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心得丨学员讨论


通背心得丨学员讨论

孙庆: 太祖长拳是赵匡胤创的,据说陈王廷创拳根据戚继光的拳经和黄庭来的。

文斌: 太祖长拳的分支。把柔的部分提取,太极如水,讲究松柔云慢沉,分六层练法:定,活,转关,小成,闪击,采莲。行拳接截贯穿,先练外三合再练内三合共六合,丹田下沉后内转,全身不着力,但并非全不着力。内家拳讲究腰胯劲。

不要太主要认为什么是这个拳的主体。本来拳术就是讲究开合。

一开一合,一阴一阳,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一刚一柔,一起一落,一摆一扣,一转一变。

孙庆: 我认为杨氏太极应该是加强版陈氏太极。太极拳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它承载着传统文化。拳最后求的都是一个东西,只是方法不同。

沈健: 连招式名称大多相同。通背和太极的打手歌如出一辙。

张海光: 看拳看劲,不看招。

沈健: 还是通背拳活。我以前练拳生硬,练通背以后大不同了。

何伟铭: 孙庆,刚猛是发劲,柔和是不发那一下,慢练 ,如揉面。通背拳也有慢练,上次张老师带着我们一起练的。

同样的动作,你发劲打出来可以,不发劲打出来也可以,看上去风格就迥异了。

刚柔,我感觉在于你怎么打,而不在于这个拳种如何。

孙庆: 伟铭,这是一定的。同一动作发放由心,绝不是这个动作能发力,那个动作不能发力。只是二路炮锤以发力动作多,是其特点而已。

张骞: 一个人精力有限,哪有时间深究太极混沌,或者阴阳五行配哪种招式拳法。基本功单式都难练全,哪还有时间去练长篇大论般的几十式,多少套。

何伟铭: 不要太执着刚柔,只是相而已。劲力上身是最重要的。同样的一拳,劲力发放、发力模式都不止一种。

孙庆: 伟铭师兄说的是!

张骞: 我觉得选择了就按部就班的,量上体验就行。无非上下左右,开合动静,每上一层说一层的事。

孙庆: 张骞,坚持数年以后,你了解的就多了,想的也就不一样了。

学拳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路清理明唯练而已,傻练有可能更容易出功夫,但终究有所欠缺。

助教老师要学良: 对,境界是一层一景的,越学越练眼界越开阔。这两天我们讨论的不错,群里就需要这样的气氛,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张骞: 孙庆,我自小象棋痴迷一段,后来喜欢功夫,各种经书道家书籍功夫碟片家里几大箱,原来没有网络视频教学这么方便。有点自己的小理解,古文古谱看的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现在倒是不管了,只是练完上练下,抛开那么多问题,练着体会就行。

练着练着,有时候看着老师们指点别的师兄。试着再看看,过一段就不一样感觉了。但是这些天不练不动,思维体验也就不再改变了。

孙庆: 要不说得有老师呢!思想是最容易出现偏差的,最后追求的也是思想境界的层次。不想不行,想歪了也不行,修形易,修心难!

张骞: 孙庆,没关系。只要练,过些天一发,一看形。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你到哪儿了。你理解什么大概在形上能出来。所以练着比较放心。

助教老师徐炜: 张骞,拳谱资料主要用来印证的。功夫到了自然就看明白了,工夫不到很容易望文生义,想通过这些练出功夫基本是缘木求鱼。

张骞: 是的,看到最后干脆啥也不练,书籍说的有点吓人。出的书现在看看都是给会的看的,借鉴的。

何伟铭: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王群: 现在越练越觉得《活背八法》是个宝。坚持练习,气血的改变不知不觉就体现出来了。

肩背活动开,气血疏通,五脏六腑都得到濡养,单摇臂经典!

通背心得丨学员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