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怒江、丙中洛旅遊攝影景點介紹、用餐、線路攻略

穿越峽谷走進怒江,沿著馬蹄印走進茶馬古道,走進人神共居的丙中洛。部族裡的女子凡過十三四歲,無不繡面文身,代代相傳,千年不改。這個神秘的部族為什麼要以奇怪的文面示人?文面習俗為什麼能夠延續千年?文面,俗稱“畫臉”,是主要聚居在雲南西北部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獨龍族沿襲千年的古老習俗。

雲南怒江、丙中洛旅遊攝影景點介紹、用餐、線路攻略

神奇怒江,風情峽谷:怒江是以傈僳族為主,有怒、獨龍、白、漢、普米、景頗、藏等22個民族共同居住的民族自治州,稱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全國唯一一個以江河命名的行政區。東、南、北三面分別與迪慶、大理、麗江、保山地區和西藏的察隅縣接壤,西面界連友好鄰邦緬甸。國土面積14703平方公里,國境線長449.467公里,有46萬人口。境內自東向西為雲嶺、瀾滄江、碧羅雪山、怒江、高黎貢山、獨龍江、擔當力卡山貫縱排列,形成四山夾三江的三大峽谷地貌,以“東方神秘大峽谷”著稱於世。怒江大峽谷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文化多元性最富集的一個地方,是大河流域國家公園、“三江並流”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雲南怒江、丙中洛旅遊攝影景點介紹、用餐、線路攻略

丙中洛:位於怒江州貢山縣最北部,距縣城茨開鎮42公里,海拔為1750米,總面積為823平方公里。北與西藏林芝地區的察隅縣接壤,東連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西接獨龍江與緬甸毗鄰,南鄰貢山縣捧打鄉。丙中洛是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怒江大峽谷生態——人類文化公園”的核心區和“三江並流”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印度至中國的“駝峰”航線必要之地,是目前在茶馬古道上唯一一條仍沿怒江北進西藏有馬幫運輸的通道也怒江大峽谷與滇中——滇西的“旅遊走廊”腹地中罕見的衝擊壩和怒江大峽谷中罕見的開闊地。

傈僳族多聲部合唱:曾參加1999、2000年兩次國際合唱節,以優美動聽的世界名曲合唱引起轟動 。在中國電影節(昆明)期間,他們以一首《友誼天長地久》傾倒觀眾,獲得演唱金獎,在第二屆中國(北京)國際合唱會上獲得獎,被稱譽為“天籟之聲”,被國外音樂人士稱為“打著赤腳走進藝術殿堂的人”,是瀘水永遠顫響的旋律。(注:著只能在晚上聆聽,白天農民們要幹活。)

怒江第一灣:怒江流經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丙中洛鄉日丹村附近時,由於受懸崖絕壁的阻擋,江水的流向從由北向南改為由東向西,但流出300餘米後,又被丹拉大山陡坡擋住了去路,只好再次調頭由西向東急轉,因而這裡形成了一個大的半圓形大灣,當地人叫“鐵峽”,後統稱為“怒江第灣”。

秋那桶村:一個陷入大山的懷抱中的小村子,不多的幾戶人家,散佈在山谷中的平地上,更加與世隔絕,更加安靜恬美,被無數人讚美的田園村落。從這裡再往前走,經過一段沒有人煙的地帶,就可以進入西藏。這裡是怒江行程的終點。

歷史久遠、古風濃郁的茶馬古道:在雲南已基本為現代交通所取代,唯有丙中洛通往藏東南地區的馬幫隊今天仍在古道上穿行。這條活著的茶馬古道,始於丙中洛,沿峽谷溯怒江北上,通往西藏林芝地區察隅縣察瓦龍鄉政府所在地扎那,全長70公里。這條路既是滇藏古驛道,也是今天察瓦龍溝通外界唯一常年通行無阻的道路,該鄉物資進出主要以來此路。沿途途經石門關、那恰洛峽谷等景點,蹄印斑駁,馬蹄聲聲,空谷傳響,古意盎然。

