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44,山西省陽城縣潤城鎮上莊村

山西省陽城縣潤城鎮上莊村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44,山西省陽城縣潤城鎮上莊村

上莊村位於陽城縣東部,屬潤城鎮,西鄰中莊村,北鄰東山村,東鄰北留鎮的郭峪村。莊河穿村而過。村落位於莊河上游,因而得名“上莊”。2008年,上莊村被公佈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上莊古村至今約有500年的歷史,其名字幾經變更。根據清同治《陽城縣誌》、村中碑文、《王氏正派譜序》、《陽城縣鄉土志》以及村中歷史建築等推斷,村落格局形成於明初。明代上莊與中莊、下莊統稱為“白巷裡”,這一稱謂沿用至清代。白巷裡取自“白屋”之意,寓意“青雲之志,白屋之人”。隨著清朝被推翻,裡坊制也被取消。民國六年(1917年),白巷裡的名字被廢除,遂更名為上莊村。

根據現存碑文,推斷出至遲在元代時村內已有人定居,距今約有500年。村中現存最早的建築是位於中街北側的北庵廟。廟內有《金妝太清諸神像並補修二臥碑記》,雲:“吾邑崇仙庵,代不可溯,元道士夷然子實重建之漏……明萬曆四十二年十二月吉,晉進士邑人筆洞居士王徵俊謹記”。碑中所記“崇仙庵”即是北庵廟。但筆者仍有疑問,碑文寫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46年),據元末(1368年)近300年,“元道士……重建”的真實性仍有待考證。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44,山西省陽城縣潤城鎮上莊村

元末明初戰亂紛起、社會動盪,百姓四處遷移。上莊村王氏在這個時期遷入村內,對村落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根據王氏家譜記載推算,從王氏一世遷入到有年號記載的六世祖王遵(明成化年間),之間相隔五代,共約百年時間。由此推算,王氏一世祖應生活於明洪武年間。家譜中雲:“我王氏溯其先自潞安府小石橋始遷可樂山,後乃移居白巷裡,而生於斯,長於斯,聚族於斯也,越三百餘載……十八世孫道亨謹識。咸豐建元新正月榖旦。”若由咸豐年間上溯三百年,大致推斷也應該在明洪武年間。這兩種證據都說明王氏遷入上莊應在洪武年間,距今約有500年曆史。從那時起,王氏家族的命運就與上莊古村落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其家族的興衰也決定了上莊古村落的變遷。

除了王氏,徐氏也是上莊的大姓人家。徐氏第八世徐君煥在明末遷入上莊,後買下參政府的仰山居,居住至今。徐氏的家譜上這樣寫道:“明中山王之第,洪武廿三年□徐明威將軍,太倉州萬戶侯□□參閱十一世孫守基沐手敬跋,咸豐六年歲次丙辰清河月上浣。”其中“明中山王”是與明太祖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徐達。若家譜所載屬實,那麼上莊徐氏應是明代開國功臣徐達的後代。若以25年為一代計算,根據徐氏家譜的記載,徐氏在此院內已有二十代。除了徐氏,上莊古村還有茹家、竇家等人家居住。

民國時期,樊氏家族的出現打破了上莊村固有的姓氏家族格局。上莊樊氏以商興家,自清咸豐年間遷入上莊,傳至三世樊次楓時,其產業已具相當規模,包括煤炭業、針紡業、鹽、錢莊、當鋪等,當時的山西保晉公司等企業都有樊氏股本。樊家代表人物是樊次楓,本名振聲,其父樊玉林於清末遷居上莊村。

永寧閘。閘上建有永寧閣。閣分東西兩部分,閣西塑關帝聖像,威視閣下古道,閣東塑觀世音聖像,手持淨瓶拂水慈目注視村莊。現今塑像已經全無,只留下一些壁畫彩繪。村民傳說,在抗日戰爭中,日本人打到上莊村,正準備從永寧閘進村,閘上掉下一個大鍋蓋,日本人也就不敢再向前了。村民都相信是閘上供的關老爺顯靈,這一點說明永寧閘具備寺廟的功能。

永寧閘也具備景觀樓閣的作用。登上永寧閘,可見莊河蜿蜒而去,遠山黛黛,才明白永寧閘拱券上題寫的“水遠雲従”是何種景象。若回看上莊村內,屋頂層疊,街道曲折多致,才懂得“鍾秀”為何種氣質。若說“鍾秀”,永寧閘自身似乎更具備端莊的意韻。閘為下券上屋的形式,總高13.6米,上層房屋寬12.8米,高6.25米,五開間雙坡硬山頂,上鋪琉璃瓦,內部被分割為東西兩殿,分別供奉觀音和關帝。下層建築寬22.6米,券寬7.35米,西側券高6.32米,東側券高5.49米。因為拱高且闊,所以券下常有穿堂風,很多村民傍晚無事就坐在拱券下乘涼。若是遇到在拱下納涼的上莊村民,他們一定會給你介紹拱下的一塊帶凹槽的青石條,相傳是王國光的馬留下的蹄印。馬倒也未必是王國光的,然而卻能說明這裡是進村的關卡,曾經人馬絡繹。

尚書府。尚書府院落位於上莊古村西南角,曾是王國光的宅院。根據尚書府“貢上院”的匾額文字推知,這處宅院最晚修建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明史·王國光傳》中記載:“隆慶四年……拜南京刑部尚書。未上,改戶部;萬曆元年……三年……五年冬,吏部尚書張瀚罷,起國光代”,可知當時王國光任戶部尚書。王氏家譜中並沒有直接提及“尚書府”,只雲:“次諱國光……公生子六……六諱兆民,廩生。其裔孫即今之牌樓院工上院於簷,作永,作遠,大任等是也。”意為“裔孫”來到“牌樓院”“工上院”居住。首先,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後代一般都會住在祖先留下的房子裡。其次,上莊老人稱尚書府為“工上”。再次,在尚書府內原本有一座木製牌樓,與“牌樓院”相對應。於是可以判斷,所謂“牌樓院”“工上院”即指尚書府。現居住於此的是王國光的後裔王永正夫婦。

尚書府是典型的棋盤四院。院落北部是入口門樓,三開間。院落中間南北向道路為對稱軸線,東西兩邊各有兩組相對獨立的院子。每座單院都是“四大八小”的佈局。在兩條軸線相交處,原本建造有一座五層的看家樓,是這座棋盤四院的制高點,惜目前只存有一層。院落東南角有七孔磚砌箍窯,保存完整,村民稱之為“藏兵洞”。

棋盤四院現僅存留西邊兩座,西南側為“達尊堂”院,西北側為“聽泉居”院。東邊兩座院落均已損毀,東北側院內房屋在解放後坍塌,僅保留房屋的基座;西北側即為前文所述“貢上院”,損毀於清代。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44,山西省陽城縣潤城鎮上莊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