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會普通人都有著怎樣的日常生活

只有諸侯、士大夫穿得起高級服飾,平民仍然是粗布褐衣。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維持統治秩序,衣著等級制度日益完善。走在大街上,觀察衣服的式樣、用料、花紋,就能區分出官員和庶民。再看顏色,就知道此人官大還是官小:“一品至四品,緋(紅色)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 ,綠袍。”

幾乎一脫離茹毛飲血的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意識到了“講衛生”的重要性,最直接的實現方式就是“沐浴”。“沐”是洗髮,“浴”是洗身,按照《周禮》的規定,三天一洗頭、五天一洗澡才算是有修養的文明人。要知道古人都蓄長髮,容易藏汙納垢,頂著一頭油膩示人可是相當不禮貌的事。
  早在3600年前的商朝,商湯王就用青銅浴盆泡澡了。到了先秦時期,皇宮的浴室設備已經相當“現代化”,供水、供暖和排水系統一應俱全。秦都咸陽一號建築遺址中就有一間40平方米的豪華浴室,比四星級酒店的標準客房還大,室內的水池長3.2米、寬2.7米,池底還有坡度,能讓你舒舒服服地躺著,池邊的壁爐把冬天變成春天,泡完之後還要喝點飲料補水,簡直不能更安逸。
  “洗髮水”和“沐浴露”的發明也比你想象的早得多。《左傳》中就記載了人們用淘米水洗頭髮的場景。魏晉時代還出現了一種“澡豆”,由豆粉合藥製成,既能去汙又能護膚,後世的“藥王”孫思邈稱它“用洗手面,十日色如雪,三十日如凝脂”。
  不過,這東西在當時是皇家特供,平民可輕易接觸不到,因此還鬧過笑話:晉朝王敦娶舞陽公主為妻,出廁,“婢擎金澡盤盛水,琉璃碗盛澡豆”請他洗手,出身寒微的他何時見過這種高級貨,竟把澡豆倒入水中一口氣灌下了肚,引得“群婢莫不掩口而笑”。

皇家如此講究,自然受不了群臣整天髒兮兮地往宮裡跑。從漢朝起,官員們就有每工作五天回家洗一次澡的“休沐”假期;到了唐朝,“住宿制”改成了“走讀制”,五天一休沐的制度還保留著。
  但似乎沒人真的用這個假期來洗澡。看看白居易的這首《沐浴》詩吧—“經年不沐浴,塵垢滿肌膚。今朝一澡濯,衰瘦頗有餘。”白老先生官至正五品,且是著名詩人、社會名流,都能幾年不洗澡,偶爾洗一次還沾沾自喜於搓掉幾層陳泥、“衰瘦”不少,可見歷史翻了2000多年,洗澡仍然是極少數人才有的奢侈享受。
  同樣的例子還有刷牙—確切地說是“揩齒”或“剔牙”。三國時期的貴族墓葬中已經出現了金制小牙籤,想來是墓主人生前用以剔除牙縫中的食物殘渣所用。但直到幾百年後的隋唐時代,清潔口腔的習慣才逐漸開始在民間流行,工具也相當簡陋:濃茶、鹽水、酒漱口,然後用手指或咬軟的楊枝蘸上鹽當“牙刷”,或者乾脆從樹上揪一片嫩樹葉塞進嘴裡嚼一嚼,那就是天然的“口香糖”。
  感謝聰明的宋朝人,用馬尾毛和動物骨頭做成了最初的牙刷,又用柳枝、槐枝、桑枝和生薑煎水熬製成今日牙膏的雛形,將人們從“手揩牙齒”的原始策略中解脫了出來。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公共浴池,無論讀書人還是商人、手工業者、士兵、農民,花上幾個“湯錢”就能洗個熱水澡,還可以享受各種服務項目。《樸通事諺解》裡就記載了元大都(今北京)某公共浴池的價目表:洗澡5個錢,撓背2個錢,梳頭5個錢,剃頭2個錢,修腳5個錢,全套一共19個錢,堪稱物美價廉。
  不洗澡尚能見人,反正大家都沒這條件和習慣,但亂穿衣就是你的不對了。這可不僅關乎時不時尚、養不養眼,首要的理由是—別犯法。換句話說,穿符合你身份的衣服,別僭越。
  在物資匱乏的商周時期,差別倒不是很大,大家都穿著上衣下裙的麻布“套裝”,貴族在裙子外面再多係一片革制或絲繡的斧形服飾,就是身份尊貴的標誌了。春秋時代,這種上下分開的款式已經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像連衣裙一樣、下面垂到腳踝的“深衣”,而且下半身的裙子得用12片布來裁剪,象徵著每年的12個月,以表達古人對天時的崇敬。但也只有諸侯、士大夫穿得起這種高級服飾,平民仍然是粗布褐衣。
  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維持統治秩序,衣著等級制度日益完善。走在大街上,觀察衣服的式樣、用料、花紋,就能區分出官員和庶民。再看顏色,就知道此人官大還是官小:“一品至四品,緋(紅色)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 ,綠袍。”在此之前,平民百姓若有點小錢,還能買件壓箱底的“深衣”偶爾拿出來當禮服穿穿,當時則是萬萬不可越級的。但限制再多,也得至少給自己準備兩套衣服,一套素色,一套喜色,才不至於在不同的場合失禮。《紅樓夢》第四十三回就講到賈寶玉先是“遍體純素”到城外水仙庵給金釧兒燒香祭奠,回來後到怡紅院“忙將素衣脫了,自己找了顏色吉服換上”,再去大花廳為鳳姐祝賀生日,這樣才算是“禮數週全”。

  儘管穿衣戴帽由不得自己,但還可以從其他方面追求時尚。

古代社會普通人都有著怎樣的日常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