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二):春秋五霸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制度、新秩序的逐步建立,各诸侯国也因为各自经济、军事实力的不同,有的强大起来,也有的慢慢衰落下去,诸侯国互相兼并,大国之间争霸的局面出现了。据史书记载,春秋时代初期,有记载的诸侯国约有一百四十多个,而到战国末期时,只剩下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战国七雄。诸侯林立的情况,束缚了当时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各国的兼并争霸战争又促进了地区的局部统一,并且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提起春秋时代,我们知道最多的就是春秋五霸。根据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的记载,春秋五霸分别为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而荀子《荀子.王霸》篇则记载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之中,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公元前643年)姜姓,吕氏,名小白,是春秋时代齐国的第十五位国君。在荒淫无道,昏庸无能的齐襄公与齐君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之后,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在与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争夺国君位置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即位为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推行兵民合一、军政合一的制度,充分利用齐国盛产盐铁,靠近渤海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国内经济,使齐国国力达到强盛。又依靠管仲的谋略,打出“尊王攘夷”的号召,对内团结各诸侯国,对外抗击中原周围的少数民族,甚至还出兵击败谋求北上的楚国。通过一系列的军事外交手段,齐国在诸侯国之间迅速建立起了威信,之后,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今河南民权)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春秋战国(二):春秋五霸


随着齐国国内发生内乱,国力有所衰弱之时,南方大国楚国一直想称霸中原,而在此时,晋国却强盛起来。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因骊姬之乱被迫流亡十九年之后,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杀掉晋怀公自立。晋文公在位期间,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晋国因此迅速强盛起来,并且同样奉行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政策,使晋国成为了新的霸主。公元前633年,楚国攻击宋国,晋文公亲率大军救援,为报之前流亡时期受到楚王的款待,晋军退避三舍(古时三十里为一舍),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鄄城县),并汇合盟友秦、宋两国的军队,于公元前632年4月与楚军展开决战。晋军诱敌深入,导致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这就是奠定晋国霸业的“城濮之战”。此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召集八国会盟,周襄王亲自参加,并册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由此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春秋战国(二):春秋五霸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春秋战国(二):春秋五霸

在之后的时间里,吴国、越国相继崛起,争霸于东南。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于夫椒(今江苏苏州)打败越王勾践,迫使越国屈服;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会盟诸侯,与晋国争霸获胜,争得了霸权。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滕县),成为霸主。

春秋战国(二):春秋五霸


春秋战国(二):春秋五霸

各诸侯国之间的称霸,说明周王朝的日益衰微,建立在宗法制和井田制基础上的各项制度开始瓦解,出现了“礼乐崩坏”的大动荡时期。春秋霸主的主要标志是会盟诸侯,然而完成这一标志的仅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所以真正的春秋五霸应该是这五位君主,同时,人教版历史书中也采用这一说法,故而权威性更高。

大变革中的春秋战国还有哪些值得书写的历史,且听下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