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书之间还差了一本笔记

钱钟书先生是我国近现代的一位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围城》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并由此引出了一门新的学问,称作“钱学”。除了小说,钱钟书先生还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著作,并参与《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翻译工作。钱钟书能够取得这样著作等身的成绩,与他的笔记读书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我们普通人如何掌握笔记读书法呢?《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笔记读书法》(下简称《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就是一本关于笔记读书法的书。

你和书之间还差了一本笔记

奥野宣之是日本著名的“笔记本专家”。毕业于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奥野宣之在工作和兴趣上有一点与钱钟书先生很像,那就是通过笔记本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这也是他被称作“笔记本专家”的原因。

你和书之间还差了一本笔记

奥野宣之先生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系统地向我们展示了整套笔记读书法的5个步骤,即:选书、购书、读书、记笔记和活用,非常地简洁明了。在书的末尾最后,奥野宣之还提出了19个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小技巧与写读书笔记有关的26款文具。

首先我们首先从读书的几个步骤来对比一下普通读书法和奥野宣之的笔记读书法的区别。

你和书之间还差了一本笔记

从选书与购书开始

在当今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我们每天都淹没在信息的海洋当中。淹没在其中的我们,在选书购书上走上了一条歪路。自己不知道该读什么书,别人推荐什么,或者广告提到什么,就买什么。还有甚者,经常被购物网站的活动所吸引,,买了一堆书回来。面对着自己家里越垒越高的书,不由发出“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感慨,然后陷入到读书的焦虑当中。

但通过笔记,我们可以走向正确的道路。首先我们将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到的图书的有关信息,然后记录下来,做成一个购书清单。当我们买书的时候,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为什么要买这本书?我读这本书有什么用?关于读书的理由,无非是以下几点:

为了享受有趣的故事,沉浸在作品的气氛当中

为了获得某些重要的信息

为了学习某些方法

再结合自己之前的购书清单,我们购书之时,就不会陷入到盲目地选购当中,从而走上愉快的购书之路。

笔记让读书更高效

带着目的去买书只是第一步,最关键的在于是开始读书这一步。

当我们和别人聊起一本书时,总避不开围绕着这么四个问题: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

这本书对你有怎样的影响?

这本书的优点(或不足)在哪里?

这四个问题可以说是读完一本书后最基础的问题。但就是这么基础的问题,却难倒了一大群人。原因在于我们过去读书总是漫无目地读,或者说是为了在朋友圈里晒自己读完了多少本书。在这样的读书法下,我们的读书就只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并没有从书中获得多少信息。过了一段时间,估计可能连书名可能都记不全,更别说回答以上这四个问题了。

读书笔记法就能很好地解决上述的问题。但书的内容那么多,我们应该怎么做笔记呢?奥野宣之提出了葱鲔火锅式笔记法。在写读书笔记之前,先注意记下这样三个信息: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和作者。记下这三个要素信息是让我们以后翻阅读书笔记的时候,可以想到什么时候读过了这本书。接下来就是笔记的正式部分,这部分很简单,主要是把自己认为书中重要的部分摘抄下来,再写上自己对摘抄部分的评论。

整本书的内容那么多,哪部分才是真正该抄下来呢?奥野宣之是这样找到书中的重要部分的:

第一步:先快速地通读一遍书,把读起来不错的那一页折角

第二步:再把折角的几页再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很好,就在这一页再折一个角

第三步:再重读一遍折起两个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读还觉得这部分值得一读,那就用笔在这上面做上记号。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号,每个人的方式,奥野宣之是用直线标出客观重要部分;用波浪线标出主观上觉得重要、以后要加以应用的部分;圆圈圈出关键词句和专有名词。

读了三遍,都还认为重要,一定是在阅读当中令我们震撼的部分,或是自己读的得不明白的地方,也可能亦或是是以后可能用到的信息。既然摘抄的部分确定了,那么评论的部分该写什么呢?常言道,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读书笔记的评论部分,奥野宣之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但一定要写,哪怕只是类似于“很好”“很棒”这样简单的话。

按照葱鲔火锅式笔记法,我们写下一条读书笔记,就会是这个样子:

你和书之间还差了一本笔记

读书本就花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为何还要花那么多的时间来写读书笔记呢?首先摘抄可以加深对书本内容的记忆,其次是可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原文和评论一体化的读书笔记,可以激发我们思想上的火花。通过原文和评论的对比,可以方便日后自己查看当时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会为我们日后的写作和工作当中增添便利。除此之外,还可以感受到自己在当时和作者的“落差”。而这些落差,也是促成自己日后进步的阶梯。

笔记之后该做什么

叔本华曾说过:“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就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读书笔记就是一种让我们从模仿别人升华到独创思维的工具。既然是工具,我们就要好好利用,发挥它最大的价值。而活用读书笔记,就是利用这一工具的一大好方法,同时也是《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正文的最后一部分。

活用读书笔记的第一步,就是要养成重读笔记的习惯。重读读书笔记,除了加深记忆,更为重要的是为自己的思想增色。读书笔记中摘抄的部分是书中的精华,加上自己对这些部分的评论,使得重读读书笔记有着不亚于重读一遍书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阅历在增长,每天都会收获新的知识和信息。也许在我们重读读书笔记时,我们新增的阅历和知识会让我们对原来的评论和感想发生了改变。这会使我们对于原书的内容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感悟,甚至超越原书。

另外,奥野宣之还将读书笔记和主题阅读法相结合,暂时称作“解忧药”阅读法。

你和书之间还差了一本笔记

先确定一个主题,找出与主题相关的几本书,每本书都通过前面提到的葱鲔火锅式笔记法写下读书笔记,并进行重读。因为几本书都基于一个主题,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针对同一主题,可能三本书有着三种不一样的见解。或许我们在阅读第一本和第二本书时,提出了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问题,而第三本书可能恰好有这一问题的解答。

这种读书法还有一个很好的用法,那就是用来解决我们日常工作的一些烦恼。举个例子,比如你正在烦恼是否要跳槽,先简单地头脑风暴一下,想到和跳槽相关的几个主题,如:“跳槽”、“职业规划”、“职场选择”、“工作方法”这几个主题,然后选择3本及其以上关于这几个主题的书来阅读,做笔记并进行思考,最后做出结论。通过这个方法做出的决定,相对比找熟人商量或自己瞎摸索更加明智。

除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解忧药”阅读法还可以为我们的创作提供素材。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就曾说过:“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读书笔记,就是构成我们创意最好的元素。

易中天的《品三国》在2006年推出之时吸引大量观众的眼球,掀起了通俗讲史的潮流。但易中天本人并非历史研究的科班出身,他为何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这与易中天大量的阅读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仔细读《品三国》,你会发现里面大量的观点来自于多个历史学家,而易中天记下这些历史学家的观点,并根据这些观点发表自己的评论,这就是明显的葱鲔火锅式笔记。把这些碎片化的笔记经过整合梳理,就成就了《品三国》这样一部作品。

笔记不是万能的,但读书没有笔记却是万万不可的。

我在这头,

书在那头,

而笔记,

就是沟通我与书的桥梁

你和书之间还差了一本笔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