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蘇博物館一遊,想起歷史上的博物學,做“博物君子”真的不錯

引言

我不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阿克蘇人,2007年我才從新疆兵團石河子市來到新疆阿克蘇市。這裡的人讓我知道啥叫“恰瑪古”,啥叫“多浪文化”和“龜茲文化”,前者就像“下里巴人”,後者就像“陽春白雪”。

阿克蘇博物館一遊,想起歷史上的博物學,做“博物君子”真的不錯

“五一”小長假期間,去了一趟阿克蘇博物館(它還有一個名稱:阿克蘇地區文博院)。一樓和二樓和歷史文化展廳,是這家博物館最主要的陳列。“鎮館之寶”唐代大陶缸就陳列在一樓。

阿克蘇博物館一遊,想起歷史上的博物學,做“博物君子”真的不錯

阿克蘇博物館一樓。左側是一個臨時展廳,沒進去

阿克蘇歷史文化陳列:展示在阿克蘇地區境內通過考古發掘和遺址採集等方式出土的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遺物,如漢銅規矩鏡、唐馬首龍身鷹翅紋灰陶範、唐代大陶缸等。——摘自阿克蘇博物館官方網站

阿克蘇博物館一遊,想起歷史上的博物學,做“博物君子”真的不錯

唐代大陶缸,缸口缺了一塊,出土於阿克蘇地區溫宿縣

阿克蘇博物館一遊,想起歷史上的博物學,做“博物君子”真的不錯


觀感

阿克蘇博物館是一家有關歷史文化的社會教育機構。作為浙江援疆項目,新館是2017年12月建成的,比舊館的面積大,建築外貌風格也大不相同。

阿克蘇博物館一遊,想起歷史上的博物學,做“博物君子”真的不錯

二樓,古錢幣展廳,復原了阿克蘇鑄錢局的鑄幣情景

博物館的大門外面,佇立著林則徐(他的書法條幅,在博物館內展出)的立像,掛著“全國研學旅行基地”等銘牌。

有一輛流動展覽車在大門外停著,它是一個“流動博物館”。還有一排“硅化木”(古代植物的化石),擺放在門外,摸上去,就像是一些石頭,很硬。四隻輪子上的流動展覽車代表現代,硬生生的硅化木代表古代,它們是阿克蘇博物館門口的“哼哈二將”。

參觀者不太多,根據我的目測,漢族參觀者比較多,少數民族參觀者比較少。參觀過程中,我腦子裡時常把眼前景象和中原文明進行比較——分為三個方面:文學、宗教和博物學。

阿克蘇博物館一遊,想起歷史上的博物學,做“博物君子”真的不錯

阿克蘇博物館一樓,音畫同步數字化立體展示

文學方面:死亡主題

阿克蘇博物館的展品很多都是從墓地裡面挖出來的,比如克孜爾水庫墓地、多崗墓地。看到博物館的墓地圖片,讓我想起了“死亡”。

在中國文學史上,死亡主題的文學作品有很多。

阮籍《七哀詩》、曹植的《薤露行》、陸機的《短歌行》《輓歌詩》、陶淵明的《擬輓歌辭》等等。“慨嘆生之短促死之難免”(袁行霈:《陶詩主題的創新》,載《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二版)。生死主題的文學作品和道教(講“出世”)、佛教(講“出家”)的流行,形成了情感和靈性的二重奏。葛洪《神仙傳》記張道陵雲:“張道陵者,沛國人也,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嘆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靡費錢帛。”道教的求長生、慕神仙以及煉丹、服食等,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都有很大影響。死亡主題的代表作:曹操的《氣出唱》三首及《精列》,郭璞的《遊仙詩》十四首、《葬經》等。

宗教方面:阿克蘇在歷史上是一個宗教多元的少數民族地區

地處西域的阿克蘇不是漢文化的熟地。這一地區,按照高曉松的說法,是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交匯處,兩種文明傳到這裡,都是“強弩之末”。其實,高曉松的這話用來說佛教文化,不妥。因為,佛教從印度傳到西域,經過阿克蘇等地,再傳到中原。阿克蘇博物館裡有一尊佛學家鳩摩羅什(343年-413年)的雕像,他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西域人,進入中原後,成為後秦(384年-417年)高僧。

