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葉聖陶: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葉聖陶 | 著名教育家

1894—1988

主編過《文學週報》、《詩》月刊和《小說月報》等

出版我國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


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都重要,我看更要著重訓練。什麼叫訓練呢?就是要使學生學的東西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譬如學一個字,要他們認得,不忘記,用得適當,就要訓練。語文方面許多項目都要經過不斷練習,鍥而不捨,養成習慣,才能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現在語文教學雖說注意練習,其實練的不太多,這就影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老師對學生要求要嚴格。嚴格不是指老師整天逼著學生練這個練那個,使學生氣都透不過來,而是說凡是要學生練習的,不要練過一下就算,總要經常引導督促,直到學的東西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才罷手。

葉聖陶: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有些人把閱讀和寫作看作不甚相干的兩回事,而且特別著重寫作,總是說學生的寫作能力不行,好像語文程度就只看寫作程度似的。閱讀的基本訓練不行,寫作能力是不會提高的。


常常有人要求出版社出版“怎樣作文”之類的書,好像有了這類書,依據這類書指導作文,寫作教學就好辦了。實際上寫作基於閱讀,老師教得好,學生讀得好,才寫得好。


這樣,老師臨時指導和批改作文既可以少辛苦些,學生又可以多得到些實益。 閱讀課要講得透。叫講得透,無非是把詞句講清楚,把全篇講清楚,作者的思路是怎樣發展的,感情是怎樣表達的,諸如此類。


有的老師熱情有餘,可是本錢不夠,辦法不多,對課文不能透徹理解,總希望求助於人,或是請一位高明的老師給講講,或是靠集體備課。這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功夫還在自己。只靠從別人那裡拿來,自己不下功夫或者少下功夫,是不行的。


葉聖陶: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譬如文與道的問題,人家說文與道該是統一的,你也相信文與道該是統一的,但是講課文,該怎樣講才能體現文道統一,還得自闢蹊徑。如果詞句不甚瞭解,課文內容不大清楚,那就談不到什麼文和道了。原則可以共同研究商量,怎樣適當地應用原則還是靠自己,根本之點還是透徹理解課文。所以靠拿來不行,要自己下功夫鑽研。


我去年到外地,曾經在一些學校聽語文課。有些老師話說得很多,把四十五分鐘獨佔了。其實許多話是大可不講的。譬如課文涉及農村人民公社,就把課文放在一旁,大講農村人民公社的優越性。這個辦法比較容易,也見得熱情,但是不能說完成了語文課的任務。


在課堂裡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學生將來經常要閱讀,老師能經常跟在他們背後嗎?因此,一邊教,一邊要逐漸為“不需要教”打基礎。打基礎的辦法,也就是不要讓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而要想方設法引導他們在聽講的時候自覺地動腦筋。

葉聖陶: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老師獨佔四十五分鐘固然不適應這個要求,講說和發問的時候啟發性不多,也不容易使學生自覺地動腦筋。怎樣啟發學生,使他們自覺地動腦筋,是老師備課極重要的項目。這個項目做到了,老師才真起了主導作用。

聽見有些老師和家長說,現在學生了不起,一部《創業史》兩天就看完了,頗有點兒沾沾自喜。我想且慢鼓勵,最要緊的是查一查讀得怎麼樣,如果只是眼睛在書頁上跑過,只知道故事的極簡略的梗概,那不能不認為只是馬馬虎虎地讀,馬馬虎虎地讀是不值得鼓勵的。一部《創業史》沒讀好,問題不算大,養成了馬馬虎虎的讀書習慣,可要吃一輩子的虧。

閱讀必須認真,先求認真,次求迅速,這是極重要的基本訓練,要在閱讀課中訓練好。閱讀習慣不良,一定會影響到表達,就是說,寫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須好好教閱讀課。譬如講文章須有中心思想,學生聽了,知道文章須有中心思想,但是他說:“我作文就是抓不住中心思想。”如果教好閱讀課,引導學生逐課逐課地體會,作者怎樣用心思,怎樣有條有理地表達出中心思想,他們就彷彿跟作者一塊兒想過考慮過,到他們自己作文的時候,所謂熟門熟路,也比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

葉聖陶: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總而言之,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作文出題是個問題。最近有一個學校拿來兩篇作文讓我看看,是初中三年級學生寫的,題目是《偉大魯迅的革命精神》。兩篇裡病句很多,問我該怎樣教學生避免這些病句。我看,病句這麼多,毛病主要出在題目上。初中學生讀了魯迅的幾篇文章,就要他們寫魯迅的革命精神。他們寫不出什麼卻要勉強寫,病句就不一而足了。


有些老師說《難忘的一件事》《我的母親》之類的題目都出過了,要找幾個新鮮題目,搜索枯腸,難乎其難。我想,現在老師都是和學生經常在一起的,對學生了解得多,出題目該不會很困難。有些老師喜歡大家掛在口頭的那些好聽的話,學生作文寫上那些話,就給圈上紅圈。學生摸準老師喜歡這一套,就幾次三番地來這一套,常常得五分。分數是多了,可是實際上寫作能力並沒提高多少。特別嚴重的是習慣於這一套,往深處想和寫出自己真情實意的途徑就給擋住了。


老師改作文是夠辛苦的。幾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勞而少功。是不是可以改變方法呢?我看值得研究。要求本本精批細改,事實上是做不到的。與其事後辛勞,不如事前多作準備。平時不放鬆口頭表達的訓練,多注意指導閱讀,鑽到學生心裡出題目,出了題目作一些必要的啟發,諸如此類,都是事前準備。作了這些準備,改作文大概不會太費事了,而學生得到的實益可能多些。


(原刊於1962年4月10日《文匯報》)


(關注“青棗讀書”領取《VIP1對8閱讀能力訓練》體驗課,微信ID:qingzaodushu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