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绝不见 摆脱童年阴影的唯一出路?-从北大博士拒见临终亲母说起

近日,移民美国的北大博士后拒见临终母亲最后一面的新闻又刷屏了,中科院物理博士、北大物理博士后王永强自1999年出国后就断了和家人的消息。母亲郭巧娣已经20年没有小儿子王永强的消息,如今老人已在弥留之际,希望临终前见儿子一面。据悉,近日有网友发现,在亚特兰大工作生活的"Wang Yongqiang",信息资料与王永强高度吻合。王永强转达信息称,希望家人不要再通过媒体寻找他。而对于是否会和母亲相见的问题,他答复称"清官难断家务事"。亲人们对此表示:失望至极。

这么一则短短的新闻,背后折射出很多信息,无数原生家庭的悲喜故事。

王永强1999年以北大博士后身份出国,按此推断年龄段应该是70后,70后成长和成熟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阶段,城乡差异仍然巨大的社会,对于王永强来说,连亲生母亲临终都不肯联系,说明他内心早已和原生家庭一刀两断。


决绝不见 摆脱童年阴影的唯一出路?-从北大博士拒见临终亲母说起


童年阴影 无法摆脱的内心黑洞

著名心理学家海灵格的弟子,马克沃林恩在2016年所写的专著《这不是你的错》里写道:

"每个孩子都诞生于家庭,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躯体,每个人在这副躯壳中国,裹挟着记忆之伤。"

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拥有着差不多的成长记忆,父母那一代自由恋爱的比较少,那个年代大部分家长以工作为重,大城市里孩子基本上是在托儿所长大的,成长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太多父母的陪伴。大部分人和父母的原始关系比较冷漠,大部分人拥有兄弟姐妹,童年时期的生活并不是十分富足,兄弟姐妹间也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俗称偏心。

一位女性朋友具有非常严重的童年阴影,从小有一个严厉的母亲,和一个受偏爱的弟弟,犯了错误就会遭到母亲的打骂和弟弟的嘲讽,从小她就在"不被爱,不被重视"的自卑感下长大,以至于成绩很好的她不敢报考理想的大学,因为她内心认为自己肯定考不好。

童年阴影也影响了她的婚姻,第一段婚姻因老公出轨,她赌气净身出户。第二段婚姻遇到对她好的男人,在婚姻里,她也总是觉得老公经常对她不满,觉得她什么都做不好。为了证明自己可以做得好,她非常努力做一个贤妻良母,但她一直活得很焦虑,活在"我得证明我很好"的焦虑里。

决绝不见 摆脱童年阴影的唯一出路?-从北大博士拒见临终亲母说起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这些都是有我们体内的无意识创伤带来的,只要我们没有意识到,那些保留于我们无意识的未解决问题,就像命运一样重现在我们的生命里。

这种无意识的创伤是可以代际遗传的,这个女性朋友的母亲,也是一个从小没有得到母爱和充分关注的女性,没有得到过母性力量的支持,也就不知道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

家族的无意识创痛可遗传三代

世界创伤后应激领域的专家、美国的瑞秋教授在大量研究中发现,经历了大屠杀、战争、灾难的幸存者,他们的后代身体里内一种叫做"皮质醇"的应激激素普遍少于常人,而这种激素是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到正常心理水平的。抑郁症患者的后代,患抑郁症的概率也高达50%以上。

逃离令人压抑的原生家庭,成了唯一的出口。一位已婚女性曾经这样形容回娘家的心情:

"每次我带着女儿回母亲的家,内心就开始不舒服,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和母亲相处一小时以上就会让我无法忍受,我必须要逃离母亲的家。她大声责怪我两岁女儿把东西乱丢的时候,我内心像是发疯了一样,仿佛是看到当年的小时候的我,那么惊恐和无助。"

这样从小挨打的孩子很多,男孩子更多,那一代父母并不觉得打孩子有什么不对,因为几乎家家都打孩子,而且她们也是被父母从小打到大的。

童年时候我家住在部队大院的筒子楼里,一到晚上家长下班后,走廊里经常传来各家孩子的哀嚎声。我哥哥五六岁大的时候,因为偷吃了藏在柜子里的巧克力,被情绪失控的母亲关在房间里暴打很长时间,我哥哥当时撕心裂肺地嚎叫,对于年仅三岁的我来说无异看到一个大型凶杀现场,内心充满了恐惧被吓得哇哇大哭。

哥哥成家后从来没有打过自己女儿,直到二十年后还对小时候的那顿毒打耿耿于怀。而我母亲时隔多年表示,那顿令哥哥记一生的毒打起因,仅仅是发泄她对同住婆婆的不满。

这是属于70后一代人的集体心理创伤。

原谅你的父母 才能获得真正解脱和自由

一个经常性被父亲责打的男性朋友,成年后和父亲的关系也很冷漠,虽然无法真正修复父子关系,但是他选择了谅解父亲:"父亲打我并不是因为他不爱我,记忆中也有他为我骄傲开心的时候,他只是不会表达,用暴力来化解他自己内心的焦虑。"

他的父亲是一个大家族的长子,一直为家族拖累活得很辛苦,工作中又很要强,唯一的亲生儿子,变成了他发泄的对象。

决绝不见 摆脱童年阴影的唯一出路?-从北大博士拒见临终亲母说起

这位男性朋友在青春期时候曾经想过自杀,因为身体突患疾病,反而造成了他心理上的解脱。

他主动选择了不要孩子,顶住了独生子传宗接代的压力,他说:"小时候我一直在试图为了不再挨打而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直到后来患了遗传性疾病后才发现,身体的疾病已经让我无法继续成为父亲期望的优秀的人了。而疾病有可能遗传自父亲一方,也令父亲感到对儿子的愧疚。

真正让我释怀的是临手术前接到父亲发的短信:“对不起,儿子,让你受苦了。”

现在我终于不用讨好父亲,不去满足他要孙子的愿望,希望我们家的父子关系的纠缠,到我这里终止。我可能得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做和父亲的功课和自我愈疗,不要再牵扯到第三代了。"

看到网络媒体对北大博士后远离原生家庭各种道德绑架谩骂时候的时候,只能说:

我们不知道这个博士后成长过程中发生过什么令他如此决绝,但旁人要尊重他的选择,因为你没有经历过他的人生。

(配图与文中当事人无关,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