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不是我”,孩子不願承認錯誤,家長只需明白這三點

許多兒童由於對生活中的一些概念和道理模糊不清,所以常常犯錯誤。但是犯錯是成長的一種方式,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犯錯的經歷。都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積極承認錯誤是改正錯誤的重要前提。


“我沒有,不是我”,孩子不願承認錯誤,家長只需明白這三點


在曾經的《今日說法》節目中,有這樣一則案例:一輛車在經過高速公路時,被公路旁邊小村莊裡的孩子留意到,孩子們都只有八九歲,因為貪玩,所以互相比賽著朝車輛扔石子。小小的石子並不致命,但在車輛行駛速度處於高速時,石子很有可能砸到車的前擋風玻璃,然後釀成慘劇。


“我沒有,不是我”,孩子不願承認錯誤,家長只需明白這三點


果不其然,在悲劇發生之後,警察找到那個村莊,然後找到了這幾個孩子和他們的父母,想讓孩子自己交代是誰扔出的石子導致這輛車發生意外,但孩子們都否認到:不是我。這在孩子眼中可能只是普通的惡作劇,但的的確確釀成了慘案。由於孩子們沒有到可以負刑事責任的年齡,因此孩子的承認錯誤就意味著高額的賠償和父母需要代替他們負部分責任。


“我沒有,不是我”,孩子不願承認錯誤,家長只需明白這三點


在一個人犯錯時,否認和辯解是一個人的本能行為,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積極認識到錯誤呢?

孩子為什麼拒不認錯

1.父母有找藉口的習慣

父母們大多經歷過太多的人情世故,所以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對外認知模式。不僅如此,這種模式不僅會對父母本身造成一定影響,更是會有意無意地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比如平時父母出門時忘記鎖門,在其中一方質問起來的時候,另一方就會找藉口說自己“太著急了所以忘記”或是“自己明明記得鎖門了”等等,這種習慣性找藉口的方式很容易被小孩子所模仿。


“我沒有,不是我”,孩子不願承認錯誤,家長只需明白這三點


2.事態另有隱情

在犯錯這件事上,父母並不是當事人,沒有人比犯了錯的孩子更加了解事情真相。有時候孩子犯錯是具有某種特殊意義的,也許這個錯誤在他們看來並不是一種十分惡劣的行徑。一些比較情商比較高或者共情能力比較好的孩子,會有幫別人承擔錯誤的習慣和心理。在某件事情無法造成嚴重後果的前提下,適當的幫別人“背鍋”,也是孩子的一種常見心理。


“我沒有,不是我”,孩子不願承認錯誤,家長只需明白這三點


3.父母懲罰方式過於嚴厲

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錯誤是難免的,有些不起眼的小錯誤,家長要選擇用適當的方式來引導孩子,而不是抓住這次小錯誤讓孩子一輩子都以此為恥。比如,孩子因為做錯了幾道題,或者東西放錯了位置,父母可以提前定好一些合理的懲罰方式,而不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加倍懲罰,更不要因此而對孩子進行一些人身攻擊,如“懶”,“笨”,“蠢”等等。


“我沒有,不是我”,孩子不願承認錯誤,家長只需明白這三點


當孩子拒不認錯時父母應該做什麼

1.避免過度大聲斥責

馬卡連柯說過,用毆打來教育孩子,不過和類人猿教養它的後代相類似。

粗暴直接的教育方式在很多家長眼中是極為有效的,但這種方式很容易傷害到孩子的身心。孩子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因為孩子還小,就認為犯錯不重要,更不要因為孩子還小,所以過度的懲罰孩子。

在承認錯誤之前,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為什麼不能這樣做,這樣做會帶來哪些後果。而不是不問青紅皂白的咆哮,企圖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讓孩子認錯。這樣的方式下,孩子也是會趨利避害的,他們在這一時刻可能會暫時性的低頭認錯,但他們很難明白自己為什麼做錯,更不知道該如何進行改正。


“我沒有,不是我”,孩子不願承認錯誤,家長只需明白這三點


2.絕不因此縱容或掩蓋孩子的錯誤

事實上,擁有這樣一種心態的父母並不多,他們認為“孩子小時候犯錯誤沒關係,長大了就好了”。在一些父母的眼中,孩子犯錯是因為年齡小不懂事,而不是對於規則和紀律的疏忽,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放縱卻換來的是孩子的變本加厲,而不是“長大了就好了”。長期掩蓋和放任孩子,只會讓孩子的將來變得“長大了更嚴重”。


“我沒有,不是我”,孩子不願承認錯誤,家長只需明白這三點


3.幫助孩子承認錯誤

孩子在最初學習積極認錯的時候,總少不了父母的輔助。父母只需說出事實,而不必多加掩飾或誇大。陳述事實也可以讓孩子更加客觀和坦率的面對自己的錯誤,如果孩子對於犯錯有逃避行為,家長也一定要讓孩子積極面對,而不是幫助孩子一起逃避。

讓孩子承認錯誤的前提是,只有積極面對錯誤,才能認識錯誤,改正錯誤。


“我沒有,不是我”,孩子不願承認錯誤,家長只需明白這三點


林肯說過,事實上教育便是一種早期的習慣。

從小培養孩子對於錯誤的客觀認知和主動認錯的必要性認知,是每一位家長都需要盡到的責任和義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