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君子的一種習慣

1、學習,可以說是人世間第一等撿便宜的事情——前人及優秀的同輩辛苦積累下來的知識、經驗,及人生智慧,我們只需要捧起書本,付出很小的成本就能得到。

牛頓把學習看成是攀上巨人的肩膀,說:“如果說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莊子則以戲謔的口吻,說善於學習的儒者相當於盜墓賊,專從前人的口中盜取明珠寶物。

2、 聰明的人知道學習的重要性,會自動向學;一般的人懵懵懂懂,需要別人督促著去學;聖賢不僅自己學習,還積極勸別人學習。

3、不善學者,只是知識的保管者,不會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所謂學而不能習;善學者,能把學來的知識,變成自己身心的一部分,根據現實情況靈活應用。

4、有的人學習,一味求淵博,而不能運用自己的理解力與判斷力,讓琳琅滿目的知識變得有條理、有層次。顏之推說這類人:“問他一句,他能答出幾百句;但若問他話中的主旨,卻不得要領。鄴下諺語云:‘博士買驢,契券三張,未有驢字。’”

更有一些人學習,是為了借知識欺人。顏之推說:“我見有人讀了十幾卷書,便自高自大,凌犯長者,輕慢同事。大家仇視他如同仇敵,討厭他如同鴟梟。如此學以自損,還不如不學。”(5)

5、學習與讀書是一回事,也不是一回事。學習,需要讀書,但也可以不用讀書。有些人不識字,不讀書,但照樣善於學習,能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技藝精湛。

6、讀書,不一定是學習,有些人讀書只是求娛樂,消磨時光;讀得再多,也無益於德性、學問及事業,不過是浪費時間。有些書有毒,如果不加選擇盲目去讀,不僅無益於人,甚至還會讀壞人的心腸,把一個健康正常的人,變成瘋子或惡人。

7、學習,又可分為無用之學與有用之學。無用之學利人的精神,有用之學助人功用。所謂:“求學就如同種樹,春天賞它的花,秋天摘它的果。講論文章,好比觀賞春花;修身利行,好比摘取秋果。”(6)

8、學習在現實中是分等級的,尊德性與研究哲學最高;學知識與文學次之;學藝與術又次;學單純的技能最低,低到不能稱為學習,只能稱為培訓。

網上流傳一個“學者與漁夫”的故事,大意說:

有個學者坐船過河。學者問漁夫可懂文學?漁夫回答不懂,學者說,很遺憾,你等於失了一半生命。學者又問漁夫,你可懂數學?漁夫說不懂,學者說,很遺憾,你失去了另一半生命。

一陣狂風颳來,船翻了,兩個人掉到了水裡。漁夫問狼狽掙扎的學者可會游泳?學者回答說不會。漁夫說,那完了,你將失去整個生命。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君子為學不應偏廢,修身、問學之事固然重要,但也不要輕視實用的技術與技能。

(摘錄於拙著《何為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