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曹魏西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姊妹篇——浅谈曹魏南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曹魏政权地处中国北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曹魏与吴蜀两国对峙,经常爆发战争。正是由于曹魏疆域从东至西的战线拖的很长,所以客观上形成了东线、南线、西线三个战区,本文主要简述西线战区的情况。

曹魏西线战区以对抗蜀国为主,战区地处雍凉。曹魏外军军制是都督制,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雍凉都督,而且一般是假节的。换言之,雍凉都督可以直接管理西线战区事务,并可以领导指挥当地州郡兵,事实上就是西线战区军政一把手。雍凉都督的军职一般为征西将军或镇西将军,资历高者会晋升更高军职。

浅谈曹魏西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雍凉地貌

公元211年,曹操亲率大军西征马超韩遂,利用离间计成功击破关西联军,并于次年正月返回邺城。而夏侯渊留守长安,负责总理关中地区各项事务。至此曹魏政权初步有了“西线战区”的存在。

第一任都督:夏侯渊(212年-219年)

虽然当时曹魏外军军制还没有正式成型,但是可以说夏侯渊是名义上的都督。在任期间,主要参与平定马超、韩遂余党的叛乱,以及平定割据枹罕长达三十多年的宋建。夏侯渊也被曹操盛赞,如同老虎一般横行关右,所向无敌。

浅谈曹魏西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夏侯渊(字妙才)

公元215年,曹操西征张鲁,夏侯渊随行。攻下汉中后,曹操留夏侯渊驻守汉中,并任命夏侯渊为征西将军。

公元219年,刘备率军进攻汉中,夏侯渊因轻敌被刘备部将黄忠斩杀于定军山,其部下在危难关头,临时推举张郃充当代理都督一职,召集残兵持续抵抗,以等待曹操大军支援。

第二任都督:曹彰(219年-220年)

公元219年,曹操亲临汉中与刘备鏖战,然而因为汉中关键据点已被刘备占据,曹操强攻不利,又面临粮草匮乏问题,不得不撤军。曹操东归洛阳后,任命次子曹彰行越骑将军,镇守长安。虽然史书并未记载曹彰被任命为雍凉都督一事,但是根据事实情况推断,后续历任雍凉都督的驻地均在长安,可以猜想曹彰名义上已行雍凉都督事。

浅谈曹魏西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曹彰(字子文)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继位,曹彰这个雍凉都督的位置自然是做到头了。曹丕要求所有宗室子弟必须回归自己的封国,曹彰也不例外,不久曹彰便郁郁而终。曹丕需要将雍凉都督这一要职交给自己更信任的人来担任。

第三任都督:曹真(220年-222年)

曹丕称王后,立即任命曹真为镇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曹真能够被任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曹真与曹丕从小在一起长大,两人关系非常好;其二,曹真也参加了两年前的汉中之战,也与蜀军进行过多次战斗,因而对雍凉地区战事及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后来曹真讨伐诸胡叛军,大获全胜,平定河西,重新打通西域和中原的往来道路。

浅谈曹魏西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曹真(字子丹)

公元222年,曹丕预备南下征吴,因此将曹真调离雍凉,并任命其为上军大将军,参与曹丕三道伐吴战役。当然,曹真的调离对于曹丕来说是有一定可行性的,因为刘备刚在夷陵惨败,蜀汉政权暂无能力对雍凉地区发起进攻,西线战区的防御压力也暂时得到了缓解。

第四任都督:夏侯(222年-228年)

曹真离任以后,安西将军夏侯楙被任命为雍凉都督。此人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谈不上有什么出色的能力,只是因为其妻子是曹丕的姐姐,才坐上了地方大员的位置。幸运的是,他在任期间,蜀汉政权一直在处理内部问题,刘备病逝,蜀汉权力交接正在进行,而蜀汉南部各汉人势力的叛乱也是此起彼伏。

浅谈曹魏西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夏侯楙(字子林)

可以说在夏侯楙任期内,曹魏西线战区形势相对安定,并未爆发大规模战争。而当诸葛亮妥善解决好内部矛盾,转而开始北伐之时,当朝皇帝曹睿自然也很快意识到,怕是不能再将如此重要的职位让自己这位姑父做了。

第五任都督:曹真(228年-231年)

公元228年,面对来势汹汹的诸葛亮北伐大军,曹睿亲自驻军长安,并遣曹真都督诸军以拒诸葛亮,于是曹真第二次被任命为雍凉都督。被任命的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全力阻止诸葛亮北伐,并及时平定雍凉地区响应蜀汉的叛乱,曹真也很好的完成了这项任务。

