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最光荣(1)——盘点工艺美术中的“劳动者”

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或者May Day),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

“五一”快乐!

今年这个特殊的五一假期,可能大多数人会选择居家过节了。五一是劳动者的节日,勤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秦古诗《击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就表达了中华先民自力更生、怡然自得的生活哲学。质朴高古、纯净无尘。

工艺美术的起源虽然说法不一,但相对而言,劳动在其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却毋庸置疑。原始社会时期,无论是5000年前良渚文化中的玉琮(图1),还是8000年前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图2),其精妙的钻孔技术、玉石切割打磨技术,都体现出了中国先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制作技艺。是中国最早劳动者的见证物。这一件件文物穿越数千年的历史,诉说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劳作历史和文明发展。

劳动最光荣(1)——盘点工艺美术中的“劳动者”

图1-玉琮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浙江省博物馆藏

劳动最光荣(1)——盘点工艺美术中的“劳动者”

图2-骨笛 旧石器时代-贾湖遗址 河南省博物院藏

从奴隶社会直至当下,中国漫长的5000年文明史中,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智慧结晶一部分随着岁月更迭,漫漶在历史长河之中;一部分被历代帝王贵族或带入了地下或历代传续,得以出土或传续的至今大多珍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这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文物,无一不包含了中国人世代的聪明创造和文化血脉。

在今年这个特殊的五一假期里,我们不妨将焦点放在劳动者身上,选一部分体现中国历代劳动者的工艺美术精品,来一起在家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最光荣”的真实内涵。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或“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这件战国时期的铜壶在中国青铜史、美术史上都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春秋战国之前,表现劳动者的器物几乎不存在,以青铜文化为代表的商周时期,制作的大量器物更多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祭祀、礼仪和战争的需要。进入诸侯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性觉醒,描绘普通人生活和情感的器物开始大面积出现。这件铜壶正是这一现象的体现,它将表现对象对准了普通民众,这在中国造物历史上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劳动最光荣(1)——盘点工艺美术中的“劳动者”

图3-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 战国时期 故宫博物院藏

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侈口,斜肩,鼓腹,矮圈足,肩上有二兽首衔环耳。花纹从口至圈足分段分区布置。以双铺首环耳为中心,前后中线为界,分为两部分,形成完全对称的相同画面。自口沿至圈足,被五条斜角云纹带划分为四区。除去最下方第四区是装饰垂叶纹,其他三区均有相当丰富的内容(见图4),壶纹饰中的水陆攻战今天不做讨论,我们主要看看表现劳动人民场景的一些画面(图5-图7)。


劳动最光荣(1)——盘点工艺美术中的“劳动者”

图4-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展开图


劳动最光荣(1)——盘点工艺美术中的“劳动者”

图5-铜壶局部纹饰-采桑


劳动最光荣(1)——盘点工艺美术中的“劳动者”

图6-铜壶局部纹饰-宴乐

劳动最光荣(1)——盘点工艺美术中的“劳动者”

图7-铜壶局部纹饰-狩猎

图5-图7分别表现了采桑、宴乐和狩猎,在平面画的构图上,通过剪影式的表现方式,生动准确地呈现出了战国时代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采桑时所携带的工具,酷似网兜。更有以头顶物的劳动者,以及儿童和拄着拐杖指挥的老者。而攀到树上的采摘者更是通过不同的肢体动作,让人感受到当时的紧张和辛劳。

宴乐一场分工明确,上有舞者敬酒,下有奏乐者钟磬齐奏,笙箫和鸣。右侧双人擂鼓,舞者翩跹。几乎可以感受到庙堂之上歌舞升平的和谐景象。这背后正是不同行业劳作者的勤奋与配合。

狩猎场景也十分生动,飞鸟成阵,猎者或开弓,或设网。而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弓箭之上还带有绳子,免去了射落之后寻找的麻烦。


第二件,我们看看藏于四川省博物馆的汉画像砖射猎农作图(图8)。汉代画像石、画像砖遗存丰富,大多为墓葬出土。尤以山东、河南、四川三地最多。由于两汉时期风行厚葬的习俗,其时“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为后代留存下了大量反映汉代不同阶层人士的生活场景。其中以画像石、画像砖、陶俑最为集中。

劳动最光荣(1)——盘点工艺美术中的“劳动者”

图8-射猎农作图画像砖 东汉 四川省博物馆藏

这块画像砖高39.6厘米、宽45.6厘米,1972年四川省大邑县安仁乡出土。画面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图“射猎”以莲花莲叶池塘作为背景,水下有大鱼数条,左侧树下二人正张弓欲射,射者身旁搁置一架,架内有四“磻”(磻:古代射鸟用的拴在丝绳上的石箭镞)。下图“农作”,共有五人在稻田里干活,最左侧一人担着禾担,像是送饭的样子。

这块画像砖极为生动呈现了东汉时期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抛开其历史研究价值,其艺术价值更值得我们仔细欣赏。画面依旧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平面式构图,以直线划分上下两部分。“射猎”部分整体构图疏朗、均衡。左侧两个射箭的人物姿态各异,一射向上方,一射向右侧。由此引着观者视线向天上的飞鸟看去,而飞鸟由分别飞向画面的左右两侧,以此呼应射者。而为维持画面的均衡感,池塘的数条大鱼相当夸张,且均向右侧游去。由此形成了画面的平衡与张力。而下方的“农作”,则通过人物的聚散关系,来达到了画面的均衡。但右侧两个人物又姿态不同但同时回头,将画面的视线引向了左侧。进而形成了画面的聚焦。

