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葉落報秋意,莫讓涼意浸到了身體裡


立秋|葉落報秋意,莫讓涼意浸到了身體裡

秋來,涼風至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一個金色的秋天就要到來了。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為秋季的起點。


“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立秋之後,雖然暑氣未褪,仍有“秋後一伏”,但陽氣收斂而陰氣增長,天氣慢慢轉涼,是邁入秋收冬藏的過渡時分。

立秋|葉落報秋意,莫讓涼意浸到了身體裡

立秋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是一出盛夏漸行漸遠的離歌。


宋時立秋,宮內要把盆栽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到,便高聲奏道:“秋來了。”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葉落報秋意,莫讓涼意浸到了身體裡


民俗民願,祈豐收

立秋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


農業社會里,農民對“立秋”的重視程度不亞於過節。立秋前後農作物生長旺盛,若此時受旱,會給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


立秋|葉落報秋意,莫讓涼意浸到了身體裡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每到播種或收穫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


隨著果蔬成熟,各地進入了晾曬農作物的旺季,被稱為“曬秋”,非常有詩意。


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成了當地的“盛典”,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賞秋拍攝。


立秋|葉落報秋意,莫讓涼意浸到了身體裡

秋忙開始,農村還有“秋收互助”的習俗,既不違農時,又能讓顆粒歸倉,和諧而圓滿。


“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部分地區在立秋這天,有吃西瓜或香瓜的習俗,此外,還有吃秋桃,“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等。抒發的,不僅是迎秋之意,也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立秋|葉落報秋意,莫讓涼意浸到了身體裡


陽消陰長,養收為先

順應四時養生,就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立秋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人體也開始出現陽消陰長。


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鍊,皆以養收為原則。要避肅殺之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立秋|葉落報秋意,莫讓涼意浸到了身體裡

生命美學館實拍美圖


起居調養,“早臥早起,與雞具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


飲食調養方面,《素問·髒氣法時論》:“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


立秋|葉落報秋意,莫讓涼意浸到了身體裡


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立秋|葉落報秋意,莫讓涼意浸到了身體裡


秋季人體內的陽氣,呈現出內斂及下降的趨勢。加上暑氣蒸騰,人體津液被加速耗損,身體免疫力下降。


立秋艾灸,可以溫通經脈、調和氣血、固攝津液,潤膚抗衰,在季節轉換時增強身體陽氣,防止將夏天的溼氣帶至秋季,延至冬季。


立秋|葉落報秋意,莫讓涼意浸到了身體裡

花開福田·上合元艾灸實拍


立秋艾灸培補元氣3穴位——


大椎穴:保健要穴、主宰全身,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肺功能。


太白穴:通過艾灸,補脾經經氣的不足,補充氣血、美容養顏。


關元穴:疏通脈絡、強壯腰脊,還可以很好地理氣和血,補虛益損。


立秋|葉落報秋意,莫讓涼意浸到了身體裡

花開福田·上合元刮痧實拍


天氣轉涼,溼氣容易鬱閉經絡,外寒內熱,出現頭昏腦漲、心煩鬱悶、全身酸脹等情況。此時刮痧,可以去除體內的溼熱之邪,讓人神清氣爽。


同時,刮痧對因寒邪或溼邪引起的各種關節疼痛,如肩周炎、落枕、腰肌勞損、頸椎病等,也有很好的療效。


立秋時節,仍在三伏之中,盛夏餘熱未消,希望我們都能抓住三伏調養的好時機,讓身心狀態如天氣般“秋高氣爽”,去迎接秋收的福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