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①中秋,欢饮达旦②,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③。
明月几时有?把酒④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⑤,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①丙辰:熙宁九年(1076)。
②达旦:至早晨。
③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④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⑤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⑥归去:回到天上去。
⑦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⑧不胜:经受不住。
⑨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⑩何似:哪里比得上。
(11)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12)但:只。
(13)婵娟:指月亮。
【今译】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得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端起酒杯叩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担心返回月宫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了高耸九天的严寒。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清影,月宫怎比得上这美好的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本来就没有睡意的人,让他难以入眠。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显得这么圆?人有悲欢离合的转换,月有阴晴圆缺的变迁,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都平安健康,这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嫦娥白洁的容颜。
【赏析】
此词为怀念弟弟苏辙之作,也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上片写词人出世和入世纠结的心理,下片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然后阐释哲理。
词作有如下艺术特点。
一、刻画内心。词作着重写人,着力刻画人物内心。上片写词人出世与入世的内心矛盾。端起酒杯叩问青天,先问明月几时有,再问今夕是何年。对另一个虚幻世界充满兴趣,并急于乘风归去,然而又担心美玉般的月宫里太冷清,太寂寞,自己受不了。与其如此,还不如留在人世,饮酒吟诗,轻歌曼舞,快快乐乐地生活着。人世间的温暖和欢乐战胜了出世的凄凉与孤寂。下片,先是埋怨中秋圆月老是照着因思念亲人而难以入眠的人,好像是幸灾乐祸,故意作对。可是后来还是想通了,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转换更替,自古有之,何必那么纠结?想通之后,自己开心,还劝慰弟弟保重身体,共赏明月。矛盾心理的刻画,让人清晰地感到词人虽然情感丰富,但乐观豁达还是占据上风的。
二、阐释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揭示了自然与人文哲理:宇宙是既矛盾又统一的整体,一切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天有阴晴,月有圆缺,山有高低,水有清浊,交替变幻,永无止境。自然如此,人世亦然:有悲有欢,有分有合,有富有贫,有尊有卑,有生有死,有顺有逆,只有暂时,没有永恒,相互转换,真理永存。这种相对变化的思想不仅流露于苏轼的诗词之中,而且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他经历过许多磨难,生活的艰苦、内心的煎熬都没能摧垮他,就因为他有这种思想的支撑。虽然他也曾想“江海寄余生”“乘风归去”但是他终于留了下来,没有归隐,更没有自寻短见,因为他能以平常心态对待困境,对未来寄予希望,深信黑暗终将过去,光明就会到来。这种思想古往今来激励过许多人从颓丧中奋起,直到今天,恐怕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我们遭遇挫折时,不要过于在意,只要想到这两句诗,心中的郁结就会烟消云散。
三、驰骋想象。上片一开头就建构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这与人世相对的天上宫阙,不仅有琼楼玉宇,还有历法,有纪年,似乎还有人。这些人有思想意识,能回答问题。自己还想乘风而去,只是它高高在上,所以断然打消了这个念头。借助想象,把虚拟世界变成具体可感的事物,并与人世对比,真实地表达了词人当时的矛盾心态。下片把月亮拟人化,认为她纠缠不休,在跟自己过不去,对她抱怨连声,正好表达了词人的特殊心态:思念远方亲人,心中忧愁无限,因此烦躁不安,辗转难眠,对眼前的一切都看不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