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心得丨學員討論


通背心得丨學員討論

孫慶: 太祖長拳是趙匡胤創的,據說陳王廷創拳根據戚繼光的拳經和黃庭來的。

文斌: 太祖長拳的分支。把柔的部分提取,太極如水,講究鬆柔雲慢沉,分六層練法:定,活,轉關,小成,閃擊,採蓮。行拳接截貫穿,先練外三合再練內三合共六合,丹田下沉後內轉,全身不著力,但並非全不著力。內家拳講究腰胯勁。

不要太主要認為什麼是這個拳的主體。本來拳術就是講究開合。

一開一合,一陰一陽,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一前一後,一剛一柔,一起一落,一擺一扣,一轉一變。

孫慶: 我認為楊氏太極應該是加強版陳氏太極。太極拳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它承載著傳統文化。拳最後求的都是一個東西,只是方法不同。

沈健: 連招式名稱大多相同。通背和太極的打手歌如出一轍。

張海光: 看拳看勁,不看招。

沈健: 還是通背拳活。我以前練拳生硬,練通背以後大不同了。

何偉銘: 孫慶,剛猛是發勁,柔和是不發那一下,慢練 ,如揉麵。通背拳也有慢練,上次張老師帶著我們一起練的。

同樣的動作,你發勁打出來可以,不發勁打出來也可以,看上去風格就迥異了。

剛柔,我感覺在於你怎麼打,而不在於這個拳種如何。

孫慶: 偉銘,這是一定的。同一動作發放由心,絕不是這個動作能發力,那個動作不能發力。只是二路炮錘以發力動作多,是其特點而已。

張騫: 一個人精力有限,哪有時間深究太極混沌,或者陰陽五行配哪種招式拳法。基本功單式都難練全,哪還有時間去練長篇大論般的幾十式,多少套。

何偉銘: 不要太執著剛柔,只是相而已。勁力上身是最重要的。同樣的一拳,勁力發放、發力模式都不止一種。

孫慶: 偉銘師兄說的是!

張騫: 我覺得選擇了就按部就班的,量上體驗就行。無非上下左右,開合動靜,每上一層說一層的事。

孫慶: 張騫,堅持數年以後,你瞭解的就多了,想的也就不一樣了。

學拳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路清理明唯練而已,傻練有可能更容易出功夫,但終究有所欠缺。

助教老師要學良: 對,境界是一層一景的,越學越練眼界越開闊。這兩天我們討論的不錯,群裡就需要這樣的氣氛,大家才能共同進步。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

張騫: 孫慶,我自小象棋痴迷一段,後來喜歡功夫,各種經書道家書籍功夫碟片家裡幾大箱,原來沒有網絡視頻教學這麼方便。有點自己的小理解,古文古譜看的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現在倒是不管了,只是練完上練下,拋開那麼多問題,練著體會就行。

練著練著,有時候看著老師們指點別的師兄。試著再看看,過一段就不一樣感覺了。但是這些天不練不動,思維體驗也就不再改變了。

孫慶: 要不說得有老師呢!思想是最容易出現偏差的,最後追求的也是思想境界的層次。不想不行,想歪了也不行,修形易,修心難!

張騫: 孫慶,沒關係。只要練,過些天一發,一看形。老師一眼就看出來你到哪兒了。你理解什麼大概在形上能出來。所以練著比較放心。

助教老師徐煒: 張騫,拳譜資料主要用來印證的。功夫到了自然就看明白了,工夫不到很容易望文生義,想通過這些練出功夫基本是緣木求魚。

張騫: 是的,看到最後乾脆啥也不練,書籍說的有點嚇人。出的書現在看看都是給會的看的,借鑑的。

何偉銘: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王群: 現在越練越覺得《活背八法》是個寶。堅持練習,氣血的改變不知不覺就體現出來了。

肩背活動開,氣血疏通,五臟六腑都得到濡養,單搖臂經典!

通背心得丨學員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