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时期的天文观测及历法

殷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朝代,我们通过一些古籍的记载以及考古发现的大量文字记载,对殷商在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中也包括一些天文观测及历法等相关的内容。

殷商起源于东夷,东夷主要活动在河北,山东,河南东部,安徽北部等地区,主要有三个直系,人夷,鸟夷和郁夷,其中鸟夷后来逐渐兴盛起来,最终建立了商王朝,这也就是玄鸟生商传说的由来。

殷商时期的天文观测及历法

商代鸟形玉器

关于商王朝在天文历法上的成就,主要信息的来源是出土于殷墟的卜辞中,由于殷人的贞卜记录涉及范围广泛,其中也包括一些有关当时的天文历法的内容,我们对殷商时代的天文历法了解,大多由此而来。

一,对日月的祭祀及日月食的记载

《易 系辞》说"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因此,当人类开始观测天象时,大都是从对日月的观测开始的,尤其是太阳,对人们的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没有了太阳万物就无法生长。正是出于这种心理,殷人对太阳的祭祀也是即频繁又隆重。根据对甲骨卜辞的研究,祭祀有着如宾祭,既祭,禘祭,御祭等不同的名称,而对太阳的祭祀也有不同的祭法,在卜辞中出现过福祭,侑祭,岁祭,燎祭等方法。其中福祭是奉酒祭日,侑祭是报答鬼神恩德的一种祭法,岁祭是割牲以祭,而燎祭是燃柴祭祀。在郭若愚(1921-2012)《殷墟文字缀合》178就载有卜问祭日出日入是刺杀一牛呢,还是刺杀三牛呢的卜辞。

殷商时期的天文观测及历法

商代的祭祀仪式

在祭祀太阳的同时,殷人对待月亮也是一样的,在卜辞中有"王宾月"的记载,也就是说殷人将月亮视为与太阳对应的天象。不过殷人对月亮的祭祀时不如对太阳祭祀那样隆重,在卜辞中也只出现过一种宾祭的名称。

关于殷代是否已经确定了冬至和夏至这两个至日,还存在一些争议,但是卜辞中确实有至日的记录,如《小屯殷墟文字甲编》第3550有"今日至日",第1520有"其至日,戊西彡"。而《周易 复卦》中有"先王以至日闭矣"的记载,《周礼 冯相氏》中也有"冬夏至日"的记载,因此这里的至日应该指的冬至和夏至。

殷商时期的天文观测及历法

殷墟文字甲编

根据古代的记录,古人确立冬至夏至的日期是利用圭表来观测太阳的高度,但是我们从卜辞中未发现有提到圭表或类似的方法。所以殷人是利用更为原始的方法来确立方向和日期的,从考古发现来看,殷人的墓葬和建筑大体出于南北方向线上,因此可以断定殷人已经掌握了测定方向的方法。

根据对卜辞的整理,已经有日,夜,晨,昏这样的时称,另外还有昧,旦,出日,朝,大采,大食,中日,昃,小食,小采,入日,夕,终夕等名称。如果将这些名称与秦汉文献记载中的时称对比,可以发现几乎时完全一致的,因此在殷商时期,一些后世的时称就已经出现了。

殷商时期的天文观测及历法

记有月食的甲骨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开始注意到日月食的现象,在《春秋》中记载了37次日食,另外在《诗 小雅 十月之交》中记载"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这次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前776),距离商末也就300余年,所以不排除商代就有日月食的记载了。

不过,对卜辞中日月食的研究经过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人们先是注意到武乙和文丁时期的三次"日有食"和"日夕有食"的记载。后来郭沫若等人又提出卜辞中的"日戠""日有戠"和"月有戠"均为日月食的记载。进而,人们了解所谓的"日戠""月戠",所指就是日月食。由此,人们整理出了五次月食的记录,并推断出了发生了时间。

殷商时期的天文观测及历法

月食甲骨及拓片

二,对族星和其他星辰的认识

关于殷代对星座的记载,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证据,但是一些特殊的星的名称和祭祀还是有的。根据濮阳出土的蚌塑龙虎墓中的图形,大约在6000年前已经有了苍龙,白虎和北斗等星座的认识。而在甲骨卜辞中,经常出现大火星,龙星,北斗星和鸟星,尾星等星名。

而大火星是殷人的族星,需要用来确定农事节令,也需要祭祀,因此在卜辞中出现最为频繁。如《殷契拾掇》第432记载"乙酉贞:王其令火司……",这里的火司就是火正,是观测大火星出没以预报农时的官员。这则卜辞是卜问殷王是否应命火司召集众人而兴农事。

殷商时期的天文观测及历法

东方各星官

根据一些甲骨卜辞我们知道殷王室对于春耕是很重视的,除命火司督促农事,还要虔诚的向大火星举行侑祭,像神灵一样供奉。卜辞中还有一个特殊的星宿毕,《小屯殷墟文字乙编》第18卜辞说"丙申卜,今夕方雨,毕,不风?允不,六月",意思是今晚下了大雨,月望在毕,还能起风吗?殷代人认为毕星为雨星,箕星为风星,而雨水即能有助于庄家的生长,也会造成灾难,故会对毕星进行祭祀和祈福。

而北斗星则是全天最著名的星象,由于其围绕北极旋转永远不会没落,因此是最受人重视,人们常用来定季节,故称之为大辰。卜辞中有大量关于祭祀北斗的卜辞,可见殷人对其重视。《小屯殷墟文字乙编》第174记载"庚午卜:夕,辛未比斗?"意思是说:庚午这天晚上,卜人面对北斗星,卜问第二天辛未祭祀北斗星可以吗?

殷商时期的天文观测及历法

北斗七星

以上是殷人祭祀天体的几个例子,实际上殷人认识的星要更多,这只是日常祭祀较多的星。我们在卜辞中还发现了一些其他星象的占卜,比如孙海波《甲骨文录》第794,795记载"己卯卜,贞:今夕小子侑彗?贞:翌庚辰,小子侑彗,五月"。这则记载了五月己卯这天晚上进行占卜问:是今天晚上让小子侑祭彗星,还是明天晚上庚辰侑祭彗星呢?

三,殷商的历法

从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殷代已普遍使用干支纪日,不过整个殷代是重干不重支的,也就是有的卜辞中只用天干而不用地支。

殷商时期的天文观测及历法

记有干支的甲骨

殷人创立的干支纪日,是为了准确的推算日月,记载时日,中国天文学在周代到汉代时期之所以能快速发展,与干支纪日的使用也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古代使用阴阳合历,大小月和闰月的安排都是人为的,没有固定的规律,因此并不便于得到精确的统计。但是有了干支纪日,才可以得到相对精准的日期。

我们通过卜辞的记载,可以知道殷代使用的历法是阴阳合历,以太阴纪月,并以闰月来调整节气。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殷代是以初见新月之日作为每月的第一天,一般以大小月相间,大月30天,小月29天。人们从很多的卜辞中,证明了大小月之分,另外从卜辞中可以推断出殷代为了调整日期,不但存在闰月,还存在闰旬,这样每月的日数不只是29天和30天,还会有31天。

殷商时期的天文观测及历法

干支甲骨拓片和对照表

在卜辞中,已发现大量12月的记载,在12月之后就是次年的一月,但是在有闰月的情况下,就会在12月和1月之间插入一个13月,也出现过终8月的记载,这应该是闰八月。大致是在武丁之前使用年终置闰,而在武丁之后则改为年中置闰了。

因此,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可以说从商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雏形,并逐步演化完善到后世较为完善的天文历法。这其中也体现了劳动人们的智慧和心血,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