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裡有的孩子回到農村,生活不能適應,如廁更為不適,大家如何看?

南山松sbm


城市孩子不能適應農村生活,這一點也不奇怪,這就好比農村孩子不適應城市生活是一個道理,農村的孩子去了城市照樣不會用沖水馬桶,難道不是嗎?

任何事情都有開始,都有慢慢適應的過程,當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開始的時候他們不也鬧出了很多笑話,比如拿著麥苗當韭菜,拿著黃牛當大狗,拿著莊稼小苗當雜草……如此種種,很多很多,不值得大驚小怪,孩子的適應能力是強的,很快他們就會適應。我的一個親戚,剛開始搬樓上住的時候,兒子大便不會用抽水馬桶,坐在便盆上怎麼也便不出來,沒辦法,只能給他做個便盆支架放馬桶上,然後他兒子蹲支架上方便。有一次,他兒子鬧肚子,沒來得及放馬桶支架,直接坐馬桶上解決了,從那次以後再沒用過支架。

這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環境改變人。




藍天彩雲之南


【問答具體問題】城裡有的孩子回到農村,生活不能適應,如廁更為不適,大家如何看?我樂意回覆這個話題,更有實例解釋這個問答。

  • 這個話題重點談到了如廁,也就是孩子們所說的上廁所。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把話題迴轉到過去,看一看農村的農民在上廁所的時候是怎樣的。

幾十年以前的如廁,老一輩是怎樣度過的?

我們現在說的是廁所,老一輩和老一輩的老一輩,他們說的也是茅廁。也就是說,老一輩沒有廁所這個概念。茅廁離家庭的房子有點遠,風吹來,一陣一陣的臭氣讓人難受!什麼叫茅廁呢?就是在泥土裡挖上一個洞,用磚圍起來,然後在周圍圍上一層茅草或者樹枝方面的,茅廁就這樣形成了。大人是不允許小孩上茅廁的,就怕小孩掉到茅廁裡去了。先別說,還真有這事,有不少的孩子掉到茅廁裡去過,好的是沒有出現更大的問題。

這說的是在家裡上廁所的事,如果是在田裡幹活,需要如廁怎麼辦?很簡單,找個沒有人看得見的地方,隨隨便便就完事了!那時候農民上廁所是沒有茅紙的,方便的時候找一把野草,就對付了!如果沒有野草的地方,隨便找一塊土疙瘩,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說到這裡看官可能感覺好笑,回想起來我也感到好笑,這就是當時的生活寫照,沒有半點的虛假,這,我也經歷了。作為當時來講,沒有好笑不好笑的,因為大家都知道。

現在的農村,農民是怎樣解決如廁問題的?

現在城鄉人口的互動,已經非常平常了,到過農村的人也知道,現在的農村生活有很大的改變。茅廁基本上沒有了,解決問題的大部分是廁所,還是屬於清潔衛生的。有不少的家庭,都是衛生間。農村建設比較規範的,這些問題和城市沒有多大區別。從另一個方面考慮問題,農村房子建設的規模,大小空間,遠遠超過城市的。

有一點不同的是,小孩們在農村曠野的地方玩耍,那地方是沒有廁所的,他們如果要方便,非常隨便的就可以解決問題!我認為和城裡如廁沒有兩樣,而且空氣遠遠優於城市。這又有什麼問題呢?

現在的孩子在農村生活到底怎麼回事呢?

對於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今年疫情期間,我的女兒女婿和外孫子,從春節開始一直到疫情結束,幾個月的農村生活,大家都深有感觸。這段時間總體來講,在農村生活優於城市。農村風景好,空氣新鮮,還有各種新鮮的蔬菜,大家生活也很開心,特別是外孫子,他和農村的孩子一樣,玩呀,跳呀,唱呀,蹦呀!整天都是樂呵的。肚子餓了就吃飯,玩累了就睡覺。網絡條件也很好,隨時都可以看看電視。幾個月的時間,孩子精神玩好了,身體玩健康了。就是有一點兒,孩子曬黑了。

他們回城市以後,各方面的生活又重新開始。經過幾天,孩子們就告訴我,要求把外孫子交給我,讓他在農村生活。孩子回家以後,整天就關在屋子裡,活動量也不大,這也不吃,那也不吃!弄得女兒女婿沒有辦法。一段時間以後,孩子又長白了,但是又瘦下來了。通過這件事情告訴我們,孩子在農村生活是有一定優勢的!不過我可肯定的說一件事情,農村的教育環境不適應城市。如果孩子讀書的話,那就是城市的教育優勢。

這就是我對標題的回覆,也是很現實的生活。同時也希望對農村有偏見的人們,到農村看一看,瞭解瞭解實際情況,千萬別妄加評論!一段時間以後,農村的情況將完全改變。人們嚮往的田園生活,讓大家心曠神怡!這就是我們盼望的新農村生活。

三農今日頭條

優質三農領域創作者 寫春秋

與我共留言

2020.9.24.


寫春秋SZJ


城裡有的孩子回到農村,生活不能適應,如廁更為不適,大家如何看?

哈嘍!大家好,我是鄉村布衣,很榮幸與頭條朋友聊一聊人們關心的衣食住行、油鹽醬醋茶等諸多三農問題

有一次,我去市區進貨,看到有一位老太太在街道邊哭哭啼啼,我不解地問售貨的老闆,這位老太太怎麼啦?為什麼哭呢?

售貨老闆和顏悅色地說道:老太太兒女雙全,兒子在機關單位工作,女兒在學校教書育人,在別人眼裡老太太還是個有福的人呢!不知內情的人都說老太太是福燒的呢!

老太太一個人獨自生活,吃不愁,穿不愁,兒女都很孝順,兒女給的鈔票花不完,吃的、喝的、營養品一應俱全,兒女給的鈔票都話不完,那為何老太太傷心啼哭呢?

兒女工作繁忙,一年也見不到兒女、孫子幾次面,老太太有時一個人在家煩悶,去到兒女家串串門,兒女都是忙各自手頭的工作,沒有時間坐下來和老太太說說話,不顧及老太太的心裡感受,想和孫子孫女聊聊天吧,可兒女說,媽媽:你別耽誤孫子、孫女她們學習,她們的功課多,學習緊張,說著把小孩都趕走去樓上了,老太太深感生活孤單、淒涼無助,其實:老太太要求不高,不圖餐餐山珍海味,住別墅樓閣,能享受到家庭的溫暖是老太太的心願,這就是造成老太太哭哭啼啼的主要原因。

如果您夫妻在城裡上班,把子女帶在身邊,逢年過節回老家看看,這是人之常情,趁父母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帶子女常回家看看,也是對老人精神的慰藉,比給老人買多貴重的物品都要好。

可憐天下父母心,兒走千里母擔憂,父母辛勞一輩子,我們做兒女的不能再讓父母生活淒涼、孤單無助,常回家看看,常回家走走。

至於小孩回農村生活不習慣,上廁所不適應,我想說的是:讓兒童體驗農村儉樸的生活,瞭解勤勞樸實人們的生活現狀,讓小孩子明白了美好的生活來之不易的道理,親身體驗生活的艱辛,激勵小孩子奮發向上的鬥志,人生大課堂,對兒童成長具有不可多得的教育意義。

常言道:吃過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窮人的子女早當家,讓子女體驗農村生活,吃點苦,受點罪,憶苦思甜,有益於兒童身心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