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人角度重新出發——得到電子書發佈會隨感

昨天是世界讀書日,突然很多人都在談讀書,好像也就在這天,讀書才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關於讀書,沒人會覺得不好,因為讀書是一種學習方式、一種通過抽象文字進行思想提煉的過程、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道理能講太多,但喜歡讀書的人有多少?或者用個最簡單的問題捫心自問:你能馬上說出最近讀的十本書嗎?

關於讀書,常被問到問題就是:如何快速閱讀一本書?如何高效閱讀?如何讀書能記得住……這些問題都藏著一個前提假設:讀書應該越快越好,越多越好。

但,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是真的,為什麼很多人不讀書?一說起讀書就說忙,說沒時間,說……什麼的都有。

如果不是真的,為什麼時不時能冒出金句,博學多才的人往往是大家嚮往的模樣,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不一樣!

從個人角度重新出發——得到電子書發佈會隨感

由此恐怕只能得出——讀書應該越快越好,越多越好的假設是錯的。在這種錯誤的假設之下,培養了我們打左燈往右轉的習慣:嘴上講這正確的話,行動上完全是另一個方向。

就像如何快速閱讀,這個問題直接讓人想到一句話:效率意識影響效果。一個人急著想要完成一件事,只能說明他對這件事沒有好感,根本不享受這樣的過程。而讀書,最重要的就是享受過程。

坦率的說,就算能把書背下來了,有什麼用呢?關鍵得是想用的時候可以用。而從技術角度而言,要能最快的調用相應的知識和內容,遠比讀完一本書來得重要。

這裡可能就涉及一個資深讀書人的習慣了——真正愛讀書會讀書的讀書人,絕不會拿到一本書就從頭開始讀到尾。就以個人習慣而言:先看目錄結構,再看序和跋,然後抽個感興趣的部分先看看,倘若可以再考慮是要通讀還是選讀,亦或者需要精讀。

從個人角度重新出發——得到電子書發佈會隨感

很多時候,讀書的功夫都在讀書之外,如果用捕魚做比方,所謂的讀書快,不是像有一張網,能一下子撈很多魚,而是有一把魚叉,能迅速抓到那些大魚,而這種所謂的讀書技巧,是在對閱讀喜愛的基礎上的,倘若不喜歡讀書,覺得不快樂,那就不可能有對這些技巧的刻意練習,應付是應付不出來的。

於是,得到APP最新的知識發佈會,發佈的得到電子書就讓人眼前一亮了:在得到APP上,通過搜索可以直接調用電子書內部的內容,而且每本電子書都可以免費閱讀10%的任意篇章。

從技術層面而言,這算是一個應用方面的小創新,但提供了一個別樣的維度——從讀書人的角度出發進行產品設計。

是的,對讀書人而言,並不是每一本書都需要讀完的,可以淺嘗輒止,可以持續深入,可以旁觀鳥瞰,可以樂而忘返……真正的把選擇權交給個人。

從個人角度重新出發——得到電子書發佈會隨感

那接下來,對得到而言,就是獲得更多的電子書版權,使知識資產的完備化;而對於用戶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關注知識本身,而是找到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係、知識與應用之間的關係、知識與人之間的關係……關係才是根本。

這些關係,來自於以人為核心的“算法”。

突然想到當年喬幫主開始進入音樂產業的時候,提出了歌曲可以一首一首賣的模式,當時就被很多音樂出品方的抵制。有人說一張專輯有完整性的結構,有人說這樣賣單曲不合理……但從聽音樂的個人角度出發,可能就只喜歡一首歌,為什麼還要搭上另外九首歌去買一張專輯呢?這樣的爭論已經過去十多年了,到如今,單曲已經成了最主要的方式,而近兩年伴隨著諸如抖音之類的短視頻火熱,很多音樂可能就先做個幾十秒,投放出去看看,如果能火起來,再做成幾分鐘的單曲,這也不是不可以啊!

這就是用戶思維,從個人角度重新出發。

音樂產業可以這樣,讀書相關的產業為什麼不可以這樣?

讀書,關鍵不在書,而在讀書的人。從個人角度重新出發,很多事可以重做一遍,去打破那些固化的規則和約定,重新創造一片天地。

從個人角度重新出發——得到電子書發佈會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