佛教曾在阿克蘇地區廣泛傳播流行。新疆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克孜爾千佛洞就是一個明證,它是唐代遺址。洞窟在阿克蘇博物館二樓有部分復原。看到門口拉著紅線,我就止步,沒進去。

佛教是東漢時期才傳入中原的。史載:“漢哀帝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國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傳》),這是關於佛經傳入中國的最早的時間記載,至漢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帝夢金人而遣使至天竺求法,十年天竺僧人竺法蘭,迦葉摩騰以白馬馱經至洛陽,明帝為建白馬寺。這一時期佛教流行的最主要標誌,並對中國文化產生巨大影響者,乃在於佛、玄、儒的交流及大量的佛寺的創設,在中原形成了寺院地主階級。

博物學方面:關於“物”、“博物”和“博物君子”

一)物

在梁·劉勰《文心雕龍》中,物是很重要的術語,指的是“外物”(景物、事物、人物),與神相對。《神思》:“故思理為妙,物與神遊”;《詮賦》:“情以物興”,“物以情觀”;《物色》:“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物感”說萌芽於先秦時期,發展到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給它提供了一個更為根本的哲學支撐——天人合一,是為神學化的“物感”說。魏晉則發展了去神學化的“物感”說。有論者甚至認為,“物感”說是魏晉南北朝詩學的本質。(呂丹:《魏晉南北朝詩學物感說的研究》,牡丹江師範學院文藝學專業碩士論文,2015年5月)

二)博物有四義
1. 通曉眾物。
漢·桓寬《鹽鐵論•雜論》:“桑大夫據當世,合時變,推道術,尚權利,闢略小辯,雖非正法,然巨儒宿學,惡然大能自解,可謂博物通士矣。”


宋·歐陽修《筆說·博物說》:“草木蟲魚,《詩》家自為一學,博物尤難。”
清·徐發《<蚓庵瑣語>序》:“姬公多藝,子產博物,自古而然。”
2. 指通曉各種事物的人。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於是客遊後進,詳論藝能,其退走者固十七八矣。二三博物,眾中次詰,莫不挫其銳,頹其名。”

阿克蘇博物館一遊,想起歷史上的博物學,做“博物君子”真的不錯


3. 指萬物。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摩臘婆國》:“昔此邑中,有婆羅門,生知博物,學冠時彥,內外典籍,究極幽微。”
宋·蘇軾《以石易畫晉卿難之複次韻》:“欲觀博物妙、故以求馬卜。”
4. 舊時對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學科的統稱。

三)博物君子的意思單一,指的是博學多識的人

《左傳•昭公元年》:“晉侯聞子產之言,曰:‘博物君子也’”。
清·袁枚《隨園隨筆•公羊之非》:“諸侯不再娶,何以晉·少姜卒齊人請續婚?叔向為博物君子,不引不再娶之禮以辭之,而乃以喪辭耶?”

阿克蘇博物館一遊,想起歷史上的博物學,做“博物君子”真的不錯

阿克蘇博物館莊重感十足的大門,令人仰視

後記

這次去阿克蘇博物館一遊,在“西域-中原”的二重奏中,想起我所喜愛的文學,還有歷史上的博物學,覺得:做“博物君子”真的很不錯。

阿克蘇博物館一遊,想起歷史上的博物學,做“博物君子”真的不錯

鳩摩羅什在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後秦做國師。這個政權建立於384年,開國之君是羌族人姚萇,他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萬年秦王。其子姚興於401年迎鳩摩羅什入長安。

以長安為都城的後秦有三位君主,享國34年,公元417年被東晉(317年-420年,書聖王羲之、大詩人陶淵明、淨土宗佛教大師慧遠都在這個朝代)滅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