我们不得不佩服画像砖创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构图的巧妙把握。浑然天成。

1956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东汉画像砖》特种邮票一套,共4枚。“射猎农作图”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枚。另外三枚分别为:“井盐生产”、“住宅建筑”和“车马过桥”(图9)。

劳动最光荣(1)——盘点工艺美术中的“劳动者”

图9-东汉画像砖特种邮票 1956年10月发行 (左上:井盐生产 右上:住宅建筑 左下:射猎农作 右下:车马过

秦汉时期,反映劳动者的作品极为丰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形象几乎都能看到,农耕、射猎、厨师、说唱、杂技、矿工、乐者、舞者,不一而足(图10)。

劳动最光荣(1)——盘点工艺美术中的“劳动者”

图10-画像石、画像砖中各行各业的劳作者形象


汉代陶俑,有大量表现日常生活劳作的人物,例如著名的说唱俑,杂技俑。下面我们看两件藏于成都博物馆的劳作陶俑——庖厨俑(图11-图12)。

劳动最光荣(1)——盘点工艺美术中的“劳动者”

图11-陶庖厨俑 东汉 成都博物馆藏

劳动最光荣(1)——盘点工艺美术中的“劳动者”

图12-花冠陶庖厨俑 东汉 成都博物馆

这两件庖厨俑制作的惟妙惟肖,刻画精细,造型生动,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上面的厨师笑容可掬,双手抬起,面前的案板上放有猪头、狗头、牛腿、鱼等肉食,看起来正要动手下厨。下图的小姐姐左手一只鸡、一条鱼,右手一壶酒、一串钱,头戴菊花,笑逐颜开,似乎刚从市场采购回来,极富感染力。这两个陶俑不仅反映了东汉四川地区的富足生活,也呈现出了劳动者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这两件陶俑可谓是陶俑中的精品了。尤其是五官和表情的处理,用气韵生动四字来形容极为恰当。中国艺术向来重意蕴轻写实,画品六法中,就将“气韵生动”位列第一。这两件陶俑的五官绝不写实,眼睛甚至只有上眼睑,但眉眼下弯,嘴角上翘,露齿含笑的神情,却表现的极其传神。衣纹处理同样概括洗练,简洁明朗,这种概括能力和透过现象抓本质的表现手法直追当代的知名雕塑家。如美研君大学时候的雕塑老师、中国当代知名雕塑家李鹤先生的《微躯》系列作品(图13),其对五官及衣纹的处理,虽说手法不同,意韵却曲艺同工。

劳动最光荣(1)——盘点工艺美术中的“劳动者”

图13-“微躯”系列 当代 李鹤(雕塑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我们再来一起欣赏两件唐朝劳动人民的鲜活形象。

一件是反映唐朝厨房劳作的文物——彩绘劳作泥女俑(图14)。

劳动最光荣(1)——盘点工艺美术中的“劳动者”

图14-彩绘劳作泥女俑 唐代 新疆博物馆

这套彩绘泥俑出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得益于新疆干燥的气候环境才有幸保存下来。从左至右分别为:擀面烙饼、推磨、舂米、簸糠。生动记录了1300年前从事厨房劳作的妇女形象。

彩绘泥俑高不过10多公分,人物外形没有追求形似,也没有精雕细刻,而是采用类似速写的表现方式,通过人物的不同姿态和质朴的人物神情,表达出了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与当时表现宫廷贵妇劳作的传世名画《捣练图》,可谓截然不同。一个华服盛装,一个清新淳朴;一个刻画入微,一个浑然趣成。可以说看到这套劳作女俑,1300年前人们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生动而鲜活。

第二件是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彩绘陶马和胡人驯马俑(图15)。

劳动最光荣(1)——盘点工艺美术中的“劳动者”

图15-彩绘陶马和胡人驯马俑 唐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劳动最光荣(1)——盘点工艺美术中的“劳动者”

驯马俑局部

这套陶俑出土于甘肃庆城县赵子沟村。由陶马和驯马俑组成。陶马体态匀称,肌肉丰满,筋骨分明;马颈高扬,马头内勾,张口嘶鸣,前肢一蹄支撑于地,另一蹄弯曲高抬,重心向后,作欲挣脱缰绳状。驯马者头戴幞头,身着窄袖圆领衫,外套翻领半臂,衣袖挽至肘部;下着开裆长裤(胫衣),足穿尖靴。两腿跨立,身体前倾,左手伸拳,右手握拳拉缰。袒胸露怀,青筋突鼓,瞠目咬唇,扭头向右看马,作用力牵马状。

人马对视,相互向后用力。形象地反映了当时驯马的场面。几乎可以感受到马与人之间紧张的对峙和张力。从胡人俑青筋凸起的右臂上,我们可以想到敦煌莫高窟中怒目圆睁的金刚力士,可以想象到大唐盛世开放包容、四海宾服、兼容并蓄的时代特征。

而这位胡人驯马者身着融合了各国特色的服装,头戴典型的汉式幞头。无疑是当时大唐长安城内一名普通驯马者的真实写照,也生动体现出了一名普通劳动者的辛劳和不易。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