溜索:是怒江境內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原始交通工具,至今任然普遍使用中。晚餐後自行回預定酒店入住。 溜索是怒江大峽谷各少數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它們改造和戰勝自然的象徵,是他 們不畏艱險,勇猛頑強、性格的寫照。近幾年,溜索已經從單純的交通工具,發展為表現各民族頑強意志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過溜有單人、雙人、男女混雙、人與物、人與畜等多種項目。成為怒江大峽谷一大驚險景觀。繩索有犛牛毛繩、藤編繩及鋼絲繩等多種。過渡者將竹、木製做的溜板或特製座位,吊在繩索上,藉助於繩索的傾斜度,溜向彼岸。過去生活在金沙江、怒江、瀾滄江一帶的藏、傈僳、怒、獨龍等民族,多使用溜索過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少數民族地區交通事業的發展,大部分溜索已為橋樑所取代,只有極少數邊遠地區仍在使用溜索。 在國外,秘魯安第斯山的印第安人也運用溜索作為渡河工具。

雲南怒江、丙中洛旅遊攝影景點介紹、用餐、線路攻略

碧江廢城:怒江州前州府。制高點為八角亭,可以眺望三十里連綿大峽谷風光全貌;碧江廢城原怒江州州府所在地因地質學家勘探出此地有可能會山體滑坡。所以州府就遷移到了六庫。

澡塘會:是瀘水傈僳族的傳統節日,明朝永曆二年就已具有一定規模,是保存和延續傈僳族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會址距六庫12公里,海拔1000米。一百多年來,傈僳族人民按照傳統風俗習慣,每年春節初二至初六都在瀘水縣魯掌鎮登埂“春浴”,帶上行李,備好食物、炊具到溫泉附近搭起帳篷或竹棚,進行對歌、射駑、“上刀山、下火海”表演和物資交流等活動。每天早晚都要泡溫泉浴,消除全身的疾病和疲勞,洗滌一年來身上的灰塵汙垢,以充沛的體力和飽滿的精神迎接新一年的降臨。 (注:最為隆重的慶典在每年春節初二至初六)

老姆登基督教堂:早在1902年,法國傳教士在茨中安定下來之後,決心要跨過碧羅雪山,向深山裡的貧苦百姓傳遞上帝的福音。而他們所開闢的路正是我翻越碧羅雪山時所走的路,只是當時山中猛獸的存在,為開闢這條路線增添了艱苦和血腥。傳教士們在成功翻越碧羅雪山之後,便在怒江沿岸一帶開始傳教,老姆登教堂是他們在碧羅雪山建的第一座教堂。 (如果遇到週日,還可到教堂瞭解並靜距離體驗怒蘇哩彌撒)


雲南怒江、丙中洛旅遊攝影景點介紹、用餐、線路攻略

同心酒、手抓飯:“同心酒、手抓飯”是怒江大峽谷中傈僳族待客的最高禮節。當遠方的客人到訪時,主人在進門時就手捧倒滿香醇美酒的竹杯,唱著“差不多就和你無法相會,差不多就與您無法相聚,您的到來使陋室生輝,您的到來讓情緣相聚,請您喝了這杯接風酒,請您飲了這杯洗塵酒!”的祝酒歌,熱情地與每一位賓客喝上一杯“同心酒”。 傈僳族的見面酒為三杯酒,第一杯為“交杯酒”,意為從今以後就是朋友;第二杯為“擁抱酒”,意為朋友之間親善、友愛和真誠;第三杯為“同心酒”,意為今後將齊心協力,同心同德。在與客人飲酒時,習慣上不分男女,都與客人喝“同心酒”,傈僳語叫“知伴多”、“雙杯打”或“多杯打”。其方法是:由主人手捧斟滿杵酒的竹杯,一邊唱著祝酒歌,一邊真誠地邀請客人共飲“同心酒”。喝“同心酒”時,由女士右手拿著酒杯,左手摟著男士的脖子;男士則左手握住女士的右手,鬱鬱蔥蔥腳上前跨出一大步,形成弓步半蹲型,右手摟著姑娘的腰;男女雙方臉貼臉,嘴挨嘴,讓酒同時流進主客的嘴裡,共同飲下這杯美酒。傈僳族有這樣一句諺語:喝了“同心酒”,走遍天涯海角都是情。

“手抓飯”是富有傈僳族地方風味特色的小吃。其選料的方法是:以本地特產的香米煮熟後倒在一個洗滌乾淨的簸箕內,在米飯上放上切成小塊的黃燜小豬肉、火燒雞、熟火腿和油煎土豆、涼攔魚腥草、清煮南瓜及佐料,然後盛一碗鮮雞湯在每一個客人前面。客人在吃“手抓飯”前必須先洗手,然後大家圍著簸箕做在一起,以左手當碗,右手當筷,邊吃“手抓飯”邊喝杵酒。在“手抓飯”時,主人還會唱著動人的祝酒歌,向來賓一一敬“同心酒”,直到客人酒飽飯足才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