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氏正源講義稿(下)

刁姓出自西周姬姓雕國,這一言論是無庸置疑的。但有人稱“刁氏始祖出生於陝西長安弘農”,這種說法,應該是別人解讀出來的,並非古有記載。這樣一句表達不清的病句,就算你是專家,你也弄不明白其人想表達的究竟是那個地方。陝西是近代省名,長安是古都城,弘農是古郡名,範圍誰大誰小,誰屬誰管轄也很難弄清。所以,有人說雕侯有雛出生在長安城,也有人說其出生在弘農治所幽谷關這一帶。

刁氏正源講義稿(下)

有很多跡象證明雕侯有雛是在西周結束斷封前後,才遷徙幽谷關至三門峽這一帶的。有人考證說這一帶原本就是有雛公地盤,後來被西虢叔後裔霸佔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如果有雛出生於此,就更加難以與雕國扯上關係了,所以,這個出生地第一時間就可以否掉,不用去考究。哪隻能說其出生於長安城了。刁氏本譜有人是這樣圓說的,說“念其先人之功勳幽王始封為刁侯”。意思是說,有雛公原本生長於京城,周幽王念在有雛先人有功勳才開始封個刁侯爵位給姬有雛的。那麼有雛公在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80年)受封雕侯時,究竟是去食採於雕,還是留在京城做個有名無實的雕侯呢?

按照西周慣例,是不會存在有名無實這樣一種諡號的。西周分封制是相當嚴格的,除周朝重臣之外,其他臣民封到那裡就得食採那裡,就算國君相送也不能越界,重臣父子相見,亦要經周王批准之後才可以進京相見,其目的在於預防下面的臣民串通謀反。所以,封雕侯而不食採於雕,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的。何況雕侯有雛不是食採於雕,其後人以“雕”為氏,也很難圓說。

但如果說公元前780年,有雛封雕侯,食採於雕,這種可能性也不大。因為西周到了周宣王在位後期(大約公元前796年以後),周王朝的國力明顯衰退,對獫狁和其它外夷部落的作戰總是失敗。直到周幽王繼位時,鎬京西北部地區的小國小郡早就向鎬京東面遷徙了。我的意思是說,到了公元前780年,姬姓雕國即使還沒有被亡,也肯定是與犬戎兵戎相見的地方。如果有雛在京城生活得好好的,在這種情形之下,你周幽王才念其先人之功勳始封有雛為雕侯,哪不是等於叫有雛公去送死嗎?這樣一來,究竟是封賞還是懲罰?所以說,把有雛公的出生地解讀在京城,周幽王始封雕侯是錯誤的,與事實肯定不相乎。

實際上,有雛公應該是姬姓雕國的後裔,祖祖輩輩都食採於雕。公元前780年左右,有雛公父親逝世,作為長子嫡孫的有雛公(46歲左右)世襲了父親的雕侯爵位。在古代,即使是世襲的爵位,也必須經過天子冊封過後才能成為正式的官爵,才可以享受朝廷奉祿。一般冊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進京聽封,另一種是由特使(欽差之類)代為宣封。把周幽王封有雛為雕侯,就一定解讀成是由京城分封去雕國就任的,那也是錯誤的。

我們再細心地來分析一下,可以從有雛公的名字中發現一點點隱藏著的歷史真相。有雛公的這個“雛”字,從上古至今都是用來泛指幼小的飛禽,沒有其它意思。從中,我們可以窺探出有雛公和雕國與生俱來的淵源。這絕對不是巧合,為兒子取這個“雛”字,可以體現出其父親對雕國命運的憂慮,和希望兒子早日長大,保家衛國的心願。所以說,有雛公生在雕國,長在雕國,也是無庸置疑的。

刁氏正源講義稿(下)

