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時期的天文觀測及曆法

殷商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正式的朝代,我們通過一些古籍的記載以及考古發現的大量文字記載,對殷商在政治,生活等各個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瞭解,其中也包括一些天文觀測及曆法等相關的內容。

殷商起源於東夷,東夷主要活動在河北,山東,河南東部,安徽北部等地區,主要有三個直系,人夷,鳥夷和鬱夷,其中鳥夷後來逐漸興盛起來,最終建立了商王朝,這也就是玄鳥生商傳說的由來。

殷商時期的天文觀測及曆法

商代鳥形玉器

關於商王朝在天文曆法上的成就,主要信息的來源是出土於殷墟的卜辭中,由於殷人的貞卜記錄涉及範圍廣泛,其中也包括一些有關當時的天文曆法的內容,我們對殷商時代的天文曆法瞭解,大多由此而來。

一,對日月的祭祀及日月食的記載

《易 繫辭》說"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因此,當人類開始觀測天象時,大都是從對日月的觀測開始的,尤其是太陽,對人們的生存有著重要的意義,沒有了太陽萬物就無法生長。正是出於這種心理,殷人對太陽的祭祀也是即頻繁又隆重。根據對甲骨卜辭的研究,祭祀有著如賓祭,既祭,禘祭,御祭等不同的名稱,而對太陽的祭祀也有不同的祭法,在卜辭中出現過福祭,侑祭,歲祭,燎祭等方法。其中福祭是奉酒祭日,侑祭是報答鬼神恩德的一種祭法,歲祭是割牲以祭,而燎祭是燃柴祭祀。在郭若愚(1921-2012)《殷墟文字綴合》178就載有卜問祭日出日入是刺殺一牛呢,還是刺殺三牛呢的卜辭。

殷商時期的天文觀測及曆法

商代的祭祀儀式

在祭祀太陽的同時,殷人對待月亮也是一樣的,在卜辭中有"王賓月"的記載,也就是說殷人將月亮視為與太陽對應的天象。不過殷人對月亮的祭祀時不如對太陽祭祀那樣隆重,在卜辭中也只出現過一種賓祭的名稱。

關於殷代是否已經確定了冬至和夏至這兩個至日,還存在一些爭議,但是卜辭中確實有至日的記錄,如《小屯殷墟文字甲編》第3550有"今日至日",第1520有"其至日,戊西彡"。而《周易 復卦》中有"先王以至日閉矣"的記載,《周禮 馮相氏》中也有"冬夏至日"的記載,因此這裡的至日應該指的冬至和夏至。

殷商時期的天文觀測及曆法

殷墟文字甲編

根據古代的記錄,古人確立冬至夏至的日期是利用圭表來觀測太陽的高度,但是我們從卜辭中未發現有提到圭表或類似的方法。所以殷人是利用更為原始的方法來確立方向和日期的,從考古發現來看,殷人的墓葬和建築大體出於南北方向線上,因此可以斷定殷人已經掌握了測定方向的方法。

根據對卜辭的整理,已經有日,夜,晨,昏這樣的時稱,另外還有昧,旦,出日,朝,大采,大食,中日,昃,小食,小採,入日,夕,終夕等名稱。如果將這些名稱與秦漢文獻記載中的時稱對比,可以發現幾乎時完全一致的,因此在殷商時期,一些後世的時稱就已經出現了。

殷商時期的天文觀測及曆法

記有月食的甲骨

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開始注意到日月食的現象,在《春秋》中記載了37次日食,另外在《詩 小雅 十月之交》中記載"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彼月而食,則維其常,此日而食,於何不臧。",這次日食發生在周幽王六年(前776),距離商末也就300餘年,所以不排除商代就有日月食的記載了。

不過,對卜辭中日月食的研究經過了一個較長的過程,人們先是注意到武乙和文丁時期的三次"日有食"和"日夕有食"的記載。後來郭沫若等人又提出卜辭中的"日戠""日有戠"和"月有戠"均為日月食的記載。進而,人們瞭解所謂的"日戠""月戠",所指就是日月食。由此,人們整理出了五次月食的記錄,並推斷出了發生了時間。

