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博覽•財富》|持續提升經濟復甦的內生動力

《金融博覽•財富》|持續提升經濟復甦的內生動力

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和近期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署名文章《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都在為我國經濟保持中長期發展動能把舵定航、指引方向。

根據戰略部署,在當前以及今後一個時期內,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已成為指導我國“十四五”規劃和未來一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指導思想和基本戰略遵循。

在“雙循環”戰略的統領之下,得益於科學防控措施的常態化施行,我國經濟已率先實現復甦。第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速達4.9%,顯著高於其他國家和地區。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持續恢復性增長,企業盈利和投資明顯改善,疫情衝擊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大幅消退。

在控制好疫情的前提下,宏觀經濟管理正逐漸從抗擊疫情模式轉向正常模式。前一段時間的經濟復甦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政策的支持,接下來的經濟復甦,則要更多地依賴於市場內生增長動力,宏觀經濟政策需要與時俱進做出調整。

在接下來的經濟運行當中,短期內的主要矛盾仍是需求不足。當前的PPI與核心CPI水平偏低,CPI在快速下降通道當中,說明總需求仍低於合理區間。而中長期的矛盾則是內生增長動力不足,具有巨大需求潛力的產業難以充分釋放其增長潛力,居民進一步提高生活品質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

短期來看,宏觀經濟政策需要保持足夠支持力度和耐心,直至市場內生增長恢復至正常水平以後才能逐漸退出,需要防範政策過早退出帶來二次探底的風險。貨幣政策需要保持較低的利率水平,依靠市場自身力量提升需求,但不能違背市場原則和放鬆信貸標準。財政政策需要保持適度的公共債務和支出擴張規模,為總需求穩定保駕護航,為改善民生基礎設施打好基礎。

中長期來看,政策重心是疏通“雙循環”的堵點,補上“雙循環”的短板,實現更高水平的供求互動。我國還有數以億計的農民工難以被城市充分接納,城市當中也普遍存在看病難、上學難、住房成本過高等生活困擾。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府在公共管理和服務方面再上新臺階,需要健全規制政策,讓市場充分發揮改善供給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