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战国时期的文字是啥样的?

倾城一笑sui


关于这个问题,个人所学不多,将知道的一些进行分享,不足之处大家可以在评论中留言进行交流。

按照书法史中的说法,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将其官方文字称为“小篆”,也叫“秦篆”,将秦代之前的所有文字统称为“大篆”。

(书法史的分类跟古文字学的分类是不一样的,这点需要注意)

“大篆”,主要包含着:甲骨文、金文和六国古文。

提问者的问题中战国时期的文字就是“大篆”中的“六国古文”。其是将战国时期的主要国家的文字统称之。

以下图片即是战国时期的文字图片,如下:

一、中子化盘铭

二、王子申盏盂器铭

三、其他鸟书、凤书、龙书、虫书等

总之

六国古文其主要以金文为根然后按照当时的每个国家不同而发展出来的。


我是书法有云,一个书法爱好者,从事书法软、硬笔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书法有云


题主您好。我是高中生物教师李继生,我汉语文字学有所接触,也很喜欢您的问题。现代汉语的文字主流来源有两个一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一是中国文字委员会推出的简化汉字。基于您的问题,我尝试以汤余惠主编的《战国文字编》“一”和“上”为例,从字形这个视角来回答你的问题。

一、字例分析

1、现代汉字在战国时期已同形字,这表明现代汉字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基本定型。

【例一】现代汉中的“一”在战国期的字形如图1。从图中可知,现代汉语中的“一”战国七雄的“一”在形态都是一横画,唯楚国内出现变体。七国的“一”都保持了甲骨文的基本形态,但由于载体不同出现了微略的差异。秦国为篆书,楚国为帛书,三晋为金文,燕国为盟书,齐国保持甲骨文。唯楚国有六种形态的“一”。一画的“一”有长弧画帛书、右折弧画绵书,短弧画帛书。还有一个“弌”、两个大同小异的“戈”加“一”。很可惜大写“壹”没采用“一”的后一个帛书,多简明呀。

2、战国汉字的信息量更大。

【例二】现代汉语的“上”在战国的字体如图2。从图可知,现代汉现代汉语的“上”,战国时期有26个。为了方便,我们先从上到下,再从右左,把24个“上”字依次编号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⑴、现代汉字“上”在战国文字中已经完全定型。

跟现代汉字“上”最接近的有接近的有15号、I6号、18号、19号、26号等5字,它们在形体没有保留甲骨文格局“二”,它们乃然是指事字。

与现代汉字“上”稍有不同的有1号、4号、7号、8号、13号、22号、24号等7个字,只是形态有不同,但与前者十分接近。

还有2号和3号“上”字,前者为官印,后者为虎符,应该是为了防伪故意把秦大篆“上”变形作成。

上述14个战国上字表明已基确定了现代汉字“上”形体,这种战国文字“上”共14个,在已知战国“上”总量中的占有量多于53.84%.

⑵、战国时期有大量汉字信量更大。

现汉字“上”仅存战国“上”字一部分,但丢失了不少信息。有1号、6号,9号、12号、14号等5字,它们的下边的短横被省略。战国时这五个汉字可能用短横示某物下方,而“⊥”表示某物上部,右边短横示另一物的位置,按八卦视向规则,这5个字表示左上侧。还有20号和25号2个字示其物在右上方。因此,

这7个“上”字比上面14个“上”字同样指事字,但后者比前者表意更精准

战国“上”字出现过会意粘音字。例如5号、10号和11号“上”字。它们上部的“⊥”和“上”既表音又表义。5号字中“上”既表义又表音,左边“彳”为行道,下边“止”为足,二者叠加,意为走在路上,读上。10号字除“⊥”外,其余部表示足在道中的意思,二者叠加,意思也是走在路上,读上。11号“上”,下边是“止”,表示足,意即脚上,读上。李程先生在《字源与字根》中统称会意字,本人令其为会意粘音字

战国“上”字出现过形声字。17号、21号、22号、23号都是形声字,“上”表义,“尚"表声。

以上汉字12个战国“上”字已成化石,约占46.16℅.可见,李斯采取“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方便了新秦国人民的交流,减轻了人们的识字量,但理解汉字的困难大了许多。

二、战国文字研究的意义

从上面的分折可知,战国文字研究有以下意义。

1、通过研究,将现代繁琐的汉字回归到更简单更有效的战国文字,比如把“壹”回归到“弌”。

2、通过研究,洞明汉字义项。如上文“2”所述。

3、通过研究,将战国文字适当引入识字教学中,帮助学习者快捷、深刻掌握现代汉字的意义。比如上文“2”中的字具有这种功能。

以上个人意见,恳请题注和友友关注、交流。


绿水青山谈素养


战国文字,是战国时期不同地区使用的汉字的统称。是指春秋末年至秦统一以前这段历史时期内,齐、燕、韩、赵、魏、楚、秦等国曾使用过的一种古文字。(顺便提一下:问题中的“现代汉语中”五个字应该去掉,因为战国文字,不属于“现代汉语”的范畴。)

它是汉字发展史中上承春秋金文,下启秦汉篆隶的重要环节。

一、战国文字特点:式样繁多

汉字的发展到战国时代,可谓五花八门,眼花缭乱,各国文字各具特色,各不相同。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是诸侯国各自为政,互不统属

战国时,诸侯国各自为政,互不统属,东周王朝的中央集权差不多丧失殆尽,就连文字,也是各写各的,所以各国的文字在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上都有许多差异。例如,就是一个常用字“马”字,各国文字写法就不一样。请看下图。

二是文字载体多样化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文字在这一时期比较普及,铸、刻、写文字的材料和范围有所扩大,除青铜器上的金文外,陶文、简帛文、货币文、玺印文等也大量出现。这就使得不同地区使用的汉字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二、战国文字分类

从宏观地看,战国文字可以分为“秦国文字”和“六国文字”两大系统。

根据王国维的研究,战国时,秦国文字用的是籀文,六国文字为古文。

1、秦国文字

“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籀书”。籀文的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这些文字“左右均一,稍涉繁复,象形象事之意少,规旋矩折之意多”。那么,石鼓文长啥样呢?请看下图:

2、六国文字

“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甚至还有所谓的鸟虫书,读者朋友看看下图这些鸟书、凤书、龙书、虫书,如果还能头不大、心不乱,恭喜你,你可以研究战国文字,混碗饭吃了。

“六国文字”中最有特色的是楚国文字,而楚简可以作为楚国文字的代表。

楚简,是一种战国时期的竹简,其文字具有商周金文大篆向秦汉隶书转折期的风格。根据出土情况,较有代表性的楚简包括信阳楚简、郭店楚简、包山楚简等。

其中,郭店楚简最可观,1993年10月出土,是当时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

郭店楚简共804枚,其中有字的竹简有726枚,字数有13000余个,全部为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儒家典籍有《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三篇);道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篇、《语丛》(《说之道》》和《太一生水》;儒道共同著作《五行》。

下面的图片,就是《郭店楚简》。说起来,太复杂了,自己看看下面的竹简,感受一下战国时楚国文字就可以了。至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一套来看看,研究研究。


总之,战国文字,可谓丰富多彩,花样百出,从书法的角度说,是书法艺术的一个盛世。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对于政治来说,是一个进步,有利于国家统一,但是,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实在也是一大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