浅谈曹魏西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曹真(字子丹)

公元230年,曹真被任命为大司马,成为曹魏集团军职最高的将军。曹真主张大举伐蜀,从长安出发,入子午谷进入汉中谷地,并命令司马懿、郭淮等部协同作战。然而道路艰险,又逢雨季,栈道不通,曹真不得不撤退,不久便病逝了。西线战场急需再派人手,以确保雍凉地区安全。

第六任都督:司马懿(231年-237年)

曹魏西线战场压力持续增加,曹睿急忙令大将军司马懿火速前往长安,都督雍凉诸军事,以抵抗诸葛亮北伐军。从公元231年至公元234年,诸葛亮先后发动两次北伐,司马懿迎战诸葛亮不利,决定坚壁据守,以逸待劳,逼蜀军耗尽粮草而自退。诸葛亮面对如此形势也无能为力,最终“星落秋风五丈原”,曹魏西线战区的战事压力也随着诸葛亮的去世而逐步缓解。

浅谈曹魏西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司马懿(字仲达)

公元237年,辽东公孙渊反叛曹魏,自立为燕王,定都襄平。曹睿任命司马懿出兵征讨辽东,司马懿撤离长安,卸任雍凉都督。此时曹魏西线战场战事压力不大,雍凉地区相对安定。

第七任都督:赵俨(239年-243年)

蜀汉并未延续诸葛亮生前的北伐国策,直到公元238年,刘禅任命蒋琬为大司马,并开府治事,驻军于汉中,西线战区再次拉响红色警报。公元239年,曹芳继位,急忙调任大司农赵俨为征西将军,驻守长安,都督雍凉诸军事,以防备蜀汉进攻。

浅谈曹魏西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赵俨(字伯然)

赵俨是曹魏集团的四朝元老,其治军有方,经常被任命为都督护军,辗转各地担任督军之职,统率协调高级将领出外征伐。曾参加过潼关之役、襄樊之役。

赵俨在任期间,曹魏西线战区没有发生大规模战役,蜀汉也只是派偏师骚扰,而蒋琬规划的顺汉水进攻路线也没有被蜀汉朝廷采纳,郁郁不得志。公元243年,蒋琬撤出汉中,回屯涪县,而赵俨也因年老体弱,被调回京师。蒋琬与赵俨的对峙以和平结束。

第八任都督:夏侯玄(243年-249年)

赵俨离任之际,朝廷大权正由曹爽把持。曹爽意识到自己的资历经验尚浅,均不如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因此打算通过发动战争来提升自己的威望,便把算盘打在了西线战区上。于是便任命自己的大表弟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并担任新任雍凉都督。

公元244年,曹爽和夏侯玄两人一起策划伐蜀,率领数万士兵走骆谷进攻汉中,但粮饷难以供应,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途中还遭到费祎等人截击,大败而归。两人的威望没有提升,反而成为世人的笑柄,关中经济发展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浅谈曹魏西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夏侯玄(字泰初)

当时蜀汉集团军政大权掌握在费祎手中,费祎并不长期屯驻汉中,而是成都汉中来回跑,蜀汉对外基本上采取保境安民之策,发动战争的频率相对更少了。

公元249年,高平陵事件爆发,曹爽被司马懿所杀,不久夏侯玄就被剥夺兵权,入朝担任九卿,实际上已经被司马氏家族监控起来。至此,曹魏宗室失去了西线战区的军政大权,司马氏家族及其亲信成员逐步上位。

第九任都督:郭淮(249年-255年)

从公元215年起,郭淮就在雍凉一线任职,担任雍州刺史长达三十余年,对内对外事务一手抓,深受朝廷信任,所以才能在晚年当上了西线战区的最高指挥官。而当郭淮率兵出陇右与姜维对峙时,朝廷还派遣司马昭进驻关中,充当郭淮的后援力量。

浅谈曹魏西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郭淮(字伯济)

公元253年,蜀汉方面发生重大人事变故,费祎被谋杀,姜维成功掌管蜀汉军权,极力推行北伐事业,曹魏西线战区压力陡增。因为朝廷当前中军主要驻扎在东线战区,需要防止东吴北伐,以及驻扎在淮南地区的几个反司马氏份子。所以西线战区主要采取防守策略,郭淮等人全力阻挡姜维北伐。

公元255年,郭淮因病去世,西线战区最高权力真空,在姜维大军压境之际,朝廷急需另派人手坐镇长安,确保雍凉地区安全。

第十任都督:陈泰(255年-256年)

