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从古至今悠悠千载。你知道古人的赏石水平有多高么?

在中国古代关于赏石的绘画中,最出名的一幅莫过于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宋徽宗《祥龙石图》。徽宗题写在画卷上的文字强调:这是对一尊巨石的真实描绘。但具体是什么石种却未说明。


仔细查看,这块祥龙石的表面遍布一种特殊的浅圆凹痕——如鳞似甲,又如雨打沙岸。其描绘细腻逼真、宛在目前,显然并非画家凭空杜撰。这种奇特纹理,究竟是何物?


赏石从古至今悠悠千载。你知道古人的赏石水平有多高么?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这尊巨石是传统太湖石(旱石)。只是,无论是明清园林的太湖古峰抑或文人案头的湖石清供上,都很难寻觅到类似的凹凸鱼鳞纹理。直到我们见到了它……


赏石从古至今悠悠千载。你知道古人的赏石水平有多高么?

这里是太湖-西山岛-石公山。整座山崖棱线如削如琢,清灰石表凹凸起伏如覆鳞甲,与宋徽宗《祥龙石图》所描绘的形状别无二致。而山崖之下,水波之中,还潜藏着一种罕见的太湖石。

赏石从古至今悠悠千载。你知道古人的赏石水平有多高么?


赏石从古至今悠悠千载。你知道古人的赏石水平有多高么?

和传统的旱太湖不同,它并非产自土中,而是如古代石谱记载的一样由水中凿錾而出,名为“太湖水石”。石体经受万年波涛,满身密布浅靥水痕,且有漆膜般包浆。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石内孔洞的细尖棱线,以及孔洞内布满鱼鳞纹的样子,与宋徽宗《祥龙石图》所描绘的巨石细节高度重合,几乎可以说是目前人们能找到的最合理解释。

赏石从古至今悠悠千载。你知道古人的赏石水平有多高么?

尽管今人对这种肌理感到陌生,但古人却司空见惯,并有过多种描述:

唐代宰相牛僧儒在《李苏州遗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奉呈梦得、乐天》中描述太湖石时写道:“通身鳞甲隐,透穴洞天明”。

杜绾《云林石谱》的太湖石条中写道:“其质纹理纵横,笼络隐起,于石面遍多坳坎,盖因风浪冲激而成,谓之弹子窝”。

南宋范成大的《太湖石记》:“石面鳞鳞作靥,名曰弹窝,亦水痕也,扣之铿然,声如磬”。

他们将太湖石上这些蜿蜒起伏的肌理,比作鳞甲、弹窝,甚至是笑时脸上的酒窝,参之图片,实在是逼肖又亲切。


赏石从古至今悠悠千载。你知道古人的赏石水平有多高么?

他们也深知,想要取得这类石头,必须深入湖水之中:唐代诗人姚合曾亲赴太湖买石,留下了“波澜取不得,自后长咨嗟”的诗句;宋代杜绾则在《云林石谱》说:“采人携锤錾入深水中,颇艰辛”。

“水称至柔物,湖乃生壮波”。水波本为至柔之物。但它凭借着千万年不知疲惫的反复,终于驯化质野、吹皱顽石,在坚硬的石表留下了柔波般的痕迹。取石立于书室,庭下寒光潋滟,满室潮音暗生……难怪宋徽宗宁倾举国之力也要采得太湖石入京。

赏石从古至今悠悠千载。你知道古人的赏石水平有多高么?

在“太湖水石”的身上,宋代诗人范成大那篇《太湖石志》里所记载的内容,一一化为了实景:“或滑如肪”(比之旱太湖的宣纸般石表,水太湖显得清润含脂)


赏石从古至今悠悠千载。你知道古人的赏石水平有多高么?

“或黝如漆”


赏石从古至今悠悠千载。你知道古人的赏石水平有多高么?

“石面鳞鳞作黡名曰弹窝,亦水痕也。扣之铿然声如磬……”(部分太湖水石则因含有硅质燧石条带或块状结核,质地坚硬,确实叩之声如金玉,清脆悦耳)。

证明古人关于太湖石的细节描述并非臆想讹传,而更可能是写实的直观体验。

赏石从古至今悠悠千载。你知道古人的赏石水平有多高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