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25军战史简介

红25军战史简介

雄踞于鄂豫皖三省边界的大别山,不仅是红四方面军的故乡,也是红二十五军的诞生之地,这支传奇的部队,是河南将军的第二个摇篮!

河南省108名开国将军,有20名从这个红色摇篮中诞生,占河南将军总数的18.5%。是仅次于红四方面军的第二支部队。

  从1955年到196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度的10年间,总共授予的1631名将帅名录中,出自1932年重建的红二十五军的将军,初步统计为80名,可称之为“百名将军”之军。其中,大将1名、上将2名、中将4名、少将73名。将军姓名如下:

  大将:徐海东

  上将:刘震 韩先楚

  中将:李耀 张天云 张池明 陈先瑞

少将:王诚汉 王奎先 王德贵 方升普 方明胜 方毅华 毛和发 叶建民 叶道友 成少甫 吕清 伍瑞卿 刘华清 刘振国 刘健挺 刘德海 关胜志 孙光 严光 扶廷修 苏焕清 李发 王凤梧 李少云 李书全 李庆柳 李国厚 杨森 杨克武 杨焕民 肖志贤 吴华夺 吴林焕 吴宗先 吴振挺 何光宇 余克勤 闵鸿友 汪家道 宋维栻 宋治民 张希才 张竭诚 张震东 陈祥 陈炎清 陈鹤桥 金绍山 周世忠 郑本炎 胡立声 胡继成 查国桢 赵遵康 钱信忠 徐体山 徐光友 席舒民 高林 曹思明 戚先初 常玉清 董志常 程明 程启文 程世清 傅春早 傅家选 鲍启祥 谢正荣 詹大南 詹少联 颜东山 。

(注:其中不包括曾经为红二十五军,坚持大别山三年游击战争的红二十八军将领。)

红二十五军中,河南籍将领20人,占红25军将军总数的25%,其中、中将1人,少将19人。

红二十五军河南籍将领


中将张池明

少将王凤梧 少将毛和发 少将叶道友 少将成少

少将吕清 少将刘德海 少将扶廷修 少将杨森

少将肖志贤 少将吴华夺 少将余克勤 少将宋治民

少将胡立声 少将曹思明 少将常玉清 少将戚先初

少将程世清 少将傅家选 少将鲍启祥

  红二十五军80名将军之中,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央军委、解放军三总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副职以上的领导者,总共有35名。

还有数十名转业到地方工作的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他们出自红二十五军,也能够跻身于将军之列,但却失去获得将军殊荣的机遇。至于那些在各个战争时期英勇牺牲的团以上领导干部,少说也有百名之多。他们的卓著功勋,将彪炳千秋,永垂青史。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是诞生在鄂豫皖的一支红军。是人民解放军中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部队。

她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与红四方面军合并之前:


1931年10月25日红二十五军在安徽六安县麻埠(金寨县境内)成立,军长旷继勋、政委王平章,辖73师,辖下3个团(红217、218、219团),师长刘英、政委吴焕先。

1932年1月中旬,又在安徽金寨麻埠以红4军31团和五星县独立团一部为基础组成75师,辖下3个团(红223团、224团、225团),师长廖荣坤、政委戴克敏;


1932年5月中旬,在安徽霍丘县白塔畈由独立第3师,组成74师,辖下3个团(红220、221、222团),师长汪明国、政委戴季英。

第二、红四方面军转移之前:


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黄安七里坪,红4军与10月成立的红25军合编为红4方面军,方面军下辖第4军、第25军,第25军军长旷继勋、政委为王平章;

第三、坚持大别山时期


1932年10月,红4方面军主力西去后,11月30日,红军第25军在湖北黄安檀树岗村南河滩重建,军长吴焕先、政委王平章,下辖 74师(下辖220团、221团、222团),师长徐海东、政委戴季英;75师(下辖223团、224团),师长姚家芳、政委高敬亭。


1932年7月蔡申熙调任红25军军长。


第四:红二十五军长征: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

1934年12月11日,红二十五军于丹凤县蔡川进行整编,撤消224团编制,军直辖三个团(223团、225团、手枪团),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郑位三、政治部副主任郭述申。

1935年7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陕西长安县沣峪口出发,离开鄂豫陕苏区,继续北上后,留下的部分队伍和陕南游击队在陕西商南碾子坪合编组建了红74师,下辖1营、2营和手枪团,师长陈先瑞、政委李隆贵、副师长兼参谋长方升普、政治部主任曾焜,在鄂豫陕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


1935年8月21日,军政治委员吴焕先在泾川县以西十余里的王村镇四坡村(今掌曲村),指挥战斗中英勇牺牲;


1935年9月7日,鄂豫陕省委在甘肃华池县豹子川召开会议,决定徐海东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任军政治委员;


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胜利结束长征。


第五、红十五军团时期:


1935年9月16日,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26军、红27军在陕北延川县永坪镇胜利会师,三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辖下由红25军组成的75师、由红26军组成的78师、由红27军组成的81师),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副军团长钱参谋长刘志丹、政治部主任高岗、政治部副主任郭述申。

1935年11月,红十五军团归属红一方面军管辖,红十五军团仍辖下75师、78师、81师,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参谋长周士弟、政治部主任郭述申、政治部副主任冯文彬。

第六、八路军115师时期: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8月25日,红十五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到职时为旅政委),参谋长陈漫远。下辖:687团,团长张绍东、副团长田守尧、参谋长兰国清、政治部主任崔田民;688团、团长陈锦秀、副团长韩先楚、参谋长卢绍武、政治部主任刘震。

1937年8月,红74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留守处;

