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時,南唐為何定都南京?

用戶3708573094


在南方建立政權的朝代大多都在南京建都,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南京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優渥的自然條件,雄厚的人口資源,是名副其實的東南第一大城,長期是南方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科技中心。雖然在隋唐時代沒落,但其深厚的政治經濟底蘊是其他城市不能比的。


(南京都城概念圖)

六朝有300多年的建都史,長期以來是南方的精神領袖。即使最後一個朝代—陳朝被隋攻滅,南方並沒有深度地融入到中央王朝裡去。

隋朝只是短暫地統一了南方,隨後又陷入了東南戰亂不休的時代。唐代初期,由地方士族領導,中央王朝鞭長莫及。唐代中後期,地方節度使割據一方,不聽號召,開啟了五代十國時代。而南唐便是在這一時期應運而生。


(五代十國形勢圖)

南唐建立者李昪發跡於南京,致力於開發南方經濟。李昪本來是地方政權楊吳國(淮南地區)的大將,於公元937年奪權上臺。楊吳國是當時南方地區最有影響力的政權,南唐國的疆域基本上是從楊吳國繼承而來,面積達到近40萬平方公里。

南唐建都南京是其必然選擇,它的核心地盤是淮南地區(今天的江蘇、安徽、江西)。從地理上來看,南京地處江蘇、安徽兩省的中心地帶,作為首都的心臟是再合適不過了。

淮南地區能作為首都的城市不多,最多隻能在南京和揚州之間產生。因為楊吳國有兩個都城,一個是江都(揚州),另一個是金陵(南京),其他的城市難以撐起首都的脊樑。而且,李在這裡經營了20餘年,傾注了龐大的心血,其勢力早已根深蒂固,不可能做捨本逐末的賠本買賣。



(五代十國形勢圖)

雖然揚州在隋唐時代得到空前的發展,但只限於經濟文化層面,政治資本相對於南京比較欠缺。

從地理上來看,定都揚州缺少了長江天險這道天然的屏障,而且從揚州到徐州的淮北地區是一馬平川的蘇北平原,沒有阻擋北方騎兵的堅固防線,這樣會造成首都很被動,防禦力量過於單薄。像北宋那樣在開封附近駐紮百萬軍隊是極其不划算的,只會極大地浪費財力和人力。




而南京不同,南京有自古以來的長江天險,這道天險抵過千軍萬馬。江北地區最北部的防線到南京也有兩三百公里的隔離,甚至淮河也成為了一道防線,並駐紮著淮河水軍。再從南部來看,南京距離鄰國吳越國邊境湖州、蘇州等都有兩百多公里(相對於今天的路況,實際更長),有天然的山川阻隔,時空距離比較合適。



在長江水道上,鎮江防禦東南方向進攻,牛渚防禦西北方向進攻。長江中游的九江、安慶構成長江西面第一道屏障。西部的勢力比如後蜀國(四川地區)、南平國(湖北地區)、南楚國(湖南地區)等不足為懼,實力都比較弱小,甚至南楚國也被南唐國所滅。

一條長江劃分南北,江北地區產鹽,江南地區產糧,可以達到平衡互補。南京坐擁長江下游和京杭大運河(不經過)組成的十字水道成為淮南地區最大的運力,加上相對和平安穩的國內環境,催生出繁榮的經濟。



(南京江寧區的南唐二陵)

從西向東,南唐國掌握長江中下游黃金水道;從南到北,國內京杭大運河暢通南北。其本身橫跨淮河、長江、太湖等三大流域,又有海貿、海鹽、銅鐵、米糧之利,可以說南唐是地理和資源上的大贏家。

南唐國經濟富庶,文化繁榮,人才濟濟,兵強馬壯,一度是統一全國的頭號種子選手。但由於李昪目光短淺,甘於現狀,固步自封,一度錯失發展壯大的契機。南方與吳越國結仇,北方與後周的戰爭屢戰屢敗。不僅空耗國力,而且喪地求和,割地賠款,終於歷經三代而亡。


