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肉牛產業2.0時代到來,走向復興

中國肉牛產業2.0時代到來,走向復興

眾所周知,我國牛的馴化較早,普通牛的馴化,距今至少已有6000年的歷史,在草原地區可能更早。“牛”在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作等形,並且已有合體的“黃牛”作形。《詩經·小雅·無羊》中有“誰謂爾無牛,九十其犉”,“犉”即黃毛黑唇的牛。長期的定向選擇以黃色為主……

在建國初期,我們飼養的牛都是本地品種,且主要的用途在於役用(耕地、拉車……),由於是役用故而幾乎是每個生產隊以至於後來的每個家庭都在飼養一頭耕牛!在那個機械化未知何物的階段,這些地方品種牛大多數呈典型的役用體型特徵。主要表現為有較強的役力、抗病力和耐粗性,但生長緩慢,成熟晚,肉用、乳用性能較差。但這些牛在農業生產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加上社會處的階段不同,因此,如果說把一頭健康的牛殺掉吃肉是多麼不可能的事情!!!

直到了上世紀80-90年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機械化逐漸走入基礎農業,不僅僅提高了工作效率,增產增效,減少勞動力的投入,最關鍵是實現了社會經濟大幅度提升,給各行各業的發展注入了源動力!這個階段我們肉牛養殖業也在其中受益匪淺!但是有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那就是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當地品種,……經多少年經選育,形成了一些著名的品種,如秦川牛、南陽牛、魯西牛、晉南牛等,其肉用性能得到了較大改善,但大多數黃牛品種的生產水平與引進肉牛品種比較仍很低。大多數黃牛品種仍以役用為主,飼養管理粗放,後驅發育差,出欄率、屠宰率和淨肉率也低,肉用性能不高。

進入21世紀,漫長的社會發展裡,我國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經濟還是人文方方面都有質的飛躍。表現在肉牛產業的就是,以黃牛雜交改良為主的肉牛生產,先後引進了西門達爾、夏洛萊、利木贊、德國黃牛等世界著名肉用或兼用品種,克服了我國役用牛產肉效率低的缺點,在這個過程中,也讓我們的養殖戶感受到了改良牛的優勢和經濟價值,對提高我國牛肉生產水平起了重要作用。從牛的用途和生產成績,從市場需求和供應方式,從牛肉的需求升級到牛品消費方式來看,​我國肉牛產業已經跨入了肉牛產業2.0時代!

在這個全新的養殖時代,我們也同樣面臨著一個嚴重亟待解決的問題,那就是日益增長的牛肉產品的需求與牛肉產量的供應不足這一矛盾點。因此,要最大限度提高我們牛群的生產成績比如配種率、受胎率、屠宰率和牛產品的利用開發能力……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需要怎麼做?

1、繼續開展肉牛改良,加快肉牛良種培育和擴繁工作,建立適應我國自然、經濟發展和消費特性的雜交組合體系,利用我國優越的社會制度,在現有育種體系基礎上,深入開展基層單位的改良工作,建立完善的登記、記錄數據庫,適時的有計劃的培養基層服務人員的技能水平,提高基層從業人員的整體職業素質!

2、提高科學飼養和育肥技術,加強犢牛的飼養管理,提高犢牛和育成牛的日增重、合理搭配飼料,提高飼料轉化率;

現階段我們肉牛養殖業依然處於發展階段,肉牛育肥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營養體系建立不健全不完善,目前依然是在餵豬的基礎上喂牛,養奶牛的高度上養肉牛,缺乏因地制宜的、符合現狀的營養體系,基層的飼養管理水平也比較混亂,相關從業人員自身(飼料、獸藥等)存在不知、不懂、不瞭解、不確定……但又切實在影響、指導著眼下的養殖戶,舒適也是一種擔憂!

3、提高牛肉產品的質量;

隨著消費升級,牛肉的質量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們已經過了吃不飽吃不上的年代,我們需要吃的上吃的好!這就是需要生產出品質較好的牛肉,需要產業鏈的延伸和全覆蓋,需要推陳出新。

4、實現產業化生產、專業化、產業化經營。

在現階段實現產業化生產、專業化、產業化經營

是行業發展的必要要求和結果,產業化生產現階段又需要以家庭農場為基礎,一切發展都得以家庭農場參與為前提,離開家庭農場的參與,這個所謂的產業化就是不健全或者不切實際的偽命題、虛概念!那麼,專業化生產則需要在產業化基礎上,就需要對參與者進一步培訓引導和監督,需要進一步的意識存在;有了前邊的保障,才能實現產業化經營!

下文待續……

中國肉牛產業2.0時代到來,走向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