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中,戰國時期的文字是啥樣的?

傾城一笑sui


關於這個問題,個人所學不多,將知道的一些進行分享,不足之處大家可以在評論中留言進行交流。

按照書法史中的說法,秦朝統一六國後,推行‘書同文’政策,將其官方文字稱為“小篆”,也叫“秦篆”,將秦代之前的所有文字統稱為“大篆”。

(書法史的分類跟古文字學的分類是不一樣的,這點需要注意)

“大篆”,主要包含著:甲骨文、金文和六國古文。

提問者的問題中戰國時期的文字就是“大篆”中的“六國古文”。其是將戰國時期的主要國家的文字統稱之。

以下圖片即是戰國時期的文字圖片,如下:

一、中子化盤銘

二、王子申盞盂器銘

三、其他鳥書、鳳書、龍書、蟲書等

總之

六國古文其主要以金文為根然後按照當時的每個國家不同而發展出來的。


我是書法有云,一個書法愛好者,從事書法軟、硬筆基礎教學,偶爾有點瘋,喜歡,就關注我吧。


書法有云


題主您好。我是高中生物教師李繼生,我漢語文字學有所接觸,也很喜歡您的問題。現代漢語的文字主流來源有兩個一是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字,一是中國文字委員會推出的簡化漢字。基於您的問題,我嘗試以湯餘惠主編的《戰國文字編》“一”和“上”為例,從字形這個視角來回答你的問題。

一、字例分析

1、現代漢字在戰國時期已同形字,這表明現代漢字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基本定型。

【例一】現代漢中的“一”在戰國期的字形如圖1。從圖中可知,現代漢語中的“一”戰國七雄的“一”在形態都是一橫畫,唯楚國內出現變體。七國的“一”都保持了甲骨文的基本形態,但由於載體不同出現了微略的差異。秦國為篆書,楚國為帛書,三晉為金文,燕國為盟書,齊國保持甲骨文。唯楚國有六種形態的“一”。一畫的“一”有長弧畫帛書、右折弧畫綿書,短弧畫帛書。還有一個“弌”、兩個大同小異的“戈”加“一”。很可惜大寫“壹”沒采用“一”的後一個帛書,多簡明呀。

2、戰國漢字的信息量更大。

【例二】現代漢語的“上”在戰國的字體如圖2。從圖可知,現代漢現代漢語的“上”,戰國時期有26個。為了方便,我們先從上到下,再從右左,把24個“上”字依次編號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⑴、現代漢字“上”在戰國文字中已經完全定型。

跟現代漢字“上”最接近的有接近的有15號、I6號、18號、19號、26號等5字,它們在形體沒有保留甲骨文格局“二”,它們乃然是指事字。

與現代漢字“上”稍有不同的有1號、4號、7號、8號、13號、22號、24號等7個字,只是形態有不同,但與前者十分接近。

還有2號和3號“上”字,前者為官印,後者為虎符,應該是為了防偽故意把秦大篆“上”變形作成。

上述14個戰國上字表明已基確定了現代漢字“上”形體,這種戰國文字“上”共14個,在已知戰國“上”總量中的佔有量多於53.84%.

⑵、戰國時期有大量漢字信量更大。

現漢字“上”僅存戰國“上”字一部分,但丟失了不少信息。有1號、6號,9號、12號、14號等5字,它們的下邊的短橫被省略。戰國時這五個漢字可能用短橫示某物下方,而“⊥”表示某物上部,右邊短橫示另一物的位置,按八卦視向規則,這5個字表示左上側。還有20號和25號2個字示其物在右上方。因此,

這7個“上”字比上面14個“上”字同樣指事字,但後者比前者表意更精準

戰國“上”字出現過會意粘音字。例如5號、10號和11號“上”字。它們上部的“⊥”和“上”既表音又表義。5號字中“上”既表義又表音,左邊“彳”為行道,下邊“止”為足,二者疊加,意為走在路上,讀上。10號字除“⊥”外,其餘部表示足在道中的意思,二者疊加,意思也是走在路上,讀上。11號“上”,下邊是“止”,表示足,意即腳上,讀上。李程先生在《字源與字根》中統稱會意字,本人令其為會意粘音字