慵懶國王


南唐是李昪接收楊吳皇帝吳溥禪讓後建立的國家,是五代十國裡的大國,國力一度十分強大。

這個李昪也是從乞丐到皇帝的一個典型例子。唐末戰亂,李昪的父母早死,他四處流落,被大盜出身的淮南節度使楊行密發現,準備收為養子。在亂世收養子是很流行的,可以快速壯大己方勢力。不過楊行密的幾個兒子不容李昪,因此楊行密就把李昪送給了徐溫撫養。李昪也被改名,叫做徐知誥。

楊行密的大本營在揚州,當時叫做廣陵。楊行密在揚州經營20多年,在公元905年病死,其子楊渥即位後胡作非為,僅僅三年後,楊渥就被權臣徐溫與張灝除掉。之後,徐溫又除掉張灝,獨攬楊吳大權。

(楊行密是合肥長豐人)

徐溫深知楊行密在揚州經營多年,怕在揚州待久了會不利,就讓人過江在昇州,就是現在的金陵營造宮室樓臺,自己帶著一班文武住過去了,遙控朝政。為了監視楊氏吳王,他讓長子徐知訓守揚州,還讓最有能力的徐知誥守鎮江。

沒過多久,徐知訓果然被刺殺,為了繼續監視朝政,徐溫就派了徐知誥去守揚州。徐知誥在揚州做了很多好事,逐漸立住了陣腳。927年,徐溫快要去世前,想讓次子徐知詢代替徐知誥,沒能如願就去世了。

徐知誥開始總攬朝政,權傾朝野。後來楊溥稱帝,任命徐知誥為太尉、中書令、都督中外諸軍事等顯職。此後,徐知誥控制朝政,爵職日益顯赫。935年,在徐知誥授意下,南吳封他為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齊王,以升州、潤州等十州之地,為齊國轄區。閩、南漢等國帝王紛紛遣使者勸徐知誥稱帝。

937年,徐知誥建立齊國。同年十月,徐知誥受禪稱帝,國號大齊。追尊徐溫為太祖,諡曰忠武皇帝。以建康(今江蘇南京)為西都,以廣陵為東都。939年,徐知誥下詔宣佈恢復李姓,改名為李昪。他自稱是唐憲宗之子李恪的四世孫,遂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徐知誥稱帝)

從以上南唐的建立過程來看,遷都到金陵的並非是李昪,而是徐溫經營了20年,李昪經營了8年的大本營,徐氏集團勢力根深蒂固,遠比曾經發生過刺徐案件的揚州更為安全。

從軍事角度來說,自古建立在江東的政權,幾乎沒有把都城建立在揚州的,因為揚州在長江北岸,一旦淮河被突破,揚州將無險可守。

(南唐國土面積)


可是金陵不同,從東吳開始就選擇在這個建都,向南可以掌控經濟腹地,向北可以有淮河、長江兩道防線,而且長江作為水軍幹道,可以起到交接東西戰場的運輸通道的作用。所以,古人有句話,叫做守江必守淮。

從經濟角度來說,唐末戰亂,大運河年久失修,早已不再通航,揚州早已不復當年繁華,而金陵卻可以從容收取江南的貢賦,要比把物資運送過江要容易的多。

這樣算來,李昪把都城遷到金陵,不管是在政治上、軍事上還是經濟上都是不錯的選擇。後來,北周世宗果然三次南征,盡取江北之地。如果李昪沒有遷都,那麼南唐就在後周世宗時就已經國本動搖而亡國了。


而知而行的歷史


五代十國有兩個王朝割據江東,前邊的是吳國,不太出名。後邊的一個王朝大名鼎鼎,就是南唐。南唐與吳國是前後繼承的關係,但是吳國的國都在揚州,南唐的國都為何卻在金陵(南京),這裡面大有文章。

先說吳國。“盜賊”出身的梟雄楊行密縱橫江東,取淮南,定江右(江東)。唐天覆二年(公元902年),唐朝封楊行密為吳王,為吳國割據之始。公元905年,楊行密死後,嗣王楊渥胡作非為。公元908年,楊渥被權臣徐溫與張灝除掉。之後,徐溫又除掉張灝,獨攬楊吳大權。

徐溫有六個親生兒子,但他總是長嘆:“這六個親生的,沒有一個比得過那個養子” ,徐溫所說的養子,名叫徐知誥。徐知誥早年喪父,流離於江淮,被楊行密發現,想認作養子。但楊行密的兒子們吃醋,楊行密沒辦法,只好把這個流浪兒送給徐溫撫養,取名徐知誥。徐知誥和南唐有什麼關係?名氣響遍古今的南唐後主李煜,就是徐知誥的親孫子。

