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遠庖廚從來不是男人不做飯的藉口,而是惻隱之心的展現

導語

在現在的觀念看來,

君子遠庖廚好像成為了一個當代男性脫離廚房的藉口,或者說在我們最直觀的印象看來,君子遠庖廚所描述的,就是男人不用進廚房。但其實君子遠庖廚的思想內涵遠遠超過於此,首先在古代,庖廚的字面含義包括了屠宰廠,也就是不等於我們現在的廚房,它的古代含義是相對來說比較血腥的,所以在古代含義上,君子遠庖廚主要是表達了君子不應該直面動物被屠宰的現場,而這所體現出來的,是我們應該對任何生命感到平等,激發我們的惻隱之心,倡導人和這個世間事物的和諧相處的態度。不過這一點在相關研究過程中是
有爭議的,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一種虛偽的展現,就相當於看不了殺雞的過程,但炸雞吃的也很快樂。所以在有些人的思想觀念裡面,君子遠庖廚是一個十分虛偽的概念。但是筆者認為這個虛偽的概念見仁見智,筆者認為孟子所想要倡導的,是我們應該理所當然的認為,所有東西都該成為我們人類的附屬品,他們並不是生來就應該被我們利用的,我們應該明白這一點,才能夠在這個社會上,不管是對即將被我們吃掉的雞也好,還是對其他的野生保護動物還是對環境,我們都能夠擁有一個正確的見解和認識。而君子遠庖廚在具體的典故語境
裡面,我們能夠看到的是孟子的仁民愛物思想。

君子遠庖廚從來不是男人不做飯的藉口,而是惻隱之心的展現

圖一:孟子思想

君子遠庖廚的典故來源

"君子遠庖廚"這一句話,最早出現在《禮記》之中,完整的是"君子遠庖廚,凡有血氣之類弗身踐也",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君子不應該靠近庖廚,是因為裡面殺雞宰鴨過於血腥,但其實君子遠庖廚還有有一個更為具體的歷史典故,裡面涉及並展現了孟子對人與世間如何相處的想法,而這應該也是君子遠庖廚所能夠帶給我們最重要的價值

這段典故發生在齊宣王和孟子之間,其實齊宣王本來想讓孟子評價一下齊桓公跟晉文公,但孟子這個人很機靈,因為他畢竟輔佐的是齊宣王,所以他在最後與齊宣公探討的,是保民而王

該何實現。齊宣王對自己能不能實現這個政治境界而感到十分的猶疑,孟子就根據齊宣王在大殿上用一頭小羊換了一頭看起來十分害怕的,即將被拖去祭鍾大牛的事蹟,來表達出齊宣王內心其實是有惻隱之心的,而這是實行王道的根本

君子遠庖廚從來不是男人不做飯的藉口,而是惻隱之心的展現

圖二:《禮記》

君子遠庖廚對孟子思想的體現

所以通過這個簡單的小故事我們可以發現,君子遠庖廚,它在運用到孟子和齊宣王的對話之中時,孟子所想要體現出來的思想道德內涵,是希望以這個事蹟來教導齊宣王如何去當一個好王,一個好的君王應該是什麼樣的,而這體現出來的,就是孟子在政治上非常根本的思想叫"仁政",同時也連帶地體現出來了"民本"思想

君子遠庖廚從來不是男人不做飯的藉口,而是惻隱之心的展現

圖三:孟子

因為在孟子的心中,保民而王才是一個君王能夠實現最好政績的方式。他希望通過君子遠庖廚的思想內涵,向我們展示出,人尤其是君子應當具有惻隱之心,而這個惻隱之心不但對於動物,也應該對於自己的百姓。因為只有當君主去足夠的體恤體諒百姓,把百姓當做是自習實行王道的基礎時,他才能夠有一個長久的統治未來,所以君子遠庖廚在政治意義上所展現出來的就是孟子仁政、以民為本的思想。

這是一個統治者和他的被統治者之間應該遵循的相處方式,但更顯著的是,在人和動物

之間極大的差別下,孟子所體現出來的生態倫理的觀念。而這個觀念的實踐基礎,也來自於大家都應有仁愛之心,從而才能夠去愛護萬物。在孟子看來,不管是動物也好、植物也罷,它們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命,而我們所需要做到的,就是在人和動植物之間找到一個更為和諧而包容的相處方式。君子遠庖廚中,君子們看不得動物在眼前被殺,體現的就是相應的生態倫理觀念。

君子遠庖廚從來不是男人不做飯的藉口,而是惻隱之心的展現

圖四:以羊易牛

君子遠庖廚中對動物權利的看重

雖說孟子的生態倫理觀念包含了世間的萬物,但是畢竟動物相對於植物來說,它能夠叫喚,也能夠更讓我們感受到動物是一個生命的存在,所以君子遠庖廚之中能夠體現的更為深刻的,是孟子對於動物的看重,或者說是另外一種層面上對動物的遭遇和心情的理解和同情,這是孟子認為的,我們所應該持有的對待動物的態度。

