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情绪智商,是表达情绪而非情绪化表达

第四季《奇葩说》里罗振宇说过这么一句话:“未来最重要的是表达能力,因为传统社会最重要的资产是财富和权利。

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资产是影响力。影响力是怎么构成的?

两个能力,一是写作,二是演讲,这都是让你让你出一份力,然后能够大规模地复制你影响力的方法。

在这个信息流如洪水般涌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自媒体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个人IP,出书开课,创办线下活动,无一不在通过公众自我表达,媒介这个载体,零成本地和世界各地建立了链接,进行了双向沟通,在利他同时也加持了自己的影响力。

可以说,沟通良好的人相比于那些不善言辞的人更容易获得机会和别人的青睐。在我们进行公开自我表达时,就已经给那些想要了解你的人缩小了筛选同频人的时间成本,给那些面试官降低了人职匹配的精力和时间成本。

俗话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我们常人会说话嘴甜的人更容易办事,他们很会察言观色,能够见缝插针地和别人无缝交流,不尬场。情商高的人总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领导一有机会首先想到的总是那些会说话的人。那他们到底施了什么魔法让别人更喜欢他们,愿意帮助他们呢?

《沟通的艺术》这本书讲到了情绪智商一词,所谓的情绪智商就是我们理解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以及对他人的感觉保持敏感的能力。

作者罗纳德B阿德勒以沟通创作为主,涵盖商务沟通,公开演讲,社交技巧等与人际关系相关的领域写作。本书有探讨到知觉与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通过情绪自我觉察,识别他人情绪,改善沟通氛围,处理亲密,职场等人际关系,把话说到别人心里去。

午饭过后,家里长家里短总是会成为饭后的谈资,以打发碎片化时间,解心头之闷。即便心里知道诉苦解决不了问题,但依然可以成为情绪的一个出口。

同事的宝宝一大早就嚷着要游泳去,他们早早地起床收拾东西来到游泳馆,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结果闹得同事和宝宝硬是不开心。宝宝躲在同事怀里愣是不肯下水。

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同事上演了一番内心戏,都怪我,这么小的宝宝让他下水是不是有点狠心啊,我这么做是不是错了啊,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一个比一个优秀,心里不免焦虑泛滥,恨不能宝宝样样精通……

同事一开始用大人的口吻和眼光和宝宝讲道理,摆事实,可是宝宝无论如何也听不进去。这让同事有些着急了,好在她有情绪管理的意识,加上她自身有些很强的感知力和判断力,她深呼吸了下,回到宝宝的视角,试图感受宝宝的情绪和说出他的情绪,宝宝是不是有点害怕呀,那好,我们今天不下去了,不游泳了,今天我们就在边上看好不好,宝宝点点头,明显开心了很多。

宝宝看到其他宝宝在水里像是打水仗,咯咯地笑了起来,甚至有些宝宝把水溅到父母的身上

过了一会,宝宝身子略微前倾,宝宝的好奇心开始起作用了,这时恐惧早已不见踪迹。同事看到宝宝的变化,抱着她,把小脚丫放进水里,她开始蹬蹬蹬,同事拖着她在水里游起来了,同事知道他想要下水了,可她又把宝宝拉回来,她忍不住了,喊着妈妈,水,我说等一下,妈妈给你拿游泳圈,她也能耐心等一会,然后就顺利下水了。

因为宝宝感知到了妈妈的看见,妈妈是可以理解宝宝内心的忐忑不安的,所以当妈妈把宝宝内心感觉说出来的那一刻,宝宝对妈妈的信任就上去了一大截。

宝宝情绪来了,倘若看不见,就会造成很多困扰,宝宝痛苦,妈妈无奈,宝宝要的无非是妈妈的看到,关注,抱抱,饿了吃饭,渴了喝水,困了睡觉……

经研究显示,人自诞生起就需要一种特殊的关系来让自己感到安全,快乐。珍妮西格尔也格珍曾提及到这种安全关系的特征就是抚养者或看护者与婴儿之间建立一种非言语的情感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婴儿会觉得自己可以被人看到,可以被人理解。正如我们大人,渴望遇见灵魂伴侣一

好些时候,不在于我们的言语交流,更重要的是非言语线索的辨别,敏锐捕捉对方的情绪和挖掘其背后的需求点在哪里。

①传递的信息是否具体属实,

②传递者的情绪是否,

③传递者和接受者的表达都会影响沟通,

以上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会造成两个人彼此不太舒服。如果在沟通中,总是带着戒备心,评判,自己的价值观,对与错,好与坏的标准去衡量他人,那么心与心的交流必然是无法企及的。

只有两个彼此共情的人才能互相尊重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如果一味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表达,情绪自然而然就会上来,也就无法进行下一步的交流

沟通塑造了我们的感觉,感觉又塑造了我们的沟通,《沟通的艺术》作者着重强调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内容再好,再翔实,没有平和的情绪,对方也会退避三舍,毕竟人与生俱来就有趋利避害的自我保护本能。

我们每个人有理智脑和情绪脑之分,情绪脑的发育优先于理智脑,所以情绪总会如影相随,影响我们的决策,让我们不明所以地就陷入以己度人的情景中揣测别人,进而生发沟通危机。

比如原本约好规定时间和地点见面的,其中一方久久未能赴约,这时另一方会怒火中烧,然后给对方发了条短信,你今天就别来了。见面的事以后再说!

《沟通的艺术》这本书给出了理性情绪疗法。

遇到这样的事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重新评估非理性信念。

追溯到刚刚事件的源头,很有可能当事人很久以前遇到类似的情景,所以当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时,他觉得自己不被重视,感觉自己不被尊重,没有人把他放在心上。这便是书里说到的【过度推论谬误】,以偏概全,过度读心术。

正确的做法应是激发事件的客观,不加评判地描述,信念和自我内言的描述,重新评估非理性信念,用新的信念替换旧的信念。

回到刚刚迟到事件,如果把信念替换成也许朋友只是在路上堵车了,或者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不便沟通。我们方可先发条短信,预约下次见面时间地点。表明自己的感受,态度和期许。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始于情绪觉察,忠于情绪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