殷商時期的天文觀測及曆法

月食甲骨及拓片

二,對族星和其他星辰的認識

關於殷代對星座的記載,目前還沒有發現任何證據,但是一些特殊的星的名稱和祭祀還是有的。根據濮陽出土的蚌塑龍虎墓中的圖形,大約在6000年前已經有了蒼龍,白虎和北斗等星座的認識。而在甲骨卜辭中,經常出現大火星,龍星,北斗星和鳥星,尾星等星名。

而大火星是殷人的族星,需要用來確定農事節令,也需要祭祀,因此在卜辭中出現最為頻繁。如《殷契拾掇》第432記載"乙酉貞:王其令火司……",這裡的火司就是火正,是觀測大火星出沒以預報農時的官員。這則卜辭是卜問殷王是否應命火司召集眾人而興農事。

殷商時期的天文觀測及曆法

東方各星官

根據一些甲骨卜辭我們知道殷王室對於春耕是很重視的,除命火司督促農事,還要虔誠的向大火星舉行侑祭,像神靈一樣供奉。卜辭中還有一個特殊的星宿畢,《小屯殷墟文字乙編》第18卜辭說"丙申卜,今夕方雨,畢,不風?允不,六月",意思是今晚下了大雨,月望在畢,還能起風嗎?殷代人認為畢星為雨星,箕星為風星,而雨水即能有助於莊家的生長,也會造成災難,故會對畢星進行祭祀和祈福。

而北斗星則是全天最著名的星象,由於其圍繞北極旋轉永遠不會沒落,因此是最受人重視,人們常用來定季節,故稱之為大辰。卜辭中有大量關於祭祀北斗的卜辭,可見殷人對其重視。《小屯殷墟文字乙編》第174記載"庚午卜:夕,辛未比鬥?"意思是說:庚午這天晚上,卜人面對北斗星,卜問第二天辛未祭祀北斗星可以嗎?

殷商時期的天文觀測及曆法

北斗七星

以上是殷人祭祀天體的幾個例子,實際上殷人認識的星要更多,這只是日常祭祀較多的星。我們在卜辭中還發現了一些其他星象的占卜,比如孫海波《甲骨文錄》第794,795記載"己卯卜,貞:今夕小子侑彗?貞:翌庚辰,小子侑彗,五月"。這則記載了五月己卯這天晚上進行占卜問:是今天晚上讓小子侑祭彗星,還是明天晚上庚辰侑祭彗星呢?

三,殷商的歷法

從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出,殷代已普遍使用干支紀日,不過整個殷代是重幹不重支的,也就是有的卜辭中只用天干而不用地支。

殷商時期的天文觀測及曆法

記有干支的甲骨

殷人創立的干支紀日,是為了準確的推算日月,記載時日,中國天文學在周代到漢代時期之所以能快速發展,與干支紀日的使用也有很大的關係。由於古代使用陰陽合曆,大小月和閏月的安排都是人為的,沒有固定的規律,因此並不便於得到精確的統計。但是有了干支紀日,才可以得到相對精準的日期。

我們通過卜辭的記載,可以知道殷代使用的歷法是陰陽合曆,以太陰紀月,並以閏月來調整節氣。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殷代是以初見新月之日作為每月的第一天,一般以大小月相間,大月30天,小月29天。人們從很多的卜辭中,證明了大小月之分,另外從卜辭中可以推斷出殷代為了調整日期,不但存在閏月,還存在閏旬,這樣每月的日數不只是29天和30天,還會有31天。

殷商時期的天文觀測及曆法

干支甲骨拓片和對照表

在卜辭中,已發現大量12月的記載,在12月之後就是次年的一月,但是在有閏月的情況下,就會在12月和1月之間插入一個13月,也出現過終8月的記載,這應該是閏八月。大致是在武丁之前使用年終置閏,而在武丁之後則改為年中置閏了。

因此,我國古代的天文曆法可以說從商代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雛形,並逐步演化完善到後世較為完善的天文曆法。這其中也體現了勞動人們的智慧和心血,在我國古代科技史上佔據重要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