姬姓雕國在西周存在的歷史最少也有二百多年,從首任雕侯繁衍至有雛公這一代,雕國姬姓族人最少也有一百多人。《史記•魏世家》載:“畢公高與周同姓,武王之伐紂,而高封於畢,於是為畢氏,其後絕封,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實際上,這也是雕國族人首次遷徙分散的記錄。《史記•魏世家》上記載著畢國斷封之後,畢公有一個叫畢萬的後裔,逃到了晉國,公元前661年,畢萬因隨晉獻公消滅耿、霍、魏三國有功,晉獻公於是將魏地賜封給畢萬,任為大夫。其後世子孫於地為氏,後來魏國不斷壯大,三家分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到了公元前330年,秦惠王發兵攻打魏國,戰爭就發生在當時己屬魏國疆土的雕陰之地,因而史稱這場戰役為“雕陰之戰”。雕陰之戰秦大敗魏軍,魏國將黃河西岸和陝北的15座城池,供手奉獻於秦,魏則退出潼關,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我說這麼多,主要是說明“雕陰之戰”的位置 ,和西周末年畢國斷封之後,確實有部分畢公後裔逃往鎬京東面其它國家,像史籍記載的晉國大臣潘父,楚國太師潘崇等,都是畢公高的後裔。

刁氏正源講義稿(下)

至於史料記載戰國時期齊國處士刀(貂)勃,是不是原雕國族人的後裔,還是拜貂族的後裔,還須假以時日考證。事實上,雕國斷封之後,除大部分雕國族人會跟有雛公退居河南三門峽之外,肯定也會有一小部分族人逃往其它國家,或者夷狄的,所以說,有雛公不一定是所有刁姓族人的始祖。由於西周結束之後,各自以各人來自的國號或者地名為氏,已經成風。所以逃往其它地方的雕國人也會以“雕”為氏,只因未能有像畢萬、潘父、潘祟那樣幹出一番事業出來留名青史,所以各地各脈的刁氏族人很難找到先祖的足跡。但天下刁氏一家親這是事實,除了小部分有明確賜刁姓和改刁姓記錄之外(這種可能性不大,除非人家不會寫漢字,貪圖這個“刁”字好寫),其它民族的刁氏族人,應該是當初逃往夷狄那部分雕國族人後裔。在夷幫生活多年之後,無論是留在夷幫還是迴流到中原,他們的一切生活習慣和風俗都絕底改變了,因而被界定為小數民族。在這容許我舉個例子,有位同村宗親,很早就去了海南島,在那邊成家立室,他逝世之後,他兩個兒子回到祖籍老家,無論語言還是生活習慣與我們大不相同,我也感覺他們像外族人。正如我們都出處同一個祖先,為什麼會有人講普通話,有人講客家話?這個道理大家都懂。

《史記》上記錄的刀間,有人說他是在西漢初年由弘農郡遷渤海郡的。這種說法也不大準確,西漢初年指的是劉幫始稱漢王至漢朝建立之後,前前後後這一段時間。但《史記》上記載刀間其惜奴,富可敵國。以及後來說其成為楚懷王熊心的丞相,等等事蹟,都是發生在渤海山東這一帶的故事,而且都應該是西漢初年之前的事情。按推測,刀間,熊心,劉幫基本上是同齡人,刀間應該早在西漢初年之前(大約是秦始皇末年)就遷來渤海郡,這算是刁氏族人第二次的遷徙記錄。

說到這裡容許我加插一段,中央電視臺《百姓講》在講述刁氏名人時,他講到了一個叫做“刁閒”刁氏歷史名人。但我左查右找,也找不到有“刁閒”這個人物的相關記載。後來,從主講者闡述刁閒的事蹟來分析,因為歷史上確實沒有出現兩位列入中國古代23位商業奇才名錄的刁氏族人,所以斷定其所講述的人物實際上就是刁間。只因主講者“讀書讀得多,料字寫成科”的緣故,錯把繁體字“間”,當作“閒”字來翻譯,鬧出來的笑話。

言歸正傳,刁間之後,在正史上出現的就是新莽時期領導農民起義的刁子都。刁子都(?一26年),今山東郯城人,天鳳五年(公元18年)起義,轉戰于徐、兗(今江蘇北部和山東西南)一帶,有六七萬之眾。劉玄建立正權之後,刁子都被任為徐州牧,後被其部屬所殺,其餘部義軍一路碾轉,最終被劉秀所滅。

直到東漢年中,正史上再出現刁氏族人刁韙的記錄:刁韙,徐州彭城國(今江蘇徐州)人,延熹二年(159年),出任御史。延熹八年拜為議郎,再遷任尚書。以正直不阿稱著於朝野上下,後拜魯國相,出任東海太守。

