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溯源(四)皇道,帝道,王道,霸道,中庸之道

道家文化溯源(四)皇道,帝道,王道,霸道,中庸之道


写在前面,到今天为止,关于道家文化溯源系列文章,这是第四篇,按原定计划,这个事已经进行了三分之一的量,我不确定会不会按既定的思路写,因为在书写的过程中,由于篇幅大小,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平台分发限制等原因,实时做出微调甚至大调都是可能的,我争取尽量做到不带主观意志,客观的阐述,以不带偏自己也不带偏读者为基本目的。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溯源,其根本目的是以史为参考,学为今用,指导自己更好的持续稳定的往前走。由此带出的问题是,文化的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向前走,万年的农耕文化,三百年的工业文化,三十年的科技文化,到今天的互联网,物联网文化(信息文化),如此之快的更迭速度,以后会出现什么文化,是在现有的文化体系中脱颖而出,还是会出现新生命文化,这些目前都是未知数,这就是要溯源的目的。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现如今,大到国家治理,中到企业,小到家庭,个人的发展,人际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企业管理,人事管理,财务收支,健康,和平,发展,稳定,和谐等这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传统,离不开老祖宗的智慧。而且经研究发现,一直都没有跳出老祖宗给划的圈圈,一个大号的顶层设计,都早早的给出了各种问题的各种答案。(这篇会有点长,零散时间阅读的朋友,可以先收藏。)


一,皇道无为而治


自盘古开天地以来,目前有记载的是三皇,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李斯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等等,都属于三皇时期的皇。


管子说,“明一者皇”。


春秋书说,“皇代表天,天道不言,四季循环,万物相生。三皇施行无为而治,行不言之教,具备极高的道德,他们说出的话百姓都不会违背,如同皇天一般,所以称为皇。”


白虎通义说,“凡被称为皇的人,光芒万丈,施行无为而治,行不言之教,以大道化育万物,天下百姓都不会违背他。若以人为的手段治理天下,干涉到了任何一个百姓的生活,都不能称其为皇。所以那时候,天下行于大道,黄金被遗弃在山间,没有人开采。珍珠玉石被丢弃在水中,没有人打捞。百姓住洞穴,穿毛皮,饮甘露,与自然一体,无忧无虑,无欲无求,与天地神灵相通。”


在前文说过,这个社会形态也被老子描述过,就是母系文化社会时期。也是女权文化和田园文化的根和魂,是一个回不去的美丽的梦。之所以说是梦,是因为现今的社会形态不可能大规模的倒退到全民农耕时代,除非发生大规模的全球自然地质水文气候灾害等影响。


无为而治一直是人们理想中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就像人体的呼吸,心跳,消化,细胞的新陈代谢一样,都是不受人主观意识控制而独立运行的。如果人要强行进行干预,一会停止呼吸,一会停止心跳,一会停止消化系统,事实上自己根本做不到,没有这个能力,更没有这个智慧,如果打破了人体的自然平衡循环状态,很快会功能紊乱而死亡。


自然界的循环也是这样的,按照自然之力完美的运行着,生生不息,天生天杀,道之理。强行干预只会带来灾难。


二,帝道立德,以化天下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道德开始沦丧,大家都不在单纯,人们的心灵被各种私欲污染,开始变的奸诈,各种小聪明轮番登场,相互争斗,相互戒备伤害,生存环境慢慢变的艰难而痛苦起来。


洛书说,“皇道缺故帝者兴”。


五帝登场,黄帝战蚩尤,统一各部落联盟,开始以德教化天下。


管子说,能洞察,体悟出天道的为帝。道存,人言唯信,天下无欺。道隐,只能以德化规范指导人的言行和生活方式。


道和德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易经说,“乾道生坤德,顺之者吉,逆之者凶。”


看吧,多简单,一句话就把道和德的关系说清楚也说明白了,而且把各自的走向和发展都给出了答案。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和疑问?为什么会以德教化天下百姓,而不用道了呢,随着长久日安,人口数量以倍量的增长,粮食供应就成了生存的一个大问题,也就是人口太多,地盘太小,怎么办。地盘扩张,战争四起,谁行谁上,多简单,战败的被统治,战胜的上位,瓜分地盘,粮食,不听话的直接弄死,表面听话心里不服的,就只能以德服人。有些顽抗的部落族群由于死活都不服,男人全部杀掉,只留下女人,被彻底的剥夺了生殖权力。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民族在历史上消失的原因。


淮南子书记载说,黄帝大治天下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没有盗贼,市场里没有欺诈,天下无争,乡野村夫都相让以财产,连猪狗都将食物吐在路上互相让食……到处都是一派和谐美满的景象。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历史上很有名气的“击壤歌”。


