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才互删微信,成年人只是不在联系

01.

有天在路上遇到一个人,照面擦肩,很像一位故人,回头再看,又像又不像,名字在唇齿间打几个转,最后还是没叫出口。

是也好不是也罢,我们都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

然后我开始想,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没了联络呢?最后失望地发现,完全不记得了。

不再联络也早已经成了一件心照不宣的事情。

这几年忙于工作,微信里一直在满人状态,有时候想要新添加一个,就得翻一翻先删掉一个,一般都是找那种看名字头像都不熟悉的,点进去朋友圈一看,果然是一条横线。

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加的微信?不记得了。

这应该是当代社交关系的一种缩影吧。

可能是转了好几层才能挂上钩的关系,不是朋友,在微信里却是“好友”,翻很多页都不到头的列表里新旧叠加,没有备注的那些早分不出谁是谁。

不得不承认,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其实都是很脆弱的。

小时候赌气说“我再也不要和你玩儿了”,下一秒可能就拿着好吃的屁颠屁颠一起分享,而很多成年以后的关系,最后的默契就是谁也没问为什么,但谁也再没联系谁。

小孩子才互删微信,成年人,只是不再讲话。

小孩子才互删微信,成年人只是不在联系


02.

我有很多个微信,很多个微信里有很多个人,有熟人,更多的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这些陌生人大多是听我节目、看我文字的老朋友,这些老朋友中,有小朋友,也有大朋友,他们会向我倾诉一些开心的、不开心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琐碎的,或者意义重大的事。

我发现了一个很可爱的规律。

向我倾诉爱恨情仇的,往往都是小朋友,他们会跟我说:


一般我都会先问一句:“你多大呀?”

收到的回复往往是,十五岁,十九岁,甚至还有六年级,二年级。

谢天谢地没有幼儿园,不然我码字时更要慎之又慎了,尤其是热点时议类文章,苦口婆心,总谨慎地以尽力扶正下一代的三观为己任。

扯远了。

小朋友们很天真,但也真的很可爱,他们身上还有那种不谙世事所以可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有时间去任性,去纠缠,甚至是去胡闹。

成年人已经没有了。


如果小孩子的世界是沙滩垫,那成年人的现实就是钢筋混凝土,做工不精,凹凸不平,膝盖跪下去都要蹭个头破血流的那种。

不是不屑于去做什么,而是不愿去做了,明白相遇分离皆有时,拥有是幸运,得不到才是人生常态。

你说怂吗?也怂,惨吗?也惨,但这就是碌碌众生相,没人逃得脱。

小孩子是柔软,也是犀利,成年人是佛系,也是圆滑,那些柔软都小心地藏在肚皮里,那些犀利都死死地卡在喉咙里。

因为,绝大多数成年人都不是,也没办法,只为了自己活着。

小孩子才互删微信,成年人只是不在联系


03.

我有个朋友几年前孤身北上,从最开始住在逼仄的小隔间,到后来工作有了起色,谈了一个老家在一个地方的男朋友,一起搬进了一个整租房,不大,但至少可以照进阳光了。

她跟我说:“城市很大,但是身边有他,我觉得自己挺幸福的。”

但是后来他们还是分开了。

男生厌烦了飘萍一样的生活,他选择了回老家,选择了一种相对安逸的生活方式。

他不止一次问:“你要不要跟我走,咱们回三线城市买一个150平的房子,也许还可以带院子的,找一份工资不高但没有那么累的工作,好吗?”

她每次都不说话,她不知道怎么说。

到最后男生收拾东西买好了北归的车票,她也只是默默地买好了一份早餐,然后去挤早班地铁,晚上加班结束打开门,已经是一室冷清。

再见面已经是大半年后了,过年回家,偶然碰面,相逢一笑,各自擦肩。

她说:“以前是舍不得删掉微信,现在发现,其实已经是没必要删了。”

没删除,不拉黑,不联系,没有大张旗鼓的说要走,只是悄无声息的,从此退出了彼此的生活。

你说好吗?也不好,经年以后回想难免有遗憾,但是也好,全了最后一丝体面。

我想起《如懿传》里,最后如懿对乾隆说:“皇上,你知道兰因絮果这句话吗?我少时读的时候只觉得惋惜,如今却明白了,花开花落自有时。”

她说的是“我”,不是“臣妾”,她对他最后一句说的是“一路保重啊”。

年少时的青樱和弘历,终究成了过去式。

小孩子才互删微信,成年人只是不在联系


看这部剧的时候,也恼过如懿沉默隐忍却保护不了身边的人,可到最后也不得不叹服,能够守一生本心,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情。

如懿这一生的确失去了很多,但至少,她从没失去过自己。

花开花落终有时,人间关系,有时候真得跳出来看,才能多几分清净和自在。

爱情也好,友情也罢,工作关系也好,血缘至亲也罢,凡所辛苦,即是强求,很多人很多事,看清了,就不必说透了。

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好。

“天地江湖日月,不留不念不说话”,不如,就到这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