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女人与小人为难养也,误解了孔子千年以来的言论,并非歧视女人

导语:

《论语》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孔子评论女子的话:“唯女人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千百年以来这句话话被视为孔子歧视女子的理由,故而引起了人们对孔子的妇女观不同的看法当然古往今来也有不少学者极力的解释这句话,力图证明孔子并没有把女子和小人联系在一起,孔子也没有歧视女人的意思。


唯女人与小人为难养也,误解了孔子千年以来的言论,并非歧视女人


春秋时期的女性地位

随着男权制的建立,在历史长河中女性的地位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了男性的附属品。到了春秋时期,那时候的礼制并没有像后世那样对女性进行严格的束缚,甚至当时民间的女性还是比较自由的,但从当时的社会观念来看,对女性的地位还是轻视的。

《诗经 小雅》中记载到:“乃生男子, 载寝之床。 载衣之裳, 载弄之璋。其泣喤喤, 朱蒂斯 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 载寝之地, 载衣之锡, 载弄之瓦。无非无仪, 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 从这段记载中外面可以看出来,男子出生就可以睡在床上,而女子却只能睡在地上,父母更是觉得男子的哭声比女子洪亮。家里对男子的期望是“室家君王”,而对女子只要“ 唯酒食是议”就好。如果嫁出去的女性在男方家里没有生下男孩,那她就面临着被休的风险。有部分女性会藏些财物,以便生不出男孩再次嫁人。一尊一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男生女不管是待遇还是家庭期望上都有着很大的差距,由此可见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深深的植入那个时代。


唯女人与小人为难养也,误解了孔子千年以来的言论,并非歧视女人


  • 在规则下的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当然如果女性超出了规则的限制,那么有些掌权者就甚至会把一个王朝的兴衰的黑锅扣在女性的头上。当美貌女性身边的男性失败或者发生了不幸,她们往往会被看成祸事的根源,各种各样的罪名纷纷而来,许多女性因被迫承担着各种罪名的承担者,也可以看作为,统治者为了掩饰自己的过失从而找的“替罪羊”。例如周幽王宠幸褒姒为此烽火戏诸侯,结果被西夷犬戎所杀,所以周人对祸国殃民的女人恨之入骨。


唯女人与小人为难养也,误解了孔子千年以来的言论,并非歧视女人


  • 电视剧中大家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朝代的公主前去和亲。与其说是和亲,不如说是为了达到某一种目的被当作礼物相赠,然后冠上和亲的美名。秦穆公的女儿,名为怀赢,先是与晋国晋怀公联姻,晋怀公逃走,也就是说怀赢被甩了,于是秦穆公为了拉拢扶持流亡的公子哥重耳朵,又把怀赢下嫁给了他。从怀赢的两次婚姻看来,虽然她身为诸侯的女儿,却成为了任人摆布的棋子,她的意识里觉得她身为诸侯的女儿需要为这个国家牺牲自己的婚姻和情感,但是她没有意识到自己也要得到应有的尊重。

孔子身边的女性

  • 孔子的母亲名为颜徵,孔母在孔子15岁的时候嫁给了孔父。在孔子3岁的时候,孔父就去世了,从此孔子与母亲相依为命。孔母对孔子是倾尽心血的培养他,克服重重困难把孔子养大成人。可以说孔子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他所感受到的母爱远超一般家庭的母子亲情,以至于孔子对于孝道的信仰和坚守,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孔母的影响。
    所以说孔子不可能把自己的母亲也说为”难养“


唯女人与小人为难养也,误解了孔子千年以来的言论,并非歧视女人


  • 孔子的妻子是宋人亓官氏之女,19岁的孔子与她成婚,生下一儿一女。关于孔子的妻子,历史上的记载很少,我们无法得知她的相貌与品行,但是作为孔圣人的伴侣,大概就是那种传统的贤妻良母。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漫长岁月里,留下妻子独守家园,每天为生计操劳着。但是无论多辛苦,无论孔子做什么,她都坚定的站在孔子背后支持他,也正是应那句话。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


唯女人与小人为难养也,误解了孔子千年以来的言论,并非歧视女人


破除对孔子的误解

在孔子的女性观上,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这些词一再被认为是孔子女性观的代言词。于是孔子与妻子关系问题也成了受人关注的讨论对象。下面我们就来破除这些误区。

  1. 孔子的“出妻说”

“出妻”就在休妻的意思,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曾休过妻。不仅如此,还有孔子“三世出妻,四世出妻”的说法,听着是很夸张。关于孔子的妻子亓官氏,除了《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孔夫人为送过亓官氏”之外,再无史料记载。

那么孔子的出妻之说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是根据《仪礼 丧服》中一条唯一的线索。

《仪礼 丧父》中记载到:“期者,父在为母,妻,出妻之子为母。.......出妻之子为父后者则为母无服。

而《礼记 檀弓上》所说道:“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显然是违背丧制的规定,所以伯鱼遭到了孔子的斥责。“出妻之子为父后者则为母无服。”这句话也成为了关键:即被休的妻子去世,即使生母去世,因为他们的共同儿子是丈夫的继承人,伯鱼是孔子唯一的继承人,所以说伯鱼也不能为生母服丧。这也成为孔子未“出妻"强力的证据。


唯女人与小人为难养也,误解了孔子千年以来的言论,并非歧视女人


2.男尊女卑之说

先秦时期已经有了男尊女卑的说法,但是这种尊卑是在“男女有别”的前提下的尊卑。“男女有别的依据其实是《周易》中由天道转化人道的推演,由此建设出一种结构来保持和谐的状态。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在男主管外、女主管内的结构下,相辅相成,于是就有了男女有别的关系。

而男尊女卑它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刚刚提到过男女有别的先秦时期,那时候的男尊女卑才是初露头角,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强化,成为了轻视女性的“男尊女卑”观点。儒家关注的是人伦,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需要特别的强调男女有别,甚至贯穿到礼制中从而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

所以说这种思想并非儒家发明,它是先秦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当时的文化观念。

孔子并没有歧视妇女的理由

  • 从上面介绍的孔子身边的女性来说,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两名女性。一个是他的母亲,自从孔父去世以后,一直以来都是母亲百般的呵护他,他所承受的母爱要比一般的家庭多的多。而另一位就是他的妻子,孔子周游列国长时间的不归家,留下亓官氏独守空房,可以说亓官氏生活过的很辛苦,但她还是义无反顾支持孔子。孔子有着对“孝道”的信仰,他不可能把自己的妻子和母亲说为“难养”。
  • 而男尊女卑的思想刚刚也说了并非是孔子的主张,当时男尊女卑的思维在那个时期形成了一种观念贯穿了百姓的思维,所以当时的儒家受社会风气的影响,提倡于男女有别,这也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之后男女有别更是演变为男尊女卑。


唯女人与小人为难养也,误解了孔子千年以来的言论,并非歧视女人

总结:

孔子视小人一样的女人“难养”,是认为她们亲近了就会放肆无礼;疏远了,就会埋怨妒恨。只能说是对小人,“女子”中的“小人”而言。

孔子的思想逻辑与他所说的言论反映与历史的事实一致,所以说“唯女人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孔子并没有歧视女人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