後來正史上記錄比較詳細的,是晉朝大臣刁協這一脈。早在西晉未年,晉室發生八王之亂,隨後出現五胡亂華,刁協隨晉室南遷,史稱東晉。刁協出任御史中丞,尚書令,掌管晉朝憲章法典,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長,位高權重,被公認是刁氏族人史上官階最高的一位名望。其子刁彝,中郎將,任徐兗二州剌史。其孫刁逵,亦曾拜中郎將,在安帝年間出任廣州剌史,刁氏家族再度成為當朝貴族。曾廣置田產達萬畝,家奴數千人。後來晉朝發生恆玄篡位,劉裕借平亂之機滅了晉朝。刁逵反劉失敗,為部屬所擒,獻於劉裕,斬於石頭城(南京城西)之上。劉裕開始誅滅刁家,把刁家田產家財散發給京口附近的貧民。倖免於難的刁氏族人,只好四處逃難。

刁氏原本起源於弘農、渤海等中原福地,最初的刁姓人口基本上都是集中在這些地區。但為了躲避歷朝歷代的戰亂和仇家的追殺,刁氏族人只好各散東西,越逃越遠,越分越散,漸漸形成了如今中國的刁姓人口外圍地區比中原地區更多這一現象。

即使如此,但記載稱,刁姓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是名門望族了,為什麼發展至今二千多年了,也還是隻有區區的幾十萬人的小姓小氏呢?據分析,刁姓族人的確在刁子都起義,五胡亂華,劉裕滅刁家,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中被誅滅了不少。幸運沒有被誅的,躲的躲,逃的逃,即使後來有機會迴流故里的,但幾乎都已經改名換姓了。相當一部分刁氏族人,為了生存,為了功名,無奈之下漸漸地改成“劉、李、陣、趙、朱”等等這些大族大國姓了。即使確實有不願背祖忘宗,難忘初心者,也則會改成“刀、丁、習、馬”等等這樣的隱刁姓。

據推測,姬姓雕國後裔繁衍至今,無論你怎樣誅怎樣滅,至少也會有一二百萬人口。即是說,已經棄刁姓的人口,要比現存刁姓人口多好幾倍。可想而知,你今天還能堂堂正正地姓刁,說明你祖上肯定是一位堅韌不拔,披荊斬棘的先驅者。

由於種種原因,我們暫時還真的無能力整理出可以貫穿中華上下三千年歷史的刁氏起源史。但刁姓源於姬姓雕國,而西周姬姓除了東西兩虢叔是傍支之外,其餘都是文王直系。西周初年,鎬京畿城重地畢原封給了十五弟姬高,建立畢國,畢國確實是當時最大最重要的分封國。正因為這樣,西周末年,外族侵略周朝,畢國首當其衝。事實上東周初期,以黃河上游河水為中軸線,西面疆土除了北部仍有一部分地區被戎狄所佔據之外,大部分地區已經封賞給秦襄公建立諸侯秦國。而中軸線以東的其它封國,基本上保持不變。所以說,西周末年遷往三門峽這一帶安身立命的,基本上都是原畢國臣民。像“畢、潘、萬、魏、馮、龐、王、梁、令狐”這些姓氏源於畢公的記錄是比較明顯的,可是由畢國衍生出來的姓氏遠遠不止這些,即是說,找不到源於畢公明顯記載的姓氏不單止刁姓一個。姬姓雕國隸屬於畢國,這是板上釘釘的事實。說雕侯有雛不是畢公後裔,哪會是誰的後裔?所以,我們拜文王、畢公為祖,絕對錯不了。

其實畢公高的墓早在1977年就已被挖出來了,在陝西省岐山縣。文王的墓則在陝西省咸陽市以北5公里周陵鄉崔家村處,但這個文王墓是真是假自古爭議不斷。勘輿學家根據五行八卦方位,認定這絕對是周文王之墓。但考古派依據周朝時期“不封不樹”的習俗,認為周陵有高大的墳丘,不可能是西周時期的陵墓。陝西、咸陽省市兩級考古專家,在周陵圍溝內鑽探考古,他們鑽探出許多錯銀物件,因為製作錯銀工藝在戰國後期才形成,於是他們認為周陵有可能是秦惠文王之墓。所以時至今日,周陵的真假,還沒有定論。有人會問,何不挖開來看看?過中原因,有些人是不大清楚了。