高士传记载说:尧帝时,天下太平、和谐,百姓生活悠闲自在、无忧无虑,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天下到处一派人间仙境的景象。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在田野路边击壤而歌,悠然自乐。看到老人快乐无忧的样子,路人感叹地说:“这些都是尧帝的盛德所赐啊!”老人听到后,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徳于我哉”。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一个八十多的老人,直接对德治提出了疑问,认为,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的,跟你们谁的德行有什么关系,你们的存在只能增加我们的负担而已。


三,王霸之道


五帝过后,中国历史上彻底进入了“家天下”的模型。夏商周时期的“三王五霸”登上历史的舞台。


礼记中说,夏朝开创者大禹、商朝开创者商汤、周朝开创者周武王,并称为三王。


春秋书说,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并称为五霸。


管子说,达到以武力手段让天下威服的称为“霸”。

孟子说,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威服天下的叫做“霸”,要称霸,一定得依赖强大的国力;依靠道德,施行仁义而使天下人心归服的叫做“王”,要称王,不必借助强大的国力。商汤仅凭借七十里的土地而以仁义臣服天下,建立商朝。文王也只凭借百里的土地而使天下人心归顺,创下周朝基业。靠武力,无法使人真心服从,只是让人一时屈从于强力而不敢反抗。凭借仁义道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东汉桓谭的《新论王霸》中说:上古时有三皇、五帝,而后又有三王、五霸,这些都是天下君王的代表。三皇以道治世,五帝以德化物,三王施行仁义,五霸凭借的是权术智巧。不施用刑罚,没有任何法令制度而使国家大治的称为皇。有法令制度,但不施用刑罚而使国家治理的称为帝。赏善杀恶,让天下诸侯都归顺臣服的称为王。倚仗武力,与诸侯签订盟誓,假借信义矫正天下的称为霸。


王,是归往的意思,意思是说王以仁义惠泽天下,令百姓纷纷归往。王道治国,先为百姓除害,使百姓丰衣足食,然后以礼义教化百姓,以刑罚威服百姓,以达到扬善去恶的目的,使天下安乐。


霸道治国,好大喜功,令君主尊贵而臣民卑贱,将国家权势全部集中在君主一人的手中,由君主一人发号司令、生杀予夺,然后利用强权威势使法令必行,赏罚必信,使天下百官都得以整治。


据说孔门子弟中,连五尺小孩都不屑于谈论五霸的事,因为耻其违背仁义而崇尚权诈。


到了战国末期,秦国称霸。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平六国,建立秦朝。他统一了文字与度量衡,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


秦始皇被称为“祖龙”,他首次将“皇”与“帝”合起来使用,创立了“皇帝”的尊号,为后世历朝历代的演绎发展开创了千秋基业。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四,中庸之道


秦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秦始皇因此也被称为“祖龙”、“始皇帝”。秦朝主要选用霸道,治国方式偏向于法家。但秦朝的命运十分短暂,仅十几年便灭亡。


秦灭后,汉朝建立,经过连年征战,汉朝立国后国力非常衰弱,民生凋敝,生产荒废。所以汉朝初期,主张道家治国,提倡“无为而治”(此时无为而治已非真正意义的无为而治),制定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清静俭约”等治国方针,给百姓以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以图恢复生产、富国强兵。


因此,经过文景之治后,到了汉武帝手中时,汉朝已发展到鼎盛,国力极其强盛。汉武帝时“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主用儒家,确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华治国中的主导地位,开启了中华历史“外儒内道”的治国模式。

此后的历朝历代,都以“外儒内道”的治国方式为主导,外用儒家、内用道家,一直到清朝结束都没有撼动过,但霸道有时也会杂而兼用。


中华文化起源于道家,是建立在道家基础之上的道传文化。东周时期百家争鸣,其实除老子传的大道外,其余诸子百家的思想都取自于道家,或从道家思想中分离出一小部分独成一家;或盗取了道家思想,再杂合进其它的东西成为一家;或站在自己基点上,邪悟、歪曲了道家思想而成一家。


春秋末期时,孔子整理总结了自尧舜以来的文明教化,以及史前文明易经,建立了儒家学说。


孔子说:大道施行的时代,和夏商周三代杰出君王在位的时代,我虽然没能赶上,但都留下有历史记载。大道施行的时代,天下百姓都是为公的,没有私心。那时选用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管理天下事务,人人都讲究诚信,天下和睦。那时的人,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而是把天下人都当作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子女当作子女,而是把别人的子女也当作自己的子女。所以那时,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壮年人都各尽其能,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长,鳏寡孤独和残废有病的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照顾。那时,人们不愿让财物浪费在地上,但也不会据为私有。人们担心力气不是出在自己身上,但都不是为了自己而尽力。那个时期,百姓淳朴善良,心机智巧都无用武之地,天下没有盗贼,家家都不用锁门,这种社会状态,称为“大同”。