陈泰出身世家大族,是曹魏初年著名政治家陈群的儿子。他曾经参与高平陵事变,因此司马氏成员一直认为陈泰对其有特殊功劳。后来司马氏在朝中的势力愈发强大,陈泰主动申请外调至雍州,远离朝廷纷争。

公元255年,司马师病死,蜀汉大将军姜维乘机发兵攻魏,魏军初战失利,朝廷急忙向西线战区增派人手,并派遣太尉司马孚以充当陈泰的后援。

浅谈曹魏西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陈泰(字玄伯)

当时陇右地区是姜维的主攻方向,陈泰派遣援军迅速上陇支援陇右战场,并分兵欲切断姜维归路。姜维不敢长时间鏖战,只得领兵撤退,狄道之围遂解。此战姜维虽然撤退,但军队并未遭受严重损失,欲再次兴兵北上陇右。

此时东线战区吃紧,吴国意欲北伐进攻曹魏,陈泰又被调去东线,朝廷欲将西线战区进行细化拆分,为抵御蜀汉的北伐做出更为有效的战略部署。

第十一任都督:司马望(256年-263年)

姜维主攻方向为陇右地区,所以魏国的决策集团对雍凉地区的军事部署重新作出调整,以应对蜀汉的进攻,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增设陇右都督一职,并加强陇右地区的兵力。

因此,从公元256年起,曹魏的西线战区一般同时存在两位都督,其一为关中都督,一般驻扎在长安,主要任务是稳定关中局势。其二为陇右都督,一般驻扎在陇右地区,主要任务是与蜀汉军队作战。当陇右战事紧急之时,陇右都督可不必往来传递禀报再接受关中将帅的指挥调遣。

浅谈曹魏西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司马望(字子初)

司马望为司马孚之子,后过继给司马朗,是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堂哥。因为与曹髦走的很近,心有不安,便申请调离中央,成为关中都督。与此同时,名将邓艾被任命为陇右都督,两人通力合作对付姜维。司马望与邓艾在雍凉共事长达八年,不仅制定了发展方针和战略部署,并多次抵御姜维的进攻。

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役,钟会、邓艾等人分领诸军同时进兵,司马望也被调回朝廷另有任用。至此曹魏在西线战区已经进入战略反攻模式,平定蜀地指日可待,而曹魏西线战区的存在也即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第十二任都督:钟会(263-264年)

钟会出身世家大族,是曹魏开国元勋钟繇的幼子,曾为司马师和司马昭的首席参谋,被时人称为“当世之张良”,深受司马氏信任。公元263年,钟会官拜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与邓艾等人主持伐蜀事宜。

魏军一路南下势不可挡,关中都督钟会牵制姜维主力,陇右都督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刘禅随即宣告投降,蜀汉在雍凉地区两位都督的合力进攻下灭亡。

浅谈曹魏西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钟会(字士季)

然而钟会担心自己声望太高,功高震主,怕无法被司马氏所容,于是毅然决然的走上了反叛的道路。他先设计除掉邓艾,并与蜀汉旧将姜维联合,企图割据益州自立。

公元264年,钟会军发生兵变,钟会和姜维均死于乱军之中,军队无人约束。朝廷前期派遣的监军卫瓘脱颖而出,成功平定钟会之乱,并成功稳定蜀中局势,卫瓘也凭借该功劳,逐步走入政治权力高层。

第十三任都督:卫瓘(264-265年)

卫瓘出身于官宦家族,其父亲卫觊是曹魏初年重臣,三朝元老。蜀汉灭亡以后,卫瓘因成功平定钟会之乱而声名大振,朝廷任命卫瓘为镇西将军,并就任新一任关中都督,驻守长安。

浅谈曹魏西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卫瓘(字伯玉)

后因东线战区吃紧,卫瓘仅在关中都督任上待了一年,就被调任为徐州都督。

此时蜀汉已亡,曹魏西线战区无较大压力,然而新的矛盾正在酝酿之中,河西数万鲜卑族人散落居住于雍凉之间,民族矛盾也变得日益尖锐,这也是新任雍凉都督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第十四任都督:司马亮(265年)

司马亮是司马懿的第四子,继任雍凉都督。他也是曹魏的最后一位雍凉都督。司马亮到任的主要工作就是缓和雍凉地区的民族矛盾,但是司马亮持续高压政策,这些举措最终导致了公元270年秦凉之变的爆发,这是后话。

浅谈曹魏西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司马亮(字子翼)

从曹魏末年到西晋初年,各战区的都督基本上由司马宗室担任,外臣全部调往中央。晋武帝司马炎大封诸王,各地宗室都督摇身一变,成了藩王,掌握着所辖区域的军政大权,这也为二十多年后的八王之乱买下了伏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