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虽凛内功深,5亿美元融资彰显AMC怎样的实力?

继万达发声明辟谣后,AMC公司成功发行5亿美元新债券再次有力回击了破产谣言。据新京报消息确认,获得此笔流动性后,这个世界上第二大的电影院线公司手中的流动性将达到8亿美元之巨。其官网上甚至放出“AMC将有足够的流动性,至少坚持到感恩节重新营业”的豪言。

当然,这只是最坏的打算,情况或许不像想象的那么糟。近期,美国政府将AMC列入第一批业务开放名单,7月重新开放是大概率事件。

AMC到底是谁?

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陌生的AMC,在美国是家喻户晓的百年老店。从1920年起的第一家影院发展至今,不仅拥有全球1000家北美600多家的巨大体量,更值得骄傲的是其颇具开创性:电影院建在购物中心、扶手上设置杯托,以及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多影厅影院潮流,其实都是由AMC开创的。

2012年万达将其收购之后,组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全球行业市场份额占比高达10%,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IMAX和3D屏幕运营公司。

对于万达来说,投资AMC不仅在产业布局上占得先机,从经济回报讲依然可圈可点。万达真正投入AMC的真金白银仅6亿美元,自2012年至今,却已通过AMC股票分红获得3.26亿美元,通过股份转让收回5亿美元,实际上回笼资金8.26亿美元。相当于白得一个市场存量,还少有盈余。

大到不能倒,AMC平安度过疫情的几点理由

作为一个重资产运行的服务业公司,疫情对AMC的冲击主要表现在正常现金流的阻断。5亿美元的融资事实上已经解决了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不同于势单力薄的独立影院,AMC的庞大体量让其在行业中的地位非凡,绝对能够平安度过危机。理由至少有三点:

寒风虽凛内功深,5亿美元融资彰显AMC怎样的实力?

第一,开源节流是度过困难时期的法宝。AMC不仅能融资,更有能力进行合理的成本控制。大体量下的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排片的规模效应,其作用不言而喻。通过充分自动化,降低岗位专业度,一个几十上百人运营的影院,正式职工仅8人。大盘放映机管理模式,可以达到30个厅的放映仅需4人完成,淡季可压缩至2人。

成熟的建设、开业、运维经验,可以预见同样在寒风中,AMC能笑到最后的概率很大。

第二,好莱坞片商有个不成文的行规:只有上过院线的电影才轮得到流媒体。通常情况下,AMC的巨大体量为一部北美上映电影提供总票房的20-25%,有时甚至能达到30%!如果AMC 倒下,票房收入和关键供应商都将大受影响,甚至像美国媒体所言:直接影响美国电影产业的稳定性。

拍摄过“黑暗骑士”《蝙蝠侠》三部曲、《盗梦空间》《星际穿越》《敦刻尔克》等一批名作的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甚至在报纸发文,为电影院线和电影院的基层员工们发声。他提醒大家不要忘记电影院,呼吁各方为目前处于巨大难关的电影院及其工作人员提供帮助。同时指出,“影院需要与片方一起进行富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合作。”

寒风虽凛内功深,5亿美元融资彰显AMC怎样的实力?

第三,电影院线作为“轮子上国度”的美国人最普遍的休闲场所,普遍拥有庞大停车场,且都与shopping mall等完善的商业业态一起,分布在交通节点。作为重要服务业,其营业情况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活跃度,对拉动经济和就业有重要指标性意义。覆盖美国主要城市、年服务2亿多人次的AMC更是如此。

因此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开业,甚至有消息称,业内正在法律层面探讨一旦发生疫情,将由政府负责赔偿,借以提高影院等聚集人数较多的服务业复工积极性。

“Too big to Fail”——大到不能倒,这句美国人的口头禅对AMC来说很合适。

万达在行动

此次疫情空前冲击了线下经济。不仅远在大洋彼岸的AMC,国内的万达院线也受到冲击。但万达一直在积极行动,抗击疫情。万达的努力当然不只出现在AMC的融资动作背后,国内更是动作频频。比如,众所周知的免除商户租金一个月后,又推出租金延期政策,商家可申请延期缴纳今年3、4月的租金及物管费,与合作商家共渡难关。比如,4月23日,万达电影总裁曾茂军回应媒体,反击了大规模裁员的谣言,将与员工共进退。

寒风虽凛内功深,5亿美元融资彰显AMC怎样的实力?

在某个帖子里我看过到一条留言:“王总这么大企业,不裁员,不降薪,还帮扶商家。实在是良心企业。”万达的行动,大家看在眼里,能秉持良心的企业才能越走路越宽。

疫情终究会过去,春暖花开的日子不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