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看四方博弈,智氏實力最強,卻為何身死族滅?

“智襄子為政,與韓康子、魏桓子宴於藍臺。智伯戲康子而侮段規。”——《資治通鑑》

春秋末年,看四方博弈,智氏實力最強,卻為何身死族滅?

當時智瑤剛剛掌權,筆者不覺得一個集五賢於一身的智氏族長,不會進行這麼愚蠢不明智的舉動,反而這是一種對朝堂各大勢力的一次試探,一次摸牌,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智瑤把第一把火點在了韓氏身上,老謀深算的韓康子沒有給智瑤留下征伐藉口,默默地嚥下了這口氣。

春秋末年,看四方博弈,智氏實力最強,卻為何身死族滅?

智瑤的第二把火則以國君名義,徵收三家土地,韓魏實行驕兵之策,劃萬戶城邑給智氏,筆者覺得這些可能都在智瑤的算計之中,他真正在意的只有趙無恤,趙氏部族出身隴西贏姓,舉族彪悍,驍勇善戰,在他眼裡,趙氏必然不肯服軟,會選擇硬剛,這也是智瑤的第三把火,趙無恤的反抗也就給了智氏出兵的強有力藉口,這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陽之戰”的開端。

智瑤為杜絕韓魏成為趙氏盟友,直接將兩家綁在伐趙戰車上,可他沒想到,正是這表面上的韓魏二族,給了智瑤致命一擊,把智氏推進了死亡的深淵。

春秋末年,看四方博弈,智氏實力最強,卻為何身死族滅?

司馬光認為智瑤“才勝於德”,筆者覺得智瑤有三大致命失誤:

一是戰略錯誤,過於迷信實力,當時智氏實力為四家最強,卻遠遠未達到以一敵三分地步,如果他能聽一下數十年後張儀的一番高論,遠交近攻,步步蠶食,說不定也不會有後來的三家分晉。

二是未能建立牢固的統一戰線,盟友缺乏政治安全感,智瑤步步緊逼,多行霸道,利益緊抓不放,韓魏承受壓力太大,一方面是懾於智氏強大的武力,另一方面則是源於人性的複雜,擔心趙氏滅亡後,唇亡齒寒,輪到自己。

三是不聽臣言,剛愎自用,智果、絺疵都曾勸諫,穩住韓魏,提防韓魏,可成長在晉國頂級氏族的智瑤,只相信自己的判斷,這是人性的弱點,過於自信,也就成了自負,他所承受的代價只能是身死族滅,徹底湮滅在歷史的長河裡。

春秋末年,看四方博弈,智氏實力最強,卻為何身死族滅?

數十年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天子正式冊封為大國諸侯,老牌的晉國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