大家看看孔子这说的,是不是跟解放初的时候有类似的感觉。


孔子认为,圣人能够使整个天下成为一个家庭,使全体国民变成一个人,这并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而是通过了解人情、洞晓人义、明白人利、熟知人患,然后才能够做到的。

什么叫做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不学就会的感情就是人情。


什么叫做人义,父母慈爱、子女孝敬、兄长友爱、幼弟恭顺、丈夫恩义、妻子顺从、长者惠下、幼者顺上、君主仁慈、臣子忠诚,这十种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就叫做人义。


讲究诚信、维持和睦,这叫做人利。


你争我夺,互相残杀,这叫做人患。

圣人凭借着礼来疏导七情、维持十义、推崇人利、去除人患。


饮食男女,是人的最大欲望所在。


死亡贫苦,是人的最大厌恶所在。


这最大欲望和最大厌恶,构成了人心日夜思虑的两件大事。每个人都把心藏在肚子里,表面上难以揣测。人把美好与丑恶的想法都深藏在心里,从外表上谁也看不出来,要想统一治理好这些,孔子认为除了礼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所以孔子说:“中庸难道不是至高的真理吗?天下百姓脱离中庸已经有很长的岁月了。”

中庸有三境:一般俗人所理解的就是不上不下,不做最好的、也不做最差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是对中庸内涵最粗俗表面的理解。第二种就是过犹不及,万事勿过、勿不及,把握好火候、恰到好处,这是一般人对中庸所能理解的最高内涵。第三种就是南面帝王之道,是经世济国的大道,这是最高的境界。一般人看不到这一点。


中庸说:喜、怒、哀、乐等情绪还没产生的时候,称为中。产生了喜、怒、哀、乐,但保持节度,不过火,称为和。中,是天下万物之根本。和,是天下万物平衡和谐之道。达到了中和的状态,天地定位,万物相生。


万事万物发展到极点时,再继续下去,就会往反面发展,这叫阴阳反背。阴发展到极点会变成阳,阳发展到极点就变成阴。


当平衡点已经完全偏移,超出了安全区域时,就会走向反面,带来阴阳反背的现象。阴阳反背的现象所代表的是事物的终结、毁灭,新的事物将从新开始。

当走向阴阳反背时,一切都走向了变异,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就是人类是非善恶的标准完全被颠倒:将好的当成坏的,坏的当作好的。将邪的当作正的,正的认作邪的。将对的说成错的,错的说成对的。将美的看作丑的,丑的看作美的。将真的当作假的,假的认作真的。这个时候就会分不清是非好坏。对于这种现象,现代人都已经熟视无睹了。


五,鸡鸣狗盗,悲歌四起


老子说,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有丑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对而言的,“长”和“短”相互比较而存在,“高”和“低”互相补充而产生,“音”与“声”相依相和,“前”和“后”是永远伴随的,它们总是俩俩同时存在,二者一体同出的,不可能单方孤立独存。


失去了道以后,才建立德,失去了德以后,又提倡仁,失去仁后,又讲究义,失去了义后,又推行礼。礼,是忠信缺失,祸乱开始的表现。


看看现在,仅短短几十年,礼义之邦变成了“笑贫不笑娼”、“一切向钱看”。当今人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坑蒙拐骗,谋杀奸掠,无恶不作。


顶替学籍上大学,毒奶粉、地沟油、苏丹红、转基因、毒疫苗、人造蛋、塑胶大米、瘦肉精、黑作坊、激素菜,雾霾、水污染、土地污染、强拆、豆腐渣工程、猥亵幼儿……


可怜,除了时刻高度提防着来自身边每个人的伤害之外,同时还要背负着高强度的生存压力,低收入、恶竞争、高房价、强攀比、昂贵的医疗教育……


每个人都如同背负着几座大山,活得喘不过气来,以致于自杀与心理疾病空前盛行。


现在中国人有一个普遍的感受,就是活而无味,没有乐趣,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滋味,麻木地随着大众追求争斗着,人人都只知道累,累得苦不堪言,甚至感觉活得不如一条狗,却停不下来,一旦停下来,仿佛就会被这疯狂的社会碾死在车轮下。


这一切来的仿佛那么突然,让人手无足措。


(全文完)


道家文化溯源系列,本文《皇道,帝道,王道,霸道,中庸之道,鸡鸣狗盗》是第四章。全部写完暂定十五篇(依据实际情况做删减)。带你解开道家文化神秘的外表,还原真实的道家文化脉络,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医家,兵家文化为出发点,梳理脉络,发扬经世济国道统文化。


编辑于 3 分钟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