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到!祭灶、大掃除......年味越來越濃了


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節日——小年。小年,也稱“祭灶節”、“灶王節”,是祭祀灶君的節日。


“小年過後是大年”,因為和春節接近,小年也意味著人們要開始準備年貨、打掃衛生。小年開始,人們已經進入過大年的歡樂祥和氛圍中。


小年到!祭灶、大掃除......年味越來越濃了


小年到!祭灶、大掃除......年味越來越濃了


灶王爺是中國民間普遍信仰的神,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家家戶戶都有臘月祭灶的習俗。


祭灶的習俗,由來已久。灶是生火煮飯的重要地點,中國很早就發明了炊事灶具。


“民以食為天”,在神靈信仰流行的上古時代,人們將灶神看作一家人溫飽的掌控者,合乎當時人的心理。


早在殷商時期,祭祀灶神就是國家的五種祀典之一。那個時候,人們將灶神視為火神炎帝的化身。


古人祭祀的灶神到底長什麼樣子呢?據記載,東漢時期的灶神是“披髮、狀如美女的男性”,元代以後,灶神變成了黑麵黑鬚黑衣冠的灶王爺。


小年到!祭灶、大掃除......年味越來越濃了


和如今臘月祭灶不同,在先秦兩漢時期,祭灶是在夏天!


為何在炎炎夏日祭灶?古人認為:夏天因火而長養萬物,灶是柴火的主人,祭灶神自然要在夏天。魏晉以後,民間流行臘月祭灶。


南宋范成大《祭灶詞》介紹了當時祭灶的時間和形式。那個時候,每年的臘月二十四是祭灶的節日。


為什麼要祭灶?當時的人們認為,灶君要到天上去,向玉皇大帝彙報民間情況。各家都希望灶神向玉皇大帝多說些自己家的好話,不要亂彙報,可以討個吉利回來。


每家每戶為了給灶神留個好印象,都會提前祭祀灶神,為他準備上天庭用的代步馬車、吃的喝的豬頭、魚、燒酒、水果、豆沙米團......還另外送錢。


到了明清時期,祭灶的風俗仍然很盛行,只是祭灶的食品有所變化,多用麥芽糖、米花酥、糖瓜、糖塊什錦等。


小年到!祭灶、大掃除......年味越來越濃了

小年到!祭灶、大掃除......年味越來越濃了

小年到!祭灶、大掃除......年味越來越濃了

小年到!祭灶、大掃除......年味越來越濃了


因為太擔心灶神上天說自己的壞話,從北宋開始,就有“以酒糟塗灶門,謂之醉司命”的習俗,送酒給灶神,讓灶神沉醉不醒,耽誤上天的時間,沒有機會說自己家的過錯。


如果灶神酒量好,沒醉咋辦?沒關係,智慧的古代人民還會用很粘牙的麥芽糖做供品,黏住灶神的嘴,讓他不得說話。


小年到!祭灶、大掃除......年味越來越濃了


在祭灶至除夕這段時間,還有很多民俗活動,大多為辭舊迎新的活動。其中,“打揚塵”也是一項大江南北都會做的事情:家家戶戶,裡裡外外做衛生,過一個乾乾淨淨的新年。


這一天,農家人會砍一根很長的竹竿,留著竹葉,做成一條很長的掃帚,打掃屋舍房頂上的蜘蛛網、灰塵等。


打揚塵的習俗一直傳承至今,現在的城市居民也會在過年前做一場大掃除,擦玻璃、洗廚房一個也不能少。


小年到!祭灶、大掃除......年味越來越濃了


小年到!祭灶、大掃除......年味越來越濃了


寫春聯也是小年的民俗活動,春節時,請村裡識字的老先生寫一幅春聯,貼在門前,紅紅火火迎接新年,春聯內容一般都是祝願家庭美滿幸福的句子。


小年到!祭灶、大掃除......年味越來越濃了


除了春聯,還會寫一個福字,倒貼在門上,寓意“福倒(到)了”。


現在自己寫春聯的少了,一般都是上街去買印刷版的,但不得不說,自己寫的春聯雖然不如印刷體好看,但是參與感更強啊。



如今,城市化程度越來越高,方便快捷的天然氣灶、煤氣灶代替了柴火灶,新生的一代已經很少聽說過祭灶的風俗了。


古老民俗的消失,是社會文明發展的結果,並無好壞之分,只是每天都過著相似的日子,生活缺少了儀式感,年味也就淡了。


只不過,沒機會體驗灶祭,還可以做大掃除、貼春聯嘛!年味都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


小年到了,年味越來越濃。今年各地倡導“就地過年”,不少在外打拼的人選擇在異鄉過年。


今年春節,不管你在哪裡,都希望你能開開心心過大年。


小年到!祭灶、大掃除......年味越來越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