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心靈雞湯描述的的愛情,當做你選擇愛人的依據。

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少人在選擇愛情的時候,往往陷入一種誤區,這就是把“心靈雞湯”中或者影視中的愛情搬到現實中來,來尋找自己的另一半。等到自己在愛情的道路上碰得“頭破血流”之後,才知道那些“愛情”標準都是不可信的,但是自己已經失去了最佳的愛情機遇,自己已經成為了“剩男剩女”。

不要把心靈雞湯描述的的愛情,當做你選擇愛人的依據。

有一位網友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有接受對方的不好,才能獲得愛情。苛責對方往往是苛責自己,接納對方也是接納自己!“愛你的人永遠有時間”、“認真你就輸了”,沒有獨立的思考,把這些毒雞湯類“愛情觀”奉為真理,沒有系統、正確的愛情觀,最終害人害己。

愛情是兩個人的對彼此的付出,而不是單方面的索取。在要求對方的時候,先問問自己實質上付出了什麼,是苛求於“被愛”還是“去愛”。愛情不是“我信賴你才會把我的壞脾氣都給你”或“因為愛你我願意卑微到塵土裡”,而且“我敬愛你,所以願意去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情感自由、更懂愛情、更值得被愛的人”。

對於你的未來、感情的未來,一個引領你進步的人,比一個寵你的人,更加重要。愛對方,就至少做到把對方的情緒、感受放在和自己的情緒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多數人,沒有愛情,不懂愛的本質,缺乏“愛一個人”以及“持續愛一個人”的能力,也缺乏能被愛的品性,不能認清自己,卻往往把愛自己假裝成愛對方。

不要把心靈雞湯描述的的愛情,當做你選擇愛人的依據。

認清自己,包括認清自己想從對方身上得到什麼。是認可?是安全感?是信任?而自己是不是因為常常因為沒意識到這些,而對對方無意識卻未滿足你需求的行為而“莫名其妙”生氣不滿?認清你缺乏什麼,包括缺乏情緒控制能力,並找出原因,比如生長環境、童年、原生家庭裡,未癒合的傷痛轉換成潛意識的應激等,不至於把不安和傷痛都歸咎於對方。

自身人格、生活獨立自主的人,擁有穩定品性及自我認知的人,才具備擁有良好感情的基礎。

需求得不到滿足=對方不愛我/對方不在乎我。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我們習慣於發現對方的錯而不願反省自己。是自身情緒不穩定、缺乏穩定情緒的內在機制還是對方造成的不穩定?自己的要求不合理還是對方的行為不合理?自身缺乏安全感還是對方給不了安全感?自身敏感多疑還是對方不可靠?我是在努力還是以努力為藉口在索取?

不要把心靈雞湯描述的的愛情,當做你選擇愛人的依據。

對對方做的一件事,根本原因及想要的結果,都是更加為自己,那你就是更愛自己,在以愛的名義踐行自私,為愛做的事就應該真正益於他(她)。缺乏自我的反省,缺乏內在問題的清晰認知,沒有品性的提升,就會在一段段感情裡重蹈覆轍。自我改變不是為了對方,而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自我提升能讓對方更欣賞你,而不是為了換取對方的愛。

我愛你。是“我”、“愛”、“你”三個部分組成的。是認清

不要把心靈雞湯描述的的愛情,當做你選擇愛人的依據。

自我、明白真愛的內涵、真正瞭解對方的優缺並能坦然接受後,才能認真說出的話。“分開不是因為不夠好,而是因為滿足不了不同階段的需求”,這不是愛,這是交換和索取。

“談戀愛後我變得不自信,不開心,情緒暴躁,找不到在一起的意義,我以前不是這樣子的。”是因為對方造成你這樣,還是你品性上的不足暴露在親密關係裡而歸咎於對方?自己沒有處理好親密關係的能力?對方的確不愛你,對方品性上有大缺陷,三觀無法契合,那麼當分則分。但在怪罪ta的時候,是不是也會思考自己當初的眼光和判斷力欠缺在哪。

先懂得愛自己,才值得被愛。懂得珍惜自己,才懂得珍惜他人。

“我追求的是愛情,感覺情感變淡了,所以要分開”。抱歉,可能你追求的只是激情,你對ta也可能不是愛情。斯坦伯格認為完美的愛情,要同時具備三要素,包含激情、承諾和親密,但愛情往往不僅僅是如此,愛情也會有起伏,有不同的階段不同的表現。

不要把心靈雞湯描述的的愛情,當做你選擇愛人的依據。

通過試探、控制、考驗(包括吵架、拉黑等)來滿足缺失的安全感(試探的本身就是在告訴對方:我並不夠信任你),就像往玻璃上施壓,總有一天玻璃會破碎。對方能給予你安全感,但安全感更加源於你自己,望深思。要以對方能接受的方式而不是你樂意的方式愛對方(需要你去發現,也需要對方會主動表達)。不然往往出發點是對的,方式錯了,往往會得到事與願違的結果。

感情不是捆綁,不是一味“對他(她)好”,而是相互吸引,你的形象、涵養、性格、能力,才是吸引對方的核心,相對契合,相互成就。不要試圖“改變對方”。愛情不是去尋找完美的另一半,而是用欣賞的目光接納對方的不完美。

你的品性,你的三觀,你的學識,你的眼光,決定了你能吸引到/找到一個什麼樣的另一半,而ta和你組建的家庭,就基本是你的一輩子。你不應把全身心放於情情愛愛,但應重視珍惜感情。

不要把心靈雞湯描述的的愛情,當做你選擇愛人的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