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喉與吹哨人


深喉與吹哨人

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該只有一種聲音。

——李文亮

1989年美國國會頒佈了保護舉報人的專門法律《吹哨人保護法》(The 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Act),而推動該法案進程的就是著名的水門事件。

1972年6月17日,民主黨總部水門大廈保安人員抓到五個戴著醫用外科手套、形跡可疑的男子,當時他們正在安裝竊聽裝置並偷拍文件。事件發生後,美國聯邦調查局組成專案組開展調查,在越來越多的證據和線索指向時任美國總統的共和黨人理查德·尼克松時,調查組接到來自聯邦調查局最高層的指示:停止調查;對調查中發現的事實不予公開;調查組成員不得向包括媒體在內的外界透露調查的進展。

在調查受阻之時,一位政府內部人員向《華盛頓郵報》記者伍德沃德透露消息,最終讓整個事件的內幕大白於天下,導致尼克松總統辭職,白宮辦公廳主任鮑勃·哈特曼及總統顧問約翰·亞列舒曼被監禁。《華盛頓郵報》編輯霍華德·西蒙斯為了保護這位秘密線人,以情色電影的名稱,為其取綽號“深喉”(DEEP THROAT)。

水門事件後,“深喉”一詞成為匿名消息提供者的泛稱,其身份也引發了公眾強烈的好奇心。直到該事件的33年後,91歲的馬克·費爾特才在媒體上公開承認,自己就是“深喉”,當時他任聯邦調查局副局長,是局裡的第三號人物。

可以看出,吹哨人制度為掌握第一手信息的個體提供了合法安全的披露渠道,是發自社會內部的淨化和自糾行為,對預警重大事件、降低執法成本、提高監督效率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我國目前也有關於“吹哨人”的相關文件。《國務院關於加強和規範事中事後監管的指導意見》(國發〔2019〕18號)中提到:“建立‘吹哨人’、內部舉報人等制度,對舉報嚴重違法違規行為和重大風險隱患的有功人員予以重獎和嚴格保護。”

部分省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建立了“吹哨人”制度,鼓勵企業內部員工對企業的違法行為進行舉報。對查證屬實的舉報,給予舉報人相應的獎勵。這項措施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最後,引用《國語·周語上》的一句話:“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致敬吹哨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