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孔子鄙视女子与体力劳动者吗?冤枉了!

有些人对孔子的这句话很反感,认为他的道德观不健康,是在鄙视女人和体力劳动者。若持这种观点,还真冤枉了孔子。

试想: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博爱”。既然是“博爱”,那就应该不分男女性别、年龄老少、地位尊卑,都应该得到关爱。孔子又怎么会鄙视这两类人呢?

你们也许会说:“唯女子与小子难养”,不就是指女人与体力劳动者难以“伺奉”吗?这不是鄙视是什么?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成语,叫“断章取义”,我们就是犯了这个错误。对文字语意的理解,不能把它单独拣出来,而应该放在整个语境中,联系上下文。结果你就会发现:单独拣出来与联系上下文所理解的语意,将会有所差别甚至完全相反。

如果我们复原孔子的完整语句就是: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什么意思?下边是两种解释。

孔子的“择婿观”

此处“女子”,不是泛指天下女性,而是特指“女儿”。“小人”是指那些品德低贱、行为无赖之徒。

孔子的意思是:千万别把女儿嫁给这些人啊!这些人会很难相处的。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孔子鄙视女子与体力劳动者吗?冤枉了!

(孔子)

你如果对他们太亲近,他们就会举止不逊,行为失礼。而你如果疏远他,他就会认为你在端架子,对你产生怨恨的情绪。

所以,若将女儿嫁给了“小人”,远近都是个麻烦。近了,对“小人”看不顺眼;远了,又心系女儿,更加不放心。

孔子是在骂一个特定的女人,她就是卫国的“南子”夫人

孔子播散儒术在当时并没有获得成功。许多诸侯国直接将他拒于门外。而那些接纳他的国君,也并没有打算采用他的儒家思想来治国,而只是想利用他的名望来提高自己的“品位”而已。卫灵公就是这样的人。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孔子鄙视女子与体力劳动者吗?冤枉了!

(卫灵公)

孔子曾两次去过卫国。第一次时卫灵公答应给他在鲁国同样的“待遇”。

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栗六万。——《史记·孔子世家》

不久,有人在背后说孔子的坏话,卫灵公便对他的出入行动派兵监视。孔子在卫国仅呆了十个月,怕一不小心会获罪,便离开了卫国。

后来孔子去了陈国的匡地,又到了蒲地。然后又受到卫灵公的邀请,来到卫国。卫灵公有个叫“南子”的夫人,卫灵公派人让孔子去见南子夫人。

孔子开始时推辞,但经不住“相劝”,不得已还是见了面。就是这隔着帷幕的一次相见,成为了后世非议孔子污点的永恒话题。

后来孔子说:“我原本就不愿见她,现在不得以见了,就得还她以礼”。孔子的学生子路很不高兴,因为他听到了南子夫人佩戴的环佩玉器发出了叮当撞击的响声。

孔子矢口否认,并发誓道:“我如果做了不对的事,上天一定会厌弃我!”

有一次,卫灵公与南子夫人同坐一辆车,孔子坐在第二辆车上跟从他们,大摇大摆地从街道上通过。孔子对卫灵公的所作所为感到痛心。

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史记·孔子世家》

于是孔子离开了卫国,去了曹国。

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就是对南子的不满和痛骂。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孔子鄙视女子与体力劳动者吗?冤枉了!

(南子夫人)

如果一个女子品德低劣,确实难以“伺奉”。相处太近吧?你会受不了她那种侍宠骄横、跋扈乱政的秉性。相处太远肥?她会发牢骚,说你端架子。

从以上两种解释可以看出,孔子对女人和体力劳动者并没有蔑视,而是我们断章取义地只截取了上半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对下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有选择性的忽略了。

补充证据

①《诗经》是一部伟大的著作。里面有大量的篇幅歌领了女子的活泼美丽,大方善良。

②孔子本人更是反复多次地以《诗经》里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来表达自己对婚姻和女子的平等看待观点。

所以,那些认为孔子歧视妇女的观点,不仅与孔子的思想不符,更与当时的民间社会整个大环境对不上号。

由此可见,那些认为孔子歧视女人和体力劳动者的观点,从此可以休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