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失業了-不惑之年的未雨綢繆

假如我失業了,這個念頭最近不知道怎麼回事,許多次不自覺地出現在我的腦海裡,我不知道這是對現實無奈的擔憂,還是對自己信心的不足,是又不是,抑或是兩者兼有之。在雨天的床邊思所思量,也許是我入戲太深罷了,所謂入戲太深確切講應該是對工作抱有較大的希望,想把事情做好,然卻往往不遂人願,導致的困惑罷了。

假如我失業了-不惑之年的未雨綢繆

假如這個詞來講,本來就是一個假設的命題,雖未真的發生,但確實有很大概率的發生吧,倒是可以好好想一想這個發生的最壞後果,也許倒也是一個不錯的未雨綢繆。

假如真的失業了,不惑之年的我到底能幹什麼呢?

從年齡上來說是一個硬傷,重新找工作的話怕是很尷尬的,很多單位招聘人員年齡都是在35週歲以下,當然有人會說那些企業家或者大齡人創業成功的事蹟來駁斥,但我想那些人畢竟是少數,鳳毛麟角的,確實不好作比較,畢竟咱們中的大多數都是眾人吧。

從經歷和精力上來講,我們有優勢、更多的是劣勢,經歷只是代表著我們過去一段時間的工作過程,當然像醫生、科研等這類職業那是越老越吃香的,對於管理服務等綜合性行業,那些經歷就像是八股文一般,四平八穩卻也是死氣沉沉,做事的節奏、方式方法和思維習慣基本已成定勢,再次突破已經是相當困難,難以改變,一般企業要的是有活力充滿幹勁的人來幹活,再者我們的精力上確實沒有年輕人那麼的好,就像曾經的我們加班、熬夜、通宵後,第二天一樣的可以精力充沛,而現在的我們簡直熬不了夜的,一次熬夜需要好幾天才能調整過來。

從家庭來講,大多數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格局,心中充滿了患得患失,這時候的我們抗風險能力比較的低,壓力也非常的的大,這個壓力來自於兩個方面,家庭壓力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社會的壓力,包括同事、同學、親朋好友的壓力,各種有聲無聲的無形壓力,導致我們在很多想幹或者可以乾的事情方面,我們選擇了保守和安於現狀。

從心態上來講,已經比較的平和平淡,對那些錙銖必較的瑣事、那些熱血的衝動、不顧一切向前衝的熱情,打心裡發出”呵呵“,對工作中的不平等、不公正,甚至是誤解,都有了極大的忍耐和容忍,這個不是我們的肚量大了,而是我們對這些過程和結果經歷的太多了,有些麻木了,也就不願意過多地計較和爭取,可以說我們所有的稜角都已經被歲月打磨的光滑和圓潤,多了些寬容少了些戾氣。

從知識結構方面來講,建立在過去的知識和實踐經歷上的綜合知識,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公司的發展,知識也面臨著更替和更新,而我們接受新事物的心理,從內心深處是本能地抗拒的,這個無關認知,只是年齡的本能反應而已,年輕人就不一樣,能快速接受快速融入,而這些才是企業真正需要的。

那是不是說,不惑之年的我們就僅僅面臨被動的失業呢?

當然不是的,前面說了一大堆,其實是在分析我們的優勢與劣勢而已,不代表就是無能、懦弱,我們都是從年輕過來,至少到目前為止都還心存著年輕時的夢想,這個夢想從未消失,只是被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埋藏在工作中和燈紅酒綠的應酬中。

夢想的種子是需要土壤的,一旦世俗和現實打破了目前的平靜,我們不得不面臨選擇的時候,也許我們的夢想才會真正的破土而出,因為人在逼入絕境的時候,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候,我們的潛力和爆發力那是驚人的。

假如我失業了-不惑之年的未雨綢繆

現在的我們,大多數都有著固定的工作,當老闆、企業中層管理者、高管和技術骨幹等,幹著在外人看來比較體面的工作和崗位,外表風光,內心滄桑。然則,天有不測風雲,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不確定的市場經濟,如新冠疫情的突然流行,多少的行業、崗位受到了巨大的衝擊,造成了不少的失業,我們的一些人就進入了失業大軍中,正在奔波找工作的路上。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其實這個假如失業既是現實,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鞭策和壓力,唯有不停地奔跑,不斷地強大自己,修煉好自己的內功,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幹勁,幹好每一天的工作,那麼就算是真的失業了,我想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或者說是一個退路吧。

當然,假如只是假如,也許也只是也許,我們就是我們!

做好自己,奮鬥好每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