戰國“上”字出現過形聲字。17號、21號、22號、23號都是形聲字,“上”表義,“尚"表聲。

以上漢字12個戰國“上”字已成化石,約佔46.16℅.可見,李斯採取“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方便了新秦國人民的交流,減輕了人們的識字量,但理解漢字的困難大了許多。

二、戰國文字研究的意義

從上面的分折可知,戰國文字研究有以下意義。

1、通過研究,將現代繁瑣的漢字迴歸到更簡單更有效的戰國文字,比如把“壹”迴歸到“弌”。

2、通過研究,洞明漢字義項。如上文“2”所述。

3、通過研究,將戰國文字適當引入識字教學中,幫助學習者快捷、深刻掌握現代漢字的意義。比如上文“2”中的字具有這種功能。

以上個人意見,懇請題注和友友關注、交流。


綠水青山談素養


戰國文字,是戰國時期不同地區使用的漢字的統稱。是指春秋末年至秦統一以前這段歷史時期內,齊、燕、韓、趙、魏、楚、秦等國曾使用過的一種古文字。(順便提一下:問題中的“現代漢語中”五個字應該去掉,因為戰國文字,不屬於“現代漢語”的範疇。)

它是漢字發展史中上承春秋金文,下啟秦漢篆隸的重要環節。

一、戰國文字特點:式樣繁多

漢字的發展到戰國時代,可謂五花八門,眼花繚亂,各國文字各具特色,各不相同。究原因,主要有一下幾點:

一是諸侯國各自為政,互不統屬

戰國時,諸侯國各自為政,互不統屬,東周王朝的中央集權差不多喪失殆盡,就連文字,也是各寫各的,所以各國的文字在形體結構和書寫風格上都有許多差異。例如,就是一個常用字“馬”字,各國文字寫法就不一樣。請看下圖。

二是文字載體多樣化

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文字在這一時期比較普及,鑄、刻、寫文字的材料和範圍有所擴大,除青銅器上的金文外,陶文、簡帛文、貨幣文、璽印文等也大量出現。這就使得不同地區使用的漢字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二、戰國文字分類

從宏觀地看,戰國文字可以分為“秦國文字”和“六國文字”兩大系統。

根據王國維的研究,戰國時,秦國文字用的是籀文,六國文字為古文。

1、秦國文字

“秦國文字”接近正統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較嚴謹統一,後世稱為“籀文”或“大篆”、“籀書”。籀文的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近代學者王國維認為這些文字“左右均一,稍涉繁複,象形象事之意少,規旋矩折之意多”。那麼,石鼓文長啥樣呢?請看下圖:

2、六國文字

“六國文字”指的是韓、趙、魏、齊、楚、燕六國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國的文字,與金文相比,最明顯的特點是筆畫的隨意簡化,形體結構極為混亂。甚至還有所謂的鳥蟲書,讀者朋友看看下圖這些鳥書、鳳書、龍書、蟲書,如果還能頭不大、心不亂,恭喜你,你可以研究戰國文字,混碗飯吃了。

“六國文字”中最有特色的是楚國文字,而楚簡可以作為楚國文字的代表。

楚簡,是一種戰國時期的竹簡,其文字具有商周金文大篆向秦漢隸書轉折期的風格。根據出土情況,較有代表性的楚簡包括信陽楚簡、郭店楚簡、包山楚簡等。

其中,郭店楚簡最可觀,1993年10月出土,是當時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原裝書。

郭店楚簡共804枚,其中有字的竹簡有726枚,字數有13000餘個,全部為先秦時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儒家典籍有《緇衣》、《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聞之》、《尊德義》、《性自命出》、《六德》、《語叢》(三篇);道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篇、《語叢》(《說之道》》和《太一生水》;儒道共同著作《五行》。

下面的圖片,就是《郭店楚簡》。說起來,太複雜了,自己看看下面的竹簡,感受一下戰國時楚國文字就可以了。至於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一套來看看,研究研究。


總之,戰國文字,可謂豐富多彩,花樣百出,從書法的角度說,是書法藝術的一個盛世。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書同文”,對於政治來說,是一個進步,有利於國家統一,但是,從書法藝術的角度看,實在也是一大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