到便宜,于是孙权派人请降服软,曹操有台阶可下便撤军了。能挡住曹操攻势对孙权来说也可算是胜利,于是濡须督蒋钦便被提拔升迁,孙权任命周泰继任。朱然、徐盛等人意见很大,觉得周泰好像也没有比自己强到哪去,凭什么他来当濡须督呢?

最后孙权亲自当众让周泰脱衣服露出当年奋不顾身救自己而留下的伤疤,亲自给周泰站台才压下众人。能在史书中被指名道姓不服某人,那一定是朱然、徐盛有过很直接的言行,这里也能看出朱然不甘居人下,很强的进取心。

建安二十四年(219),朱然跟随吕蒙袭取荆州,并与潘璋分别领兵在临沮追捕关羽。关羽被潘璋那一路兵所擒获,随后朱然升为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

直到这时,朱然也并没有任何特别亮眼的事迹。然而打下荆州不久吕蒙的病情越来越重,在吕蒙弥留之际孙权向其询问谁可接替,吕蒙给出的答案正是朱然。

《三国志·朱然传》载: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

看到这里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不是陆逊?陆逊系列文章前不久才刚刚写完,要知道攻取荆州的全过程吕蒙居首功,陆逊次之,这个毫无争议。可吕蒙钦点的继任者却不是陆逊而是朱然,这个问题笔者看过一些文章,分析得好像很深入,却往往陷入了误区。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朱然篇(上)——吕蒙的继任者

其实答案很简单,陆逊当时的地位已经在吕蒙之上了。所以吕蒙的继任者当然不能找更高级别的将领,只能从下面的将领找。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状况,本来居首功的将领却官居次席,功劳稍小的将领却后来居上,是怎么回事?笔者详细给您讲。

在吕蒙篇以及陆逊篇笔者都讲过,荆州之战前,吕蒙称病回建业休养,那时候不是诈病而是真病,只是吕蒙顺势回后方与孙权当面商议作战计划并整军备战。而吕蒙回到建业又碰上陆逊主动求见,交谈过后吕蒙推荐陆逊接管自己在荆州的军务。

这时候吕蒙的职务为左护军、虎威将军、汉昌太守。陆逊接替之时,职务为右部督、偏将军。那时陆逊确实地位不如吕蒙,而且官职偏低也有故意让关羽轻视的因素,总之吕蒙现在地位明显高于陆逊毫无疑问。

《三国志·吕蒙传》载: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

《三国志·陆逊传》载:逊径进,领宜都太守,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

《三国志·陆逊传》载:权以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

上面史料为首功的吕蒙与次功的陆逊在荆州战事结束后的封赏情况。拿下荆州后孙权大封群臣,首功的吕蒙任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诡异的是在最关键的将军级别上,并没有变化。再看陆逊,短时间内连升两级,从偏将军到抚边将军再到镇西将军,已经高于原地踏步的吕蒙虎威将军了。而且职务上从右部督升为右护军,与吕蒙的左护军也持平。

不必考虑左与右到底哪个大这种争议,单就镇西将军比虎威将军高,这点不会有争议。更重要的一点,孙权还大费周章让扬州牧吕范征辟陆逊为别驾从事,再举为茂才,这一点意义更为重大。标志着陆逊将正式获得汉朝体系下的士人晋升通道,这是最名正言顺最正统的文官身份。

孙权的目的很明显,在汉朝还存在的情况下,任命一位符合汉朝“政治正确”身份的官员来管理荆州,人选孙权已经明显倾向于陆逊这个文武兼修的后起之秀。

一系列职务、身份加持之下,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陆逊的地位之高。

所以问题的核心在于,吕蒙是镇守南郡即江陵城的将领,孙权问的也是谁来接替镇守江陵,而不是整个荆州。

至于为什么孙权没给吕蒙更高的职位,其实也好理解。吕蒙长期患病而且越来越严重,实在没办法承担更多重任了。毕竟东吴人才还算不缺,趁着吕蒙还在世平稳过度总比什么都依靠一个重病患者强得多。

接续上面的观点,即便是只有南郡,这里也是战略要地,所以孙权必须慎重选择守将。江陵的重要性只要看曹仁与周瑜之战,以及麋芳开城投降的严重后果就知道。

吕蒙推荐朱然的理由也很直接“胆守有余”,就是朱然有胆略善防守。对于镇守南郡抵御北方强敌来说,最需要的自然就是防守能力,至于战略级别的方针,那是陆逊跟孙权考虑的事,朱然只要确保能守住江陵就可以了。

对于吕蒙的临终建言孙权当然听从,于是孙权在吕蒙死后授予朱然假节,镇守江陵。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朱然篇(上)——吕蒙的继任者


事实证明吕蒙对朱然的推荐非常合适,在后来的历史中朱然充分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在守卫江陵的战争中大放异彩。至于详细经过,咱们下期继续聊。感兴趣的话敬请点赞关注吧,同时也欢迎翻阅往期三国人物文章,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