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區分鹿茸好壞

按鹿茸的採集方法分類

(l)鋸茸 雄鹿從生後第二年開始生茸,?-般從生後第三年開始鋸茸。多呈圓柱狀分枝,枝頂鈍圓,大挺長14~30釐米,多具1~3個側枝,分叉問有一灰黑色凸起筋脈,側枝長9?18釐米,直徑較主枝稍細,鋸口面類白色,較老,外圍常骨化,有致密的蜂窩狀細孔(子眼),茸皮棕黃至灰褐色,布有細茸毛,上密下疏,柔軟光潤;。較老的鋸茸茸毛稀疏粗糙,下部表面有縱行稜紋,體輕。二槓茸每年可採2次,因此又有頭茬茸和二茬茸之說。每年可以採收1-2次。每年採兩次者,首次在清明.節後45~60天採收,習慣上稱“頭茬茸”;第二次大約在立秋前後,採得的鹿茸叫做“二茬茸”。頭茬茸:大挺、門莊(距鋸口1釐米處的側枝)相稱,比度適宜,圓而周正,形狀美觀,茸皮厚,呈棕紅或棕黃色,茸毛細膩柔軟,排列分佈規整,鋸口95%以上橢圓形,看不到骨化圈,茸體質地鬆軟且甚輕。二茬茸:又稱再生茸。再生茸質劣,易識別,花岔很少見,一般皆為花二槓。再生的花二槓大挺、門莊不相稱,大挺長而不圓或下粗上細,多呈扁形,有形成不規則的稜形,表面凸凹,門莊較短。茸薄,多為灰黃褐色,少有暗褐色,茸毛粗糙且硬,有些豎毛粗而發黑,形體特異、蓬鬆,一束束不規則上豎排列。鋸口不圓,近似方形,能看到骨化圈,鋸口外圈多骨化,茸體較重,無腥氣。鋸茸之前,:,給以豐富的飼料,並與雌鹿隔離開,這樣則能得到量重、個大、質優的鹿茸。

(2)砍茸 現在已很少採用,因為這種方法要損害鹿。砍茸適用於生長6~10年的老鹿或病殘的鹿。其方法是將鹿頭砍下,再將鹿茸連同腦蓋骨鋸下。砍茸是指連著頭骨的茸,外形與鋸茸相同,但茸角與腦骨相連處呈環狀膨大,表面粗糙或具凸起的小疙瘩(釘),腦骨前端多平齊,後端有一對弧形骨分列兩旁,俗稱“虎牙”,腦骨表面留有皮毛。以上鹿茸均以粗壯飽滿、質嫩油潤者為佳。無論是鋸茸,還是砍茸,所得的鹿茸都必須經過極為複雜的加工製作,才能成為藥材應用於臨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