而我們能夠去理解和同情動物的基礎,來自於我們認可它與我們同樣是一個生命,它同樣享有它與生俱來的權利

,在這一點上我們就找到了人和動物的共同點,雖然是我們不可避免的還會去宰殺它們,但是在筆者看來,這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具象化的體現。假設我們是機器人,那我們就跟宰殺雞鴨的沒有任何的區別,在筆者看來,孟子的相關思想體現出來對動物相關權利的看重之外,同樣也肯定了人內心所最深處擁有同理心本能

君子遠庖廚從來不是男人不做飯的藉口,而是惻隱之心的展現

圖五:齊宣王

君子遠庖廚中仁愛態度的體現

孟子肯定了人性本善,他說人內心本來具有的情感就是惻隱之心,而當我們看到與之相違背的情景時,我們內心的情感就會被激發出來,但同時孟子又加重了惻隱之心在人心之中的重要性,一個人如果沒有認識到自己內心的惻隱之心,也沒有發揚它,重視它,那麼他就不具備成為人的條件。而惻隱之心是一個人的仁愛之心最直接的展現,因為我們只有對待世界萬物有同情他們的態度,才能夠進一步的去

他們。

所以在這基礎上,我們也能夠看到孟子所提倡人應該具有惻隱之心,實際上也在向我們倡導,我們應該進一步的去用仁愛之心對待世間萬物,應該認識到它們內心的難處,以及認識到它們和我們相平等的地方,不壓抑自己內心作為人的根本,當我們親眼見到它們在受苦受難時,我們應該去發揚內心仁愛態度,去保護和體諒他們。

君子遠庖廚從來不是男人不做飯的藉口,而是惻隱之心的展現

圖六:漢代庖廚圖

君子遠庖廚中人與世間應和諧相處的態度

所以君子遠庖廚對孟子思想的體現是一脈相承的,他倡導人們正視自己內心的側影之心,並且應有此去挖掘,發揚出內心的仁愛之心,之後他要求我們更好地去愛萬物,而這也體現出來的就是其中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的態度,因為只有我們對世間萬物抱有著平等、同情、謙遜的態度時,我們才能夠正視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不是把人凌駕於一切私慾之上。

而在人與自然之外,就是人和人之間的相處應當如何,這是君子遠庖廚之中引申出來的,另外一個

和諧相處的概念。筆者將它簡單的總結為人與世間,也就是人和人,及人以外的事物應當如何相處的概念。因為人和人之間形成社會,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社會之中尋找到我們真正的需求,找到自己真正應該做的地方,讓社會一種各司其職、安然有序的方式運行下去,而這也能夠達到社會最和諧的進步和發展

君子遠庖廚從來不是男人不做飯的藉口,而是惻隱之心的展現

圖七:人與自然

君子遠庖廚的現代意義

所以其實君子遠庖廚之中對孟子思想的體現,以及孟子所倡導的思想概念,其實都能夠被我們現在所沿用,但是不同的是,孟子他以一種"未卜先知"的態度,認為我們在那時就應該做到人和人,與人和自然之間的相處模式,但是我們現在所展現出來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態度是經過了人對自然的攻擊,自然對人的反噬之後,我們做出來的一種應對模式,但很顯然的是我們已經失去了很多。

所以君子遠庖廚能夠帶給我們的概念,遠遠超乎

於一個小家的廚房和廳堂之間,它所倡導的是我們每個人所應該具有和保持最根本的品性,以及應該去發揚的態度,在如今這個十分平等、自由、和諧的社會里面,我們更應該堅守住內心的平和與謙遜,不能夠因為人在這一段時間裡似乎掌握了很多,就忘卻一切,把自己當做是世間的主宰,這種態度是萬萬不可取的,因為只有我們與自然和世間萬物相互尊重時,我們才能夠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君子遠庖廚從來不是男人不做飯的藉口,而是惻隱之心的展現

圖八:孟子宣傳政治思想

結語

所以如果我們在調侃君子遠庖廚是讓男人不進廚房,其實暴露出來的是自己的輕淺,我們所需要了解的是,君子遠庖廚,在古代的語境下,在當時封建王朝等級森嚴的情況下,孟子仍然能夠提出人和動物都是擁有權利的這樣一個觀點,具有多麼大的突破性,他在一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莫非王臣"的世界下倡導說,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權利,任何人都要體恤他人,這是筆者認為孟子所體現出來的最偉大的地方,他和孔子不同,他並沒有對西周禮制的過分崇拜,他也並沒有過分聽從孔子

的意見,自己提出來了別出心裁政治思想理論,比如說民國軍情,就算在當時,他並沒有做出什麼影響力的舉措,但是這個思想的提出以及它能夠產生和流傳,就是對後世思想最有力的奠基

雖然說一些仁政的君主會意識到百姓的重要性,但是在他們看來,我撫慰體諒百姓是我的權利,並不是我的責任,我可以隨時撤回對他們的體諒,他們也應該隨時聽從我對他們的安排,這是在當時的語境下,封建君主的必然,所以我們並

不能苛求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土壤下,一定要迸發出西方民主主義、個人主義的思想浪潮,這是完全不切實際的,我們所唯一需要知道的,就是在現代的時候,我們還能夠從君子遠庖廚這裡獲得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