事發於1958年冬,郭沫若接到報告,說陝西咸陽市,有農民因採石料,炸出了一條古墓道口。郭沫若是個考古迷,他很不得把整個中國的地下都翻起來,讓他看個夠,滿足其獵奇心理。他接到報告後,馬不停蹄就趕去當地,經他一番鑑別之後,斷定這是唐代乾陵,而且還沒有被盜過的痕跡。郭老興奮不已,因為據傳,乾陵在葬唐高宗的時候,就把王室三分之一的國寶入墓陪葬。再葬武則天時,再用去王家三分之一的國寶入墓陪葬。即是說,挖掘出乾陵,即是挖掘出大半個盛唐的寶藏,誰不興奮?於是乎他連夜趕回北京,向周總理報批挖掘乾陵的方案。但高瞻遠矚周恩來總理,考慮到現時文物的保護技術落後,擔心文物出土後會因見光氧化而損壞,並未曾批准郭老的報告,郭老只好望墓興嘆。我想,未能挖開乾陵,肯定是郭老生前最為遺憾的一件事。從那以後,國務院明文規定,任何大型古陵墓都不能挖,所以,誰也不敢打挖掘周陵的主意。

雖然不能考古核實,但我認為周文王陵應該是真的,因為周文王是一代明君,禮賢下士的典範,又是易經的祖師爺,自然世世代代受人祟拜。自古就有春秋兩祭的習俗,歷朝歷代都有祭祀官,王朝天子最少三年組織一次大型的祭天祭祖活動。長期如此拜祭下來,怎會有拜錯祖陵之理?那麼為什麼會有高大的壇丘?我認為是戰國或者秦朝之後所為,按照當時已形成的習俗,加封拜祭,認為這樣更顯王陵氣勢。這樣一來,在周陵周邊鑽探出戰國之後的物件就不難解釋了。再過一百幾十年,可能會在周陵周邊地區挖掘出打火機、手機殼等等物件,這不能證明這個是現代陵墓吧!對不?所以我認為周陵是真的,將來可以考古挖掘的時候,肯定會證明我的觀點是正確的。

刁氏正源講義稿(下)


最後和大家講解一下,有關這個“刁”字的釋義。這個“刁”字確實是刁氏先祖發明的,只作本族的姓而已,沒有其它的釋義。不過自從新莽時期,發生了刁子都為首的農民起義之後,在朝廷奏章,官府公文上開始出現“刁民”這個字眼。再後來又衍生出“窮山惡水出刁民”這樣的句子出來,把一切犯上作亂,不臣服統治,以及一些市井流氓地痞之類,統統都歸類為“刁民”,至使後世的語文學家們,在編輯詞典字典時,都把這個“刁”字解作成“刁鑽、狡猾”。無形之中,我們的“刁”字成了狡猾奸詐的形容字,硬生生地被歸納成貶義詞。這樣一來,就連本族人也感覺這個“刁”字,既不好聽,又不好意了。這也許是曾出現有部分族改姓的原因之一吧!這些都是一些無知之人對“刁”字的曲解造成的。

其實我們根本就沒必要避忌“刁民”這個字眼,像當年井岡山上,寶塔山下,那些曾經被稱作“共匪”的革命者,當時肯定也在“刁民”之列。但正因為有這樣的一班“刁民”,才會推翻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有這樣的一班“刁民”,才會有新中國。這些“刁民”,都是新中國的元勳;這些“刁民”,都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有那一位共產黨人不對這些“刁民”心懷敬仰?

再說,這個“刁”字確確實實是刁氏先祖們從圖騰演變出來的,只作本族姓氏,與“狡猾奸詐”有什麼關係?恰恰相反的是,我們古代的先祖們,在書寫這個刁字的時候,始終保留最上向後彎的那一部分。這一部分非常非常重要,它代表著雄雕抬頭挺胸的雕冠,彰顯出我們先祖仰望蒼穹,放眼天下的博大胸懷。

刁氏正源講義稿(下)

事實上,刁姓從秦漢至新中國成立,歷朝歷代,基本上都出現過賢臣良將,他們同樣心懷治國平天下的夙願。所以,刁姓的聖潔,容不得他人沾汙。

看到這裡,我們每一位刁氏族人都要堅信自己是真正的炎黃子孫,帶著華夏貴族血統的後裔。要為刁姓感到自豪,做到真誠團結,奮發圖強,力求為祖為國爭光!(完畢)

2020年3月15日於廣州增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