1937年10月,八路军115师留守处改为西北留守兵团警备第4团,团长陈先瑞,政委罗子明、参谋长杨焕民、政治部主任吴东升。

1937年12月,344旅扩编689团。

1940年2月,改编为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左权(后为杨得志),政治委员黄克诚。

6月底,第2纵队一部与新四军第6支队在淮北地区会师,整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彭雪枫,政治委员黄克诚,7月,又与地方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辖第7、第8、第9旅。同年7月参加以江苏盐城为中心的反“扫荡”。9月,第9旅调归第4师,第10旅调归第3师。

1942年10月,实行精兵简政,先后将4个主力团改为地方武装,主力部队参加淮海区反“扫荡”。同年冬,第3师兼苏北军区。

1943年春,参加盐阜区反“扫荡”。1944年参加高沟杨口战役。1945年4月,第10旅兼淮海军分区,一部组成独立旅赴皖中,归第7师指挥。第3师在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中,攻克阜宁县城,参加两淮(淮阴、淮安)战役。

第七,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10月,新四军第3师奉命挺进东北。11月底到达锦州地区,归东北人民自治军建制。

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及师直属三个特务团,共3.7万余人,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在辽西阻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中,取得了秀水河子、喜欢池等战斗的胜利,开辟了西满根据地,控制了长春至白城、通辽经郑家屯至齐齐哈尔铁路线及西满广大地区。之后,在四平地区进行了两个月阻击战斗,围歼了向四平进犯的国民党军第71军第87师主力。

1946年8月,以师机关一部成立西满军区,司令员黄克诚,政治委员李富春,副司令员倪志亮。

9月,师主力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刘震任司令员,吴法宪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吴信泉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8旅改编为第4师;第10旅改编为第5师;独立旅改编为第6师,全纵队约3万余人。第7旅改编为第16师编入第6纵队。

1947年春参加三下江南战役,向长春、德惠、农安之间地区之敌进攻,4月,独立第1师编入第2纵队。从5月开始,接连发起了夏、秋、冬季三大攻势,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2纵队番号未变。8月,东北军区前方第2指挥所改称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部,第2纵队隶属第2兵团建制。


9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第2纵队先参加锦州作战,后回师北上,与兄弟部队一起于辽西围歼廖耀湘兵团,并乘胜直捣沈阳。

1948年11月1日,第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刘震任军长,吴法宪任政治委员,谭友林、孙子仁任副军长,王良太任参谋长,李雪三任政治部主任。原辖第4师改称第115师,胡继成任师长,李世安任政治委员;第5师改称第116师,吴国璋任师长,石瑛任政治委员;第6师改称第117师,张竭诚任师长,李少元任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7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2师,罗华生任师长,邱子明任政治委员。

12月1日,挥师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在解放天津战役中,第39军担任和平门方向的主攻任务。

1949年4月,由东北军区整训司令部组建第14兵团,第39军隶属第14兵团建制。4月底,第39军由河北武清地区出发,向华中南进军。7月初,进至湖北宜昌、沙市、江陵地区,渡过长江,改归第13兵团建制。后进军湘西,参加了衡宝战役,然后直下柳州,解放南宁,于12月11日解放镇南(友谊)关。同时,第152师改为南宁军分区,脱离第39军建制。在解放战争中,第39军涌现出梁士英、王凤江,黄达宣等许多著名战斗英雄和“攻克锦州先锋连”等许多英雄集体。1950年1月2日,第39军奉命北上,7月4日,开赴东北,到辽阳、海城地区驻防。


第八、抗美援朝时期: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10月,第39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军长吴信泉,政治委员徐斌洲。10月21日,开赴朝鲜参战。11月1日,在开进中与敌遭遇,于云山地区打响了出国第一次战役,歼灭美军骑兵第1师第8联队和南朝鲜军第1师第12团一部及两个炮兵营、一个战车连大部,毙伤俘敌共2000余人。11月底,志愿军发动第二次战役,第39军先在云山以南的明堂洞,上、下九洞地区阻击北犯之敌,后与兄弟部队一起转入反攻追击,收复了平壤及“三八线”地区。12月底,志愿军发动第三次战役,第39军在高浪浦里以东地段突破敌临津江防线,解放汉城,进占水原,与友军一起收复了三八线以北广大地区。

1951年2月,志愿军进行第四次战役,第39军(欠117师)归第3兵团指挥,担任战役预备队任务。战役结束后,北移成川休整。11月,第39军归第19兵团指挥,接替第47军临津江两岸的防御任务。在历时340天的防御作战中,贯彻“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依托坚固防御阵地,粉碎了敌人数百次进攻,同时,广泛地开展小分队活动,积极组织战术反击,挤占缓冲区11个高地,扩大阵地面积,稳定了防御态势,配合了停战谈判。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倪祥明、高云和等许多战斗英雄和“突破临津江英雄连”等许多英雄集体。

中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烽火,将红二十五军锤炼成一支无坚不摧的钢铁之师。

每一支英雄的部队,都会有一位杰出的统帅,红二十五军和他衍生的部队,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一支王牌军,虎狼之师,是由于这支部队始终由最杰出的将领统帅。没有那一支部队,伤亡的最高将领象红二十五军那么多,伤残的那么严重。

身先士卒、是红二十五军将领的传统,从第一任军长旷继勋开始,蔡申熙、吴焕先、徐海东、程子华、左权、杨得志、彭雪枫、黄克诚、刘震、吴信泉都是以勇猛著称的将领,这些统帅都恨不能拎着大刀冲在最前面的,在这样的统帅的带领下,红二十五军的官兵,一个个都是枪一响就眼红、就拼命的勇士,和他对阵的敌军,没有一支部队不是闻风丧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