徐溫掌握楊吳大權,明眼人都知道徐溫將來必篡位。徐溫也知道這一點,所以揚州不能再呆下去了。為什麼?因為楊行密在揚州經營多年,還有很多舊臣,並不臣服徐溫。揚州是楊吳勢力的大本營,徐溫當然要另擇新都。

以上這是從權力角度看的。再說經濟角度。唐末戰亂,大運河逐漸廢棄,變成死河。此種情況下,揚州的繁華程度遠不如唐代。當然,徐溫要遷離揚州,最優先考慮的,是軍事地理方面。

從軍事地理角度看,揚州並不適合做國都。吳國與中原王朝隔著淮河對立。揚州最致命的地理劣勢,是位於淮河以南、長江以北。這意味著,一旦中原軍隊突然淮河防線,地處江淮平原地帶的揚州就直接暴露在敵軍兵鋒之下。

徐溫中意的新都在哪呢?就是昇州(金陵)。金陵在地理上的優勢非常優越,首先,寬闊的長江成為守衛金陵的重要天塹,敵軍過江並不容易。其次,吳國還守住淮河,金陵變得更加安全。其三,萬一淮河防線被突破,吳國還可以憑長江防線死守。比如南北朝末期,南陳北伐軍被北周全殲,陳朝只能與北周隔長江對峙。即使如此,陳朝也是在十幾年後才被取代北周的隋朝滅掉。隋於公元589年滅陳,之前王朝更替,加之北伐突厥,所以隋對陳以和為主,但是這也說明了長江防線的重要性。從經濟角度看,楊吳的經濟重心在江南,也就是蘇南(不含蘇州)、皖南、江西。而金陵位於長江南岸,獲得物資供應比較方便,而不需要再舟車勞頓的過江。

徐溫要遷都金陵,還有一個理由: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都控制著淮河防線,但沒有一個定都於揚州。吳國雖然沒有控制浙江,遷都金陵從理論上要面對吳越的進攻。不過這也僅是理論上,吳越王錢鏐的立國政策是睦鄰自保,不會和吳國玩命。相對來說,定都金陵,面對吳越國的進攻風險,要遠遠小於定都揚州面對中原王朝的進攻風險。

徐溫在公元908年除掉吳主楊渥,次年就開始經營昇州。徐溫以吳國權臣之尊,“降級”自領昇州刺史。不過,他本人一直留在揚州,替他經營昇州的,是養子徐知誥。徐知誥第一個任務就是修建金陵城,將來成為徐家父子的根本重地。工程非常浩大,直到公元917年,金陵城才修建完畢。徐溫本人遷到金陵居守,親生兒子徐知訓守揚州監視吳主。而養子徐知誥則被“過河拆橋”,去揚州與金陵之間的潤州(江蘇鎮江)當刺史。

徐溫承認徐知誥的能力強於六個親生子,但畢竟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徐溫對徐知誥非常提防,不過又不能不用徐知誥。公元918年,徐知訓被大將朱瑾殺死,揚州無人。徐溫沒辦法,只好讓徐知誥守揚州,無奈地坐視養子翅膀變硬。公元927年底,徐溫想讓次子徐知詢取代徐知誥守揚州。沒多久,徐溫就死了,徐知誥從此控制大權。

按說徐知誥在揚州的權力根基更深厚一些,但他依然繼承了養父的防禦戰略——遷都金陵,先守淮、次守江。公元936年,徐知誥升金陵為西都,正式成為他的權力中心。次年,徐知誥廢吳,建立齊朝。公元939年,徐知誥自稱是唐朝宗室,改名李昪,國號改為唐,史稱南唐。

李昪遷都金陵的重要性,在其子孫身上顯現出來。李昪死後,中主李璟志大才疏,被後周皇帝柴榮三次親征,丟掉淮南,包括揚州。試想,如果李昪定都於揚州,南唐早就滅亡了。南唐丟掉長江以北全部土地,但依然可以憑長江天險守住金陵。直到公元975年,南唐被北宋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