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張店百年老建築“真實年齡” “看門人”後代講述日軍集中營越獄事件

揭秘張店百年老建築“真實年齡” “看門人”後代講述日軍集中營越獄事件

4月21日,記者拿到了張光正一家六口的老照片。


文/圖 記者 李波

“這張老照片裡是我們一家六口,父親名叫張光正,要是活著得110歲了。他13歲坐拉磚的馬車來到這裡,那些磚就是為了蓋這座樓。”4月21日,張立榮老人告訴記者,這張老照片拍攝於1952年春節,剛剛出生的張立榮被母親抱在懷裡。“當年,我父母還幫助過一位從這裡越獄的共產黨員。”張立榮的回憶,不但間接證明了百年建築建造的時間,還勾起一段鮮為人知的越獄事件。


揭秘張店百年老建築“真實年齡” “看門人”後代講述日軍集中營越獄事件

4月17日,張立榮(左)正在回憶自己的父母。


百年老建築的看門人今年69歲的張立榮一共姊妹八個,她在家行四。看到有關《張店百年老建築要換“新身份”》的報道後,張立榮立即想起自己父親特殊的身份,“我父親張光正是這個建築的看門人。”張立榮告訴記者,父親名張光正出生於桓臺,很小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就把他送給一位姓張的老人撫養。“後來,張爺爺和老伴相繼去世,我父親無依無靠,就開始給有錢人幹活。”張光正給有錢人家幹活的時候,就跟著那些人家的私塾先生偷偷學著識字寫字。“我父親13歲那年,想要到周村去學生意。他那時候小,自己往周村走,走著走著就迷了路。”張立榮說,當時張光正就遇到了一位好心的馬車老闆,把他捎到了張店。“當時那位車老闆拉了一車磚,就是來修這座樓的。”如果張立榮的說法沒錯,那麼當時應該是1922年,因為張光正1910年出生,當年虛歲13歲。“當時,我母親跟我們講這些事情的時候,都是按虛歲來計算的。”張立榮說。“我父親到了這裡之後,就開始給人家幹活。他從小就苦慣了,非常勤快,又是餵馬,又是做飯的。”張立榮說,當時管理這座小樓的人叫張方庭(音),是濟南人。他看張光正又勤快又老實,就留下他,做了這座樓房的看門人。


一起湮沒無聞的越獄事件
“我聽母親說,在日軍佔領時期,日軍從高青一帶抓回好多民工,就關到這座樓裡面,其中也有共產黨,也有老百姓。”張立榮說,“幾名共產黨員就跟老百姓們說,一定要逃跑,要不然,還不知道會把你們送到什麼地方去,不是挖煤,就是挖礦。”
後來張立榮他們才知道,在幾名共產黨員的謀劃下,一天夜裡,集中營裡發生了一起令人震驚的越獄事件。當時張光正兩口子正在睡覺,突然聽到院子裡傳來幾聲“咚咚”的響聲。
張光正一家當時就住在這個大院的北邊,與集中營僅一牆之隔。張光正立即起身查看,原來是關押在日軍戰俘集中營的犯人,跳牆逃了出來。張光正和妻子耿玉英立即打開大門,讓大家從自己家逃走了。
第二天一大早,日本兵就踹開門,衝進了張光正家裡。床底下,桌子下,他們四處搜查。張光正兩口子抱著剛剛出生不久的大女兒嚇得面無人色,一個勁地說,“我們什麼也不知道,一家子都睡著了,什麼也沒聽見。”
“俺娘以前從來不敢說,後來才敢跟我們說出了實情。最嚇人的就是,當時日本兵端著刺刀衝著俺爹一個勁比劃。”張立榮說,日軍在張光正家四處亂挑亂刺,不但把櫥子都砸爛了,連抽屜也砸了。雖然日軍把張光正家翻了個底朝天,但什麼也沒發現,最終只得悻悻而去。


為越獄者作證集中營越獄事件,後來還有一段“續集”。當時成功越獄的一個人成了共產黨的幹部。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他無法把自己這段歷史說清楚,因此遭受了很大壓力。“大概在1967年前後,那名幹部又找了回來,請我母親耿玉英給他作證。我母親說,的確是有這麼一回事,很痛快地給他當了證明人。”1987年,耿玉英去世,享年64歲。張立榮告訴記者,他們家已經沒有人知道這名幹部的名字了。“我大姐在世時還記得這些事,可惜當時我們也沒有做任何記錄,所以到現在也不知道當年父母到底給誰提供了幫助。”張光正於1955年去世,享年45歲。自從13歲來到張店,他就在這裡紮了根,一直給這座建築看了30多年的大門。期間,張光正一家還做了點小買賣,除了賣點醬油醋,還賣過喂牲口的石槽。在日本人投降後的幾年裡,張光正一家就在這座建築裡,做起了大車店的生意,日子慢慢好過起來。“我父親人很善良,從小受苦,見不得人挨餓受凍。有年冬天,他看到一個要飯的沒有棉襖穿,就脫下我母親給他做的新棉襖送給人家。我母親就煩氣,說人家會把你的棉襖換饅頭吃了。”張立榮說,果然那個乞丐就把張光正的棉襖換了饅頭。“就算是這樣,我父親下次遇到這樣的事,一樣還會這樣去做。”


揭秘張店百年老建築“真實年齡” “看門人”後代講述日軍集中營越獄事件

4月21日,羅光洲在家中查閱當時的資料。

集中營往事
4月21日,張店區文史專家羅光洲告訴記者,從1941年到1943年,這裡關押收容了戰俘勞工約有5000人。
如此看來,這起被淹沒在歷史中的越獄事件,就是這一時期發生的。


“之前,那裡叫做祥記棉花棧,院子很大,西邊這棟二層的建築樓上樓下各13間。北房、南房和東房,原來是存棉花的大倉庫,後來就成了關押戰俘的牢房。”羅光洲告訴記者,當年院子四周的高牆上都安裝了電網,越獄非常困難。
羅光洲證實,被關押的這些勞工成分複雜,有八路軍指戰員,有國民黨軍戰俘,也有普通老百姓,但是能逃跑的卻少之又少。例如,1942年春,日本憲兵隊破獲桓臺縣第二區、第五區的50餘村地下黨組織,抓捕300餘名地下黨員和聯絡員,部分領導骨幹被殺害,其他人都被送到外地當了勞工。
羅光洲告訴記者,1943年底,黨員朱文斌在墾利的日軍掃蕩中被俘,押到張店集中營的南屋、北屋、東屋幾個倉庫裡,朱文斌所在的倉庫關押了80多個人。據朱文斌回憶,他所在的倉庫南牆三米多高的地方有一個小窗戶,被鐵棍封著,日夜都有電燈照明……集中營戒備森嚴,由此可見一斑。
張立榮告訴記者,現在她身體不好,看到之前的報道後,希望能把父母曾經做過的事情告訴大家,“我也想把父親的這張照片捐